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7 毫秒
71.
本文以笔者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万象省赛宋文县爬立山铁矿区开展铁矿产资源勘查评价项目成果为基础,对爬立山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矿床成因、找矿前景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华力西期为老挝川圹—长山构造带重要的富铁矿成矿期.爬立山铁矿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与中—上泥盆统灰岩接触带矽卡岩中.矿区矽卡岩发育,已发现的10个原生铁矿体均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体与灰岩接触交代形成的矽卡岩带中.矿体形态、产状的变化受矽卡岩体控制.爬立山铁矿为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围岩接触带中的中高温热液矽卡岩型矿床.该矿为产于花岗闪长岩围岩接触带的矽卡岩、矽卡岩化砂岩和大理岩中的大型铁矿床.在矿区外围找矿潜力巨大.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矿体产出部位严格受矿区泥盆系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钙质砂岩层位及北东、北北西向及北西向断层破碎带的控制.容矿岩石主要为中—上泥盆统矽卡岩、矽卡岩化灰岩、大理岩和钙质砂岩.矿石矿物主要以磁铁矿、赤铁矿为主,次为褐铁矿及少量黄铜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透辉石、透闪石、石榴子石、绿泥石、绿帘石等.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地层、花岗闪长岩的侵入、北西向老挝川圹—长山构造带断层的多期次活动及其后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断层和东西向断层是区内矽卡岩型铁矿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在综合研究成矿地质条件和磁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主要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提出矿区磁异常深部及外围尚有矽卡型铁矿找矿潜力.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区内找矿突破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资料.为老挝川圹—长山成矿带富铁矿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
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特征对流域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和2011年于鸭绿江河口西岸潮滩及西水道采集柱状样10根,对柱状沉积物进行210pb比活度及粒度测试,结合河口地貌演化及流域历年水文资料,探讨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变化造成的影响,以及沉积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柱状样210pb纵向分布具3种类型:1)指数分布类型;2)表层混合或倒置类型;3)异常分布类型.西水道的沉积速率最快,1960 ~ 2000年间达到5.84cm/a;而西岸潮间带沉积速率存在差异,均小于2cm/a.根据测年结果及沉积物粒度特征,将潮滩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1为1940年以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阶段2为1940 ~1970年,流域输沙锐减,河口地貌发生显著变化,西水道由主流道逐渐萎缩为潮汐汊道;阶段3为1970 ~1995年,径流量锐减,沉积厚度减薄,以及河口区采砂作业加剧,盐水楔入侵,潮滩沉积物变细;阶段4为1995~ 2010(2011年)年,输沙量逐年减少,潮滩开始遭受侵蚀,受侵蚀区域物质重新分选,致部分柱状样表层出现“粗化层”或“细化层”.通过对1962 ~1985年间柱状样和悬沙粒径相关性的分析发现,森林砍伐及后期的植树造林对流域输沙的粒度变化控制明显,而该变化在潮滩沉积中亦有记录.  相似文献   
73.
位于腾冲地区的滇滩无极山铁矿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为二长花岗岩,对二长花岗岩中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测试结果为131.2Ma±2.8Ma,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系。w(SiO2)范围为75.84%~78.07%,w(K2O+Na2O)为7.75%~8.64%,w(K2O/Na2O)>1,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在ACF(铝钙铁)图中,数据点都位于斜长石—白云母—堇青石区域内,与S型或壳源型花岗岩的范围十分一致。A/NK值为1.06~1.28(平均1.14),A/CNK值为0.92~0.97(平均0.94),属过碱准铝质花岗岩。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Rb,Ba,Ga,Nb,Ta,Th,U正异常明显,Sr,V,Cr,Co,Ni,Sc负异常明显,分布曲线明显呈现左侧"隆起"和右侧"下凹"的特征,相似于南岭地区的S型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平缓,轻重稀土没有明显的分异特征,负Eu异常明显(δEu=0.04~0.05)。综合特征表明,滇滩无极山二长花岗岩为早白垩系壳源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74.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比鸭绿江河口不同地区柱状样的粒度参数及敏感组分变化规律,分析了河口不同地区沉积动力环境和沉积特征的差异;结合代表性柱状样的210Pb测年,分析了柱状样在不同时期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沉积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西水道主要受潮流作用而含有泥沙互层,粒度参数变化小;西岸潮滩受潮流和波浪作用含有贝壳碎屑,并在顶部出现粗化层。近几十年来,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特征的变化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对水沙入海通量的影响:1941年以前柱状样的波动沉积特征反映了河流山溪性特征;1941—1970(1980)年随水沙入海通量减少而呈现砂含量降低、粉砂增加的特征;1970(1980)—1990年由于水沙入海通量变化较小,而呈现沉积物组成和敏感组分保持稳定的特征;但1990年后随水沙入海通量的进一步降低,邻近河口区域的沉积物出现明显的粗化。  相似文献   
75.
