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组孔一下亚段进行岩石学、测井响应及地震反射特征的综合研究,识别出4种岩相组合、4种测井相类型和3种地震相类型;划分出扇中和扇端亚相;建立了冲积扇的垂向沉积序列并探讨了冲积扇的空间展布规律。认为研究区孔一下亚段陡坡带属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进积型冲积扇沉积体系类型。冲积扇的研究是孔二段到孔一段古环境变化、古构造及盆地演化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62.
63.
膨胀石墨对机油吸附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不同温度下膨胀石墨对纯机油的饱和吸附,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过滤方法研究了膨胀石墨对水面漂浮机油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饱和吸附量与其膨胀容积和温度有关,最大可达80.7g/g;在小于饱和吸附量的情况下,静态吸附后水中残留油含量与初始油浓度和膨胀容积有关,一般在50mg/L以下,经一次动态过滤,滤液中残留油含量已低于检测限,多次过滤冲洗亦未使已吸附机油脱附。膨胀石墨对机油具有超大饱和吸附量,静态和动态方法都可有效清除水面漂浮机油。  相似文献   
64.
公元1502年10日27日晚(明弘治十五年九月丙戌)山东濮州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动摇泰山,远及千里。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在河南省范县濮城镇(东经115.3°、北纬35.7°);震级6.5级;震中烈度八度。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震图集》亦把震中定在地震破坏区南缘濮州治地濮城。根据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以极震  相似文献   
65.
近40年来三北地区的温湿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国藏 《气象学报》1992,50(3):383-384
当今气候的变化为世人瞩目,为具体地了解我国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本文使用了1951年以来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就近8年(1981—1988)与1951—1980(297站)和1951—1960(气温175站、湿度137站)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变化的总趋势是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下降。 1.气温 进入80年代我国三北地区变暖趋势十分明显。按上述时段比较,近8年平均气温分别升高0.2℃和0.4°C,其分布的主要特征是:  相似文献   
66.
67.
卡特巴阿苏金铜矿床是近年在西天山新发现的大型金铜矿床,资源储量有望继续扩大,后续勘探方向亟待明确。文章对矿区地表11条探槽和主矿段已完成的108个钻孔中金、铜品位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铜成矿受构造断裂控制,沿断裂破碎带走向自西向东,成矿元素在平面和纵剖面中均显示Cu-Au→Au-Cu→Au(Cu)→Au的变化特征,暗示成矿流体自南西流向北东,成矿热源可能位于矿区63~47勘探线之间;在47勘探线剖面中,成矿元素自下而上显示Au-Cu→Au(Cu)→Au的变化特征,暗示成矿流体来自深部。结合在矿区63~47勘探线之间发现的与成矿有关的闪长岩小岩体,以及大比例尺勘查地球化学测量所反映的矿区自南西至北东具有W-CuAu→Au-Cu-Bi-Mo→Au(Cu)-Pb-Zn→Au-Ag的元素分布特征,认为矿区成矿中心可能在63~47勘探线之间,成矿流体由此沿断裂构造向北东方向迁移,后续正确的地质勘查方向应在63~47勘探线间的深部。  相似文献   
68.
切向冻胀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体冻胀产生的切向冻胀力是制约寒区基础工程建设和使用年限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基础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深入研究切向冻胀力问题意义重大。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 对切向冻胀力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从切向冻胀力产生的条件和过程角度出发, 详细描述了切向冻胀力产生发展的机理; 阐述了影响切向冻胀力的因素和切向冻胀力的分布规律; 从试验、 理论两方面入手, 简要总结了切向冻胀力的测试方法和理论计算方法; 简述了目前确定切向冻胀力取值的方法。最后, 对切向冻胀力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9.
随着外源性硫酸盐(SO42-)的持续性输入,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SO42-浓度持续升高.野外长期监测结果表明,近几十年太湖水体的SO42-浓度逐渐升高,达到了96 mg/L的水平.此外,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衰亡会产生并释放大量的甲烷(CH4),湖泊水体的SO42-浓度升高是否会对沉积物产CH4过程造成影响仍缺乏相关研究.本实验构建了蓝藻水体沉积物微宇宙系统,通过添加30、60、90、120和150 mg/L五组浓度的硫酸盐,探究不同SO42-浓度下蓝藻衰亡过程中水体的SO42-、还原性硫化物(∑S2-)和CH4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蓝藻聚积衰亡的第6~9天硫酸盐还原作用最为强烈,此时水体中的SO42-浓度快速下降到最低值,依次为7.65、8.87、21.21、41.14和56.54 mg/L.伴随着硫酸盐还原过程的进行,水柱中∑S2-的浓度不断上升,并达到最高值,依次为4.77、6.98、7.49、7.49和7.43 mg/L.蓝藻聚积衰亡的第10~21天水体中的SO42-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S2-浓度逐渐下降,并趋近于0.培养开始时,CH4增长缓慢,SO42-浓度下降之后,CH4浓度逐渐上升,并在第6~9天迅速上升,培养结束时,CH4的最终浓度随着水体初始SO4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依次为546.39、207.24、79.61、37.25和5.56 μmol/L,CH4的浓度与初始水体SO42-浓度呈指数型负相关关系.因此,对于精准评估富营养化湖泊的产甲烷过程,需要考虑不断上升的SO42-浓度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本语文通过对内外业一体化作业过程所涉及硬件间的数据通讯的试验研究,从数据通讯原理出发,总结出国内常用全站仪和PC-E500电子手薄及微机之间的三角通讯软硬件连接法,供实际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