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基于双赢战略的澳门-珠海旅游互动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澳门和珠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的分析, 探讨了两地合作发展旅游业的可能, 指出澳门珠海两市的旅游互动发展, 是一种基于双赢互惠战略的举措, 两地应积极利用澳门回归契机, 通过全面、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协调, 通过在政策、合作手段及合作项目等方面的突破和最大限度的变通,力求达到发挥集中和集团优势的目的, 即依靠发挥1 + 1 > 2 效应, 提升两地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以期促进两地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2.
四川盆地东部(文中简称“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组近顶部非礁相地层尚未见暴露剥蚀现象的报道。文中以川东涪陵地区二龙口长兴组顶部非礁相地层剖面为例,综合宏微观特征、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发现,在长兴组顶部存在厚3~7cm、垂向分带特征清晰的风化壳,自下而上可分为4层:泥晶生屑灰岩构成的基岩、微风化层、以富硅脱钙为特征的半风化层(由下至上分为3个微层:致密的半风化层、具晕圈的铁质夹层和疏松多孔的半风化层)和以富铁为特征的全风化层(由下至上分为3个微层:橙红色富铁质层、杂色纹层状黏土层、红色富铁质表层)。风化壳中黏土矿物几乎全是伊利石,未见到强风化阶段的次生矿物如高岭石、三水铝石,氧化铁矿物富集,总体体现出中等风化的特征,对应于风化壳演化的富铁锰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该风化壳之上的飞仙关组底部存在厚约80cm的泥页岩与灰岩韵律地层,并富含珊瑚、腕足类(欧姆贝)、苔藓虫及三叶虫等原位埋藏的典型二叠系宏体生物化石,反映了研究区在二叠纪末期曾发生抬升暴露;同时研究区长兴组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均发育较多垂直溶沟、溶洞等岩溶组构,并为离解的碳酸盐岩砂、角砾和碳质泥等混合充填,说明川东地区长兴组非礁相地层受到了表生岩溶的改造。川东地区二叠纪末期的海退事件不仅使台地区海水变浅,甚至长时间的大面积暴露,而且使长兴组碳酸盐岩普遍受到表生岩溶改造,甚至非礁相地层也可能被改造成为岩溶型储集层。这一结果不仅对二叠纪晚期海平面升降事件研究具有借鉴意义,而且指出了台地内受到表生岩溶改造的非礁相地层也可作为勘探有利区带,因而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3.
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数据平差计算效率提升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区域网平差数值计算中计算量占比很大的法化方程组系数矩阵,提出了一种摄影区域影像片号编排下的法化方程组系数矩阵降维精简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数据处理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从而明显提升平差计算效率。利用实际作业数据进行了计算效率试验,与常规空中三角测量区域网数据平差相比,计算效率提高了近11倍。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湛江地区降水的年际、年代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基于1962-2016年湛江地区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同期月平均ONI、PDO序列和月平均风场、相对湿度等再分析资料,【方法】结合线性倾向估计、连续小波变换、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结果与结论】湛江地区降水存在准2 a、5~8 a的年际振荡,降水日数有显著的准40 a年代际振荡;夏、秋季节的降水变化构成了湛江地区全年降水变化的主要部分;除冬季降水量增加外,各季节降水与降水日数基本呈现"偏多-偏少"的年代际特征;进一步对比发现P1(降水偏多)时期涝年较多,旱年较少,P2(降水偏少)时期恰好相反,但严重涝年偏多,降水强度增大,极端性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增多。通过对湛江地区降水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发现:P2时期湛江地区降水频次的减少主要是由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西南季风的减弱以及夏、秋季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异常下沉气流影响所致;冬季南海东部低层异常气旋环流是P2时期降水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P2时期ENSO、PDO等大尺度海气系统在调控湛江地区降水变化中所起作用均有增加。  相似文献   
125.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碘,混合试剂用量、熔样温度、熔样时间及显色酸度对本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研究的关键地区,规划有川藏铁路和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受限于地质地理条件,其现今地应力场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利用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数据,研究了东构造结北缘通麦—波密段现今地应力场,探讨了其构造应力环境。结果表明,通麦—波密段实测主应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大,1100 m深度内SH和Sh分别为4. 87~32. 47 MPa和3. 05~20. 07 MPa,随深度增加梯度分别为2. 49 MPa/100 m和1. 61 MPa/100 m,略低于青藏地块和东构造结西缘梯度水平,但地应力状态特征参数表明其水平应力作用强度总体上高于青藏地块;SH优势方向为NEE向(N69. 2°±11. 5°E),相比NNE—NE向区域主压应力方向表现出明显的顺时针偏转特征;现今地应力场由水平向应力作用主导,400 m以浅应力类型为逆冲型,以深转换为走滑型;水平向差应力和构造差应力在600 m深度以下显著增加,构造差应力最大为12. 42 MPa,表明通麦—波密段深部存在相对较强的构造应力作用;库伦摩擦失稳准则分析表明,受地形影响较小的200 m以深实测地应力值总体低于摩擦系数取0. 6时理论地应力水平,并且430 m深度以下地应力值总体在摩擦系数取0. 2~0. 4的理论地应力取值范围内,揭示通麦—波密段现今地壳应力强度尚未达到极限水平,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应力环境。最后,讨论了现今地应力场对东构造结北缘重大铁路隧道工程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27.