弱动力浅海中的悬沙输运机制:以天津港附近海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在天津港附近海域获取的水动力和浊度数据,分析了悬沙输运特征和输运机制,结果表明:天津港附近海域受不规则半日潮控制呈低流态往复流特征,但涨潮流强于落潮流;涨潮期间底部悬沙浓度与垂线平均流速呈显著线性相关,存在显著的再悬浮作用;潮周期内的悬沙输运呈典型的不对称特征,形成向岸的净输运趋势。输运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潮泵效应(尤其是潮汐捕捉效应)是天津港附近海域悬沙输运的主要贡献项,其次是拉格朗日平流输运项,前者比后者高一个量级;垂向剪切作用最小。涨落潮期间流速与悬沙浓度的显著不对称是造成潮汐捕捉效应占主导的基本条件。在潮下带这种悬沙输运格局可能和潮间带发生的细颗粒沉积物捕集(堆积)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6.
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how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curr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Corresponding to distributions of these currents, the study area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parts. Tota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s in sediments show linear correlations with mean grain size, respectively, thus "grain size effec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ir distributions. C/N ratios can reflect source in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o a certain degree. In contrast,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shows diffe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with C/N and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s. The highest contribution (up to 50%) of terrestrial organic carbon appears near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ith isolines projecting towards northeast, indic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jiang dilution water. Terrestrial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suffers from effects of diagenesis, benthos and incessant inputting of dead organic matter of plankton, after depositing in seabed. Therefore, the con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organic carbon to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at to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s in the same place.  相似文献   
77.
在利用江西省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该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基础上,以美国西部为参考地区,转换得到了相应的水平向基岩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衰减关系,并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其结果更加符合该区历史和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损失快速评估等研究  相似文献   
78.
老挝南部帕莱通(Phlaythong)矿区出露了一套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其基性端元为致密块状玄武岩,酸性端元为流纹岩。流纹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29.0±2.0)Ma,属中-晚三叠世,代表双峰式火山岩形成时代。地球化学数据显示:玄武岩SiO2质量分数均值为50.70%,富TiO2、MgO、CaO和TFeO,具较低的全碱和P2O5,富集LILE(Sr、Rb、Ba、Th)和轻微亏损HFSE,轻稀土略微富集,Eu负异常不明显;流纹岩具有高的SiO2(平均质量分数为76.33%)和全碱,富钾(w(K2O)>w(Na2O)),极低的TiO2、MgO、CaO和TFeO,富Th、U和Zr,明显亏损Ta、Nb、Ba、Sr和Ti,轻稀土富集,显示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31~0.82)特征。初步研究表明,玄武岩和流纹岩来自不同的岩浆源区,玄武岩由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受陆壳物质混染作用形成,流纹岩为壳源物质受幔源岩浆底侵加热之后熔融的产物。结合南海-印支地块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该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云南省腾冲市小龙河地区古永复式岩体原生构造、蚀变和矿化的类比、对比,结合构造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和初步预查,新发现与之有关的热液弥散状蚀变、侵入角砾岩和大型稀土金属矿体,并伴生稀有金属铷(Rb)、铌(Nb)和稀散金属镓(Ga),存在晚期同岩浆断裂。花岗蚀变岩独居石、锆石和未蚀变黑云钾长花岗岩锡石、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5.61±0.47)Ma、(75.68±0.72)Ma、(76.3±3.2)Ma和(77.29±0.54)Ma,年龄相近,反映它们可能是岩浆晚期同构造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0.
海南岛海岸带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岸线变化和脆弱性的了解对地方政府部门非常重要,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进行沿海地区的管理和开发。为了研究海南岛的海岸变化特征及其脆弱性,近年来我们采集了大的沉积物样品,并结合海图和遥感卫片分析海岸线变化特征。海南四大城市(海口,文昌,三亚和长江)虽然没有显著的侵蚀特征(海岸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通过脆弱性评价发现其均为中等脆弱性,主要是由于大量人口对海岸造成的压力所致。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包括人为-自然因素的海岸脆弱性评价方法,具有制定海岸带管理和适应性策略的运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