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1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547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399篇
地球物理   301篇
地质学   863篇
海洋学   352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19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射线追踪方法是研究地震波在横向非均匀地壳介质中传播的重要方法.本文推导了理论走时对网格化节点速度的偏导数公式,提出了针对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数据反演的联合迭代法,并使用该方法对横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一条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进行了反演和解释.首先,对每一炮的观测数据进行一维反演,在此基础上插值出一个粗略的二维速度模型;然后,使用射线追踪方法计算理论走时,再根据理论走时与观测走时的拟合程度对二维模型进行调整,以获得更加接近实际的二维速度模型;最后,利用联合迭代法对观测走时进行反演,经反复迭代使所有接收点理论走时与实测走时的残差平方和最小,最终获取该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测线东段的沉积盖层明显厚于中段褶皱带和西部高原,中部褶皱带部分地区出现基岩裸露;构造转换带两侧的地层分界面近于水平层状分布,其西侧的中、下地壳内各存在一个层间速度间断面;构造转换带内存在薄厚不等的低速层,自西向东有增厚趋势.此外,龙门山断裂带的3条主断裂向下深切结晶基底,这是由于西部松潘—甘孜地块自西向东运动,受到刚性扬子地块的阻挡,沿铲式断裂向上爬升所致;而在断层上盘距地表约15 km深处出现的最大剪应力极值区,正是发生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位置.   相似文献   
992.
贺金川  谢孝奎    郑山锁    郑淏    蔡永龙    龙立   《世界地震工程》2019,35(4):001-10
突发地震灾害下,城市供水管网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导致城市供水功能的失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快速对震后城市供水管网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修复,对于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供水管网为对象,针对震后管网系统功能评价及快速修复决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中国点式渗漏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破坏概率的渗漏面积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地震破坏随机性的管线渗漏流量计算模型;针对震后破坏管线展开了水力分析,并提出了以节点水头损失比为指标的节点服务性能失效状态量化方法;进而建立了震后管线的修复决策模型以及功能修复费用模型。研究成果可为震后功能修复工作中管线修复顺序及修复方案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可显著提高震后应急救灾效率,实现城市供水功能的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993.
根据吉林汪清(WQ)中新世和辉南(HN)上新世玄武岩捕虏体橄榄岩透辉石的激光探针(LAM-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分析了华北北缘与兴蒙造山带结合部位陆下岩石圈地幔所经历的部分熔融作用和地幔交代作用.新生代时无论是靠近华北地块一侧的辉南,还是靠近兴蒙造山带一侧的汪清陆下岩石圈除少量难熔地幔残留外,主体上均表现为显生宙‘大洋型’的地幔特征,即经历了8%以下的部分熔融作用.这些地幔又记录着复杂的地幔交代作用过程,交代介质类似于含水的、含碳酸岩质的硅酸岩熔体.这样的地幔特征与中国东部其他地区新生代时的主体岩石圈相似,也有少量古老地幔残余,由此进一步说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作用经历了软流圈地幔对古老岩石圈的侵蚀和最终的置换过程.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东宁研究员、郑需要研究员、郑秀芬博士和刘爱文博士于2006年7月21日至23日期间,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主办,科技部、中国地震局和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协办的“地球科学计算机基础架构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相似文献   
995.
利用2017年8—10月安宁河谷的激光雨滴谱仪观测数据,对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粒子谱的微物理参量、Gamma函数拟合、Z-I拟合关系、降水粒子对数浓度和降水强度贡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层状云雨滴谱较对流云窄,对流云降水粒子总数浓度、降水强度、液态水含量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等均显著高于层状云。Gamma函数可以较好地拟合雨滴谱的分布情况,层状云的函数曲线较对流云更加平滑。层状云、对流云降水的Z-I拟合关系均较好,分别为Z=181.90I1.54和Z=175.59I1.54。层状云降水强度贡献率的80%集中在直径不超过2 mm的粒子,而对流云的90%集中在直径超过1 mm的粒子,表明降水粒子尺度较浓度对降水强度的影响更大,大尺度降水粒子对降水强度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996.
