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根据 1 996~ 1 999年的标准断面资料及 1 997、1 998年夏季的 6幅卫星遥感温度图像 ,初步分析了黄、东海 2 7°~ 34°N观测区的温、盐度分布。认为 1 997年测区内的温、盐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特色 ,而 1 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主要是对 30°N以北海域上层有所影响。综合 4年中 8月份的温、盐度分布态势 ,夏季气温比较正常的 1 996年与 1 998年两年测区内的温、盐度分布比较类似 ,而都属北热南凉的 1 997年和 1 999年两年测区内的温、盐度分布也较为类似。  相似文献   
102.
介绍恒星形成区NGC7538的H和Ks波段偏振成像的观测结果.近5′视场的偏振图像揭示了与亮红外源IRS111成协的年轻星团和红外星云的复杂结构.IRS13星云的偏振图像表明星云的近红外辐射主要来自对深埋红外源IRS1的反射;其形态可解释为颜色很红的高偏振的壳层包围着的低消光气泡.IRS1周围的近红外的偏振强度在IRS1双极分子外流方向上呈现出一较小的壳结构.IRS4在近红外表现为双源,其中较红的源ISR4b周围观测到中心对称的偏振图像.IRS5与亮星云成协,IRS6则处于一组星的中心.在IRS5和IRS6周围的星云中没有观测到偏振.IKS9照亮着两块星云,IRN1和IRN2.IRN1星云有很好的锥形并包含一高偏振的喷流成分.云中较高偏振的部分对应较蓝的颜色,显示着其较大的视向张角的外流腔结构.与复杂的IRS9区分子外流相比较,IRN1星云与在NESW方向的外流相符合.首次证认了IRS11近红外点源,并观测到其周围有一组星和很暗的星云物质  相似文献   
103.
介绍恒星形成区S255 IR 复合体的H 和Ks 波段成像偏振和对其中红外源IRS1在1 .2 - 4 .2 μm 上的分光偏振测量.偏振图像揭示了S255 - 2 核区的两类近红外辐射.以IRS1 双源为中心的一条亮云脊表现出高偏振,而周围延展云却基本上无偏振.偏振图样进一步显示出由IRS1a 和1b 分别照射的两块反射云.它们都呈双极结构,并且其轴向近于相互垂直.由IRS1b 照射的双极云位于方位角PA~65°,与H2 发射的双极喷流现象很好地符合.两个照射源都是深埋天体.IRS1b 和高密度拱星盘成协,其盘平面与双极云垂直.IRS1a可能也与一未能分辨的盘结构成协,东西方向的盘同样与其成协反射云垂直.从IRS1 的分光偏振测量可辨认出3 μm 水冰吸收波段上的偏振超.在此吸收波段上还观测到了反转型的偏振角旋转  相似文献   
104.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物源、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认识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等基于岩芯、录井、钻井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前人在准噶尔盆地周缘磷灰石及锆石年龄数据,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及储层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三工河组二段物源方向、远近和类型、沉积体系展布、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敞流盆地快速抬升/缓慢沉降的构造背景下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退积式沉积序列,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中,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1、2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强烈冲刷,导致河道砂体叠置,微相类型单一,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砂体全区稳定分布,储集性较好。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3、5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冲刷不明显,形成河道“二元结构”,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粒度变细,储集性好;河口坝组合砂体见于第4砂组,在三角洲退积过程中,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形成河口坝,总体岩性向上变细,砂体不连续,储集性好,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见于第6、7砂组,砂体零星分布,储集性很差。在浅水、低可容纳空间、快速抬升/缓慢幕式沉降构造背景之下,浅水三角洲的物源的方向、远近及类型是影响沉积微相展布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砂体构型及其储层物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5.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色谱-质谱、热解分析、有机酸测定、X射线衍射、镜下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铸体薄片鉴定等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结果表明,该盆地中浅层碎屑岩成岩作用可划分为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中成岩A1亚期、中成岩A2亚期和中成岩B期两个阶段五个(亚)期;只有泉三、四段底部地层进入中成岩B期,整个中浅层的成岩作用并不太强;成岩作用具有从西到东逐渐增强的趋势。中浅层的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随埋深增大和成岩作用增强,次生孔隙所占的比例增加,中成岩阶段A期可占总孔隙的24.8%。  相似文献   
106.
武汉和京都参站超导重力仪高精度潮汐重力观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精度潮汐重力场观测研究地球物理不和地球动力学问题已成为当今地学工作者的共识。由于某些信号十分微弱且具有区域和全球分布特征,相当一部分信号被混合在常规仪器的观测噪声水平上,因此获得全球分布的第一手高精度观测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超导重力仪具有精度高,连续性和稳定性好等特征,期望能在测定区域和全球重力场的精细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18个台站参加的全球地球动力学合作项目于1997年7月份开始实施,其主  相似文献   
107.
提要:北羌塘盆地长蛇山油页岩位于目前中国最大规模的胜利河—长蛇山海相油页岩带北东,长蛇山南麓,其剖面主要岩性为油页岩、泥晶灰岩、黑色页岩和泥灰岩。本文通过对20件样品进行多项地球化学指标测试,详细评价了长蛇山油页岩剖面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等指标,并分析了其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长蛇山油页岩的生烃潜力最好,其次为黑色页岩和泥晶灰岩。总有机碳含量在烃源岩中为0.41%~9.49%,平均为4.02%,在油页岩内含量最高,达到4.53%~9.49%,平均为7.74%;氯仿沥青“A”含量为0.0252%~0.3403%,在油页岩内平均为0.27%,总体为中等—较好烃源岩;有机元素和有机显微组分分析显示干酪根类型以Ⅱ1型为主,少数为Ⅱ2和Ⅲ型;Ro的分布范围为1.08%~1.43%,平均值为1.27%,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为成熟—过成熟,且在垂向上有机质演化程度逐渐变高。该剖面的烃源岩沉积于盐度较高的还原环境,有机质母质主要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  相似文献   
108.
109.
An automated cumulative sampling system and a method that combines a two-step cryo-concentrated system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CS-GC/MS) are introduced. The method is evaluated by a set of special experiments and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The lowest measurement detection limit was expanded from 10^-6 nmol mol^-1 to 10^-12 nmol mol^-1 by using CCS-GC/MS instead of the simpler method of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with the average responsible factor of 39 object compounds being 2.9 × 10^-12. When the volume of air sample reached 1000 cm^3,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reached up to 7 × 10^-12-40 × 10^-12 nmol mol^-1. The CCS-GC/MS method can potentially identify all objective chemical species in an atmospheric sample, with an average 2.5 s bias error of retention time for 39 gas chromatography (GC) peaks. Within the range 0-400×10^-9 nmol mol^-1, the concentration of 39 kinds of objective compounds can be individually calculated very accurately by a standard curve [average r^2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value of above 0.99]. The recovery efficiency was 88%-111%, with an average of 100.8% ±5.6%. The bias error of precision was 2%-14%, with an average of 6.6%.  相似文献   
110.
中国煤中的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砷是煤中最有害的微量元素之一,本文对全国已发表的1915个煤样数据资料统计,我国多数煤中砷含量处于0.4~10mg/kg,平均值为4~5mg/kg。贵州一些地区二叠纪煤的含砷量最高可达3570mg/kg,可谓世界之最。砷的赋存方式主要为:类质同象赋存于黄铁矿中;以粘土矿物和稀有的含砷矿物为载体;缔合于有机质中。燃用富砷煤是引发环境污染的原因,而多数煤中砷含量并不高。加强煤中砷含量的调查,控制和预防砷的危害还是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