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基于最新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即晚三叠世 ( 2 0 5~ 2 2 5Ma)碱性岩浆作用 ;中晚侏罗世 ( 1 5 5~ 1 6 0Ma)花岗质岩浆作用 ;早白垩世 ( 1 1 2~ 1 32Ma)双峰式岩浆作用和晚白垩世 ( 92~ 73Ma)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徐淮地区中生代侵入岩中榴辉岩捕虏体的发现及其地质年代学资料 ( 2 1 9Ma)表明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早期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陆壳加厚过程。俯冲板片的断离以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和晚三叠世 ( 2 0 5~ 2 2 5Ma)的碱性岩浆作用的存在均暗示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开始。拆沉作用则是引起中生代早期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中、晚侏罗世 ( 1 5 5~ 1 6 0Ma)花岗质岩浆作用形成于造山期后的伸展环境 ,代表了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继续和发展。早白垩世 ( 1 1 2~ 1 32Ma)双峰式岩浆作用表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达到了峰期。而幔源纯橄岩捕虏体中富硅质熔体的交代作用和玄武岩的高87Sr/ 86Sr值、低ε(Nd ,t)值特征表明 ,软流圈对岩石圈底部的化学侵蚀可能是导致该阶段岩石圈减薄的主导机制。晚白垩世 ( 92~ 73Ma)碱性玄武质岩浆作用和“海洋型”地幔捕虏体的存在代表了等温面的下降和岩石圈地幔的增生  相似文献   
162.
温度和光照对孔石莼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对孔石莼(Ulva pertusa)在不同温度及光照强度影响下的光合作用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孔石莼在温度相对较低的10℃和20℃下光合活性较强,而在较高的30℃下,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处于光抑制状态的藻体能够通过加强自身热耗散以及启动光系统间的状态转换来实现逆境下的光保护,孔石莼对光照依赖性较低,...  相似文献   
163.
从InSAR技术的测量原理出发阐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在变形监测应用中的优势及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其他几种变形监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SAR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4.
刘凯  高山  侯颖琳  赵军  王凡 《海洋与湖沼》2022,53(6):1311-1321
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ctic mode water,SAMW)的潜沉过程与全球变暖减缓现象密切相关。为了增进对亚南极模态水长期变化特征的认识,使用一个高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海洋模式数据对SAMW的潜沉率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显示,在1958~2016年间,SAMW的潜沉量在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在长时间段上存在着相反的趋势变化,即在南太平洋增大,在南印度洋减少,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符。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SAMW潜沉量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南印度洋,其北部潜沉区的潜沉率仅有很微弱的上升趋势,而位于南部潜沉区的潜沉率则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在南太平洋中,其西部潜沉区的潜沉率趋势非常小,而东部潜沉区的水的潜沉有明显上升的长期趋势。总体而言,密度较大的SAMW潜沉水团比密度较小的潜沉水团表现出更显著的长期变化的趋势。南部变化趋势明显的潜沉水量大概占总潜沉水量的60%,由此可知SAMW的总体趋势更多地来自其南部密度更大的潜沉区的贡献。进一步的分析表明,SAMW潜沉区的混合层的长期变化趋势与潜沉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之间存在较为一致的空间分布。其中,在南太平洋,东侧潜沉区的混合层的长期增大趋势,主要由于风应力增大的作用,而西侧潜沉区的混合层的长期减小趋势,则主要因为海表浮力强迫的控制;在南印度洋,南侧潜沉区的潜沉率长期减小趋势更多的是受到浮力强迫的影响,而西北部的潜沉率长期增加趋势则主要由风应力增强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5.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西斜坡二叠系佳木河组物源体系一直备受争议,导致沉积体系“众说纷纭”。利用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重矿物含量、微量元素进行分析,明确了沙湾凹陷西斜坡二叠系佳木河组砂砾岩碎屑颗粒富石英(35.41%)、长石(43.2%),贫岩屑(18.71%)。稀土元素总量(ΣREE)平均值139×10-6接近大陆上地壳(UCC)的平均值148.14×10-6,Hf-La/Th微量元素物源判别图解和La/Sc-Co/Th值表明佳木河组属于酸性岛弧区。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为右倾分布模式,整体上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指示源岩以长英质火山岩为主,即“一源”。在同一物源下,又可以分为4个物源区:新光1井—中佳6井物源区,车排10井—中佳5井—中佳4井—中佳3井物源区,车排7井—车排005井体系物源区,车排5井物源区,即“四区”。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揭示了佳木河组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该研究将有助于对沙湾凹陷西斜坡的沉积体系及古水系的准确恢复和远景区油气储集层的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166.