四川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四川西部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是近年新发现的以锂为主,共伴生铌、钽、铍、铷、锡的超大型矿床。本文在花岗伟晶岩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花岗伟晶岩中的锡石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以及LA-MC-ICP-MS U-Pb定年工作。电子探针波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党坝矿床的锡石都是与稀有金属伟晶岩有关的锡石,并非来自热液作用的锡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脉(DB2)和含锂云母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脉(DB1)两件样品的~(207)Pb/~(206)Pb-~(238)U/~(207)Pb谐和年龄分别为208.1±1.9Ma(n=31,MSWD=2.5)和199.3±1.6Ma(n=11,MSWD=0.68),可以代表花岗伟晶岩脉的形成时代,并且表明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与印支晚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松潘甘孜造山带稀有金属矿床成矿年代学对比显示,党坝、李家沟、雪宝顶和甲基卡等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类型和成矿年龄,形成于造山后构造背景。松潘甘孜造山带印支晚期和燕山早期存在大规模的锂铌钽铍锡稀有多金属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997.
宋慧波  黄志伟  胡斌  李娟  郑锋利  安红亮 《地质学报》2020,94(12):3790-3802
豫西禹州地区太原组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华北地区石炭 二叠系煤与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理论支撑。基于对豫西禹州地区龙华山一带太原组露头剖面的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特征的精细研究,本次工作识别出2种沉积体系(无障壁海岸和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4种沉积相(包括浅海相、潮坪相、障壁岛相和潟湖相)及3种相组合(浅海相和潮坪相组合,障壁岛、潟湖和潮坪相组合及浅海、潟湖和潮坪相组合)。依据沉积相、沉积体系以及海侵与海退构成的沉积旋回特征,划分出3个大的一级旋回和9个二级旋回。第Ⅰ大旋回由浅海相与潮坪相沉积的4次交替叠加组成;第Ⅱ大旋回由潮坪相→潟湖相→潮坪相→障壁岛相→潮坪相→潟湖相→潮坪相沉积构成;第Ⅲ大旋回表现为浅海相与潮坪相沉积的3次叠加,而后再变为潟湖相沉积。通过沉积旋回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分析,绘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阐明了本区太原组沉积期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98.
依据基础地质资料,结合最新的勘探进展,笔者简要分析东非奥伽登盆地烃源岩分布、储盖组合、圈闭特征和油气运聚等基本成藏要素,指出有利的勘探区带。结果表明:下三叠统Bokh组湖相泥岩厚度大(500~1 500 m)、在西南凹陷大面积分布( 10×104km2)和有机质成熟度高的特征,构成大型油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上二叠统到侏罗系发育Karoo群和Hamanlei群两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少量岩性、地层圈闭和生物礁。勘探部署应该以西南部凹陷带周缘地区为突破口,中央隆起带目前有少量油气发现,具备稳定的构造背景,良好的油源、储盖和运移条件,为勘探突破的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999.
为探究阶地饱和砂质粉土在黄土滑坡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机理,选取泾阳南塬典型黄土滑坡LD37为研究对象。通过基本性质测试获取了阶地砂质粉土的物理、水理、颗粒级配和矿物组分等指标。采用自制冲击设备进行了3种饱和度条件下的冲击试验,并对水分迁移和剪切强度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冲击液化机理。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会使砂质粉土内部的总应力与孔隙水压力剧增,在应力波的作用下,出现多个峰值,且孔隙水压力在1 s内难以完全消散;80%与90%饱和度的砂质粉土受冲击会在深度方向上形成不同程度的液化,而70%饱和度的砂质粉土受冲击后沿深度方向并未发生液化;砂质粉土发生冲击液化时下部水分会向上部迁移,导致其上部土层含水率骤增,剪切强度骤减;冲击液化过程可划分为初始阶段、冲击挤压阶段和冲击回弹阶段。砂质粉土的冲击液化机理是一种由于快速冲压土体的不排水行为,导致其颗粒原始骨架结构破坏重组,从而引起其内部孔压快速积累的一种液化行为。  相似文献   
1000.
2005年9月12-14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调研组一行3人对莱州市国土资源局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听取了莱州市国土资源局领导有关基层所建设情况的介绍,实地考察了沙河、金城和虎头崖等7个国土资源所的软硬件建设,并同莱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和探讨。通过调研,调查组认为:莱州市国土资源局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达到了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制度全、环境优、业务强、素质高、服务好”的标准,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