朱斌  吴玉  钟军  陈虹  东前  毛广振 《铀矿地质》2023,(6):1037-1051
黄花沟铀矿点是核工业二一六大队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北部新发现的地表铀矿点。与传统层间氧化带型砂岩型铀矿不同,黄花沟铀矿点的铀矿体具有固结程度高、呈透镜状或板状、顺层、断续分布的特点。文章对地表铀矿石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对其矿化成因进行了探讨。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铀矿化砂岩具有高的磷和钙含量,且铀与磷、钙呈明显的正相关。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矿化砂岩中发育大量微晶磷灰石,以胶结物形式交代早期长石石英砂岩,且未见独立铀矿物。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磷灰石中含有较高的铀含量(平均为0.17%),结合全岩的磷、钙含量,估算出矿化砂岩中的铀基本全部由磷灰石提供。综合矿化砂岩的地质产出特征、矿化蚀变特征,认为黄花沟地表铀矿化为一种新的铀矿化类型,可能是晚期富磷富铀流体交代早期钙质砂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8.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让构造地质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本文为该研讨会成果的简要总结,内容包括:(1)构造地质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2)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3)构造地质学未来发展方向;(4)走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9.
在全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包含碳汇的模型研究对指导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例,依据1997—2018年的年碳排放量数据建立ARIMA(5,2,0)模型,对2019—2060年的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和估算。结果显示,江苏省年碳排放量在未来40 a内将保持波动上升的趋势。根据江苏省植被类型分布面积和相关植物的光合速率,得到每种植被类型的CO2年吸收总量,进一步分析不同植被变化下的减排方案,评价未来植被变化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在植被可增加面积有限且仅种植光合速率较大的经济林的条件下:1) 若2030年后CO2排放量保持不变,排放量应控制在2030年的26.94%,植被面积需增加1.078×109 m2才能在2060年顺利实现碳中和。2) 若2030年后每年CO2排放量与预测结果保持一致,2030年开始年排放量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减少81.06%,植被面积需增加1.081×109 m2,可在2060年顺利实现碳中和。3) 若2030年以后CO2排放量以2005年排放量为参考进行减排,并且减少到2005年排放量的75%以下时,不需要增加植被面积,也可在2060年顺利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30.
贺兰-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是划分中国大陆东西的地幔陡变带,其南段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是由几个性质不同的构造系统叠加组成的复杂构造带.研究发现,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发育由雁行状左行走滑断裂为骨架的走滑构造带.走滑构造带经历了两期构造叠加,早期变形为北东-南西挤压应力场形成的一系列北西-南东走向的逆冲断裂,晚期北西-南东挤压应力场环境下沿先前的逆冲断层形成一系列左行走滑断裂.在这些左行走滑断裂之间,发育一些中生代盆地,盆地沉积相和古流向研究显示,这些盆地的形成受走滑断裂控制.因此,依据盆地内最老地层限定,扬子西缘走滑构造带形成于早中生代.作者认为,这个走滑构造带的形成,很可能与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并持续向北俯冲-碰撞有关,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在早中生代中国大陆的主体碰撞拼贴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