本文对产于桐柏北部二朗坪蛇绿岩片中加里东期桃园岩体和燕山期梁湾岩体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桃园花岗岩与二朗坪基性岩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两者均来自于亏损地幔源区,其中桃园花岗岩浆来自于基性岩浆的分异结晶,是与蛇绿岩共生的岩浆侵入单元,形成于与洋壳消减作用有关的弧后盆地环境,从而支持了二朗坪蛇绿岩属弧后盆地型蛇绿岩的认识。梁湾花岗岩的岩浆物质来自于南部(南秦岭)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指示在桐柏北部(北秦岭)的深部地壳中含有南秦岭陆壳物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早期南秦岭陆壳向北俯冲叠置于北秦岭块体之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7.
使用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的18 a(1993~2010 年)数据, 对北太平洋副热带中部模态水(CMW)潜沉区混合层内热收支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季节和年际变率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重点讨论了热收支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之间的相互关联。结果表明, CMW 潜沉区的热收支是海表热力强迫与海洋动力过程之间的平衡。其中混合作用, 特别是湍流扩散是海洋动力过程的主要分量, 对该海区混合层内部的热量耗散起到关键的作用。该海区的热收支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信号, 在春夏季与秋冬季存在明显的差异。热收支的年际变化与PDO 的超前滞后相关性分析表明, 该海区的混合层温度(MLT)具有显著的PDO 信号, 同时 PDO 与 MLT 两者随时间的变化信号( ?[P]/?t 与?[T]/?t )之间也有强相关性。?[P]/?t与海表热力强迫项(SEF)显著的相关性表明, SEF 可能会对PDO信号的产生及变化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P]/?t 与夹卷项的高相关性则间接证明潜沉的 CMW 的温度存在 PDO 信号; 作为海洋动力过程的主体, 扩散项和平流项均会对PDO 信号变化做出滞后响应。本研究增进了对CMW 潜沉区混合层内海水温度变化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8.
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在大兴安岭南部广泛分布,但缺少确切的时代依据.西乌旗塔宾庙林场寿山沟组以巨厚的中薄层泥岩与砂岩韵律层为标志,镜下特征显示,砂岩主体为长石岩屑砂岩.上部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中90颗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它们多具有岩浆锆石的典型特点;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除8颗锆石(9%)具有元古宙和早古生代的年龄信息(2490~502Ma)外,其余样品年龄大致可分成3组:第1组3颗(3%),年龄为383Ma±3Ma;第2组6颗(7%),年龄为365Ma±4Ma;第3组73颗(81%),年龄介于280~337Ma之间,又进一步在289Ma、300Ma、309Ma、325Ma形成4个峰值,说明砂岩具有多时代物源混合的特征,但沉积下限应不老于289Ma.参考近年大石寨组测年资料推测,寿山沟组应作为大石寨组的同时异相沉积,大兴安岭南部下二叠统地层序列有待于重新认识.结合区域岩浆活动时间认为,原寿山沟组测年砂岩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西乌旗一带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岩浆弧,部分来自乌兰浩特地区大石寨组火山岩.  相似文献   
169.
高山  陈思 《测绘科学》2014,(4):30-33
二维地图和三维场景集成是当前GIS的一种重要应用方式,本文在研究分析平面地图和三维场景联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精度二三维联动算法的要点,推导了根据平面地图参数定位三维场景及其反过程的计算公式,并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对算法结果进行修正,对算法的定位精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0.
连喜虎  庞重光  高山 《海洋科学》2014,38(10):17-25
使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海洋环流模式模拟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温盐场,之后运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同化系统(Ocean Variational Analysis System,OVALS),使用Argo观测网格化产品进行2006年整个计算域三维变分同化。无论从平面分布还是断面分布来看,除海表面温度(SST)外,温度同化的效果都比较好,尤其是800 m水深以浅,均方差值甚至能减小1.0℃以上。而且随着同化积分时间的增加,同化后误差减小越来越显著,3、4月份的同化效果明显高于1、2月份。与OFES(OGCM for the Earth Simulator)海洋模式结果相比,同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模拟结果。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数值模拟基础上,利用3个西太平洋代表性浮标的观测资料,运用松弛逼近法同化2006年6月断面数据。当松弛系数取0.5时,模拟时间大约半天,模拟值就能快速逼近或完全等于观测值。虽然只对观测剖面进行了数据同化,但该同化可以产生更大范围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