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2篇
  免费   1243篇
  国内免费   2015篇
测绘学   693篇
大气科学   653篇
地球物理   754篇
地质学   3415篇
海洋学   1155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383篇
自然地理   78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391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290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445篇
  2012年   482篇
  2011年   472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411篇
  2008年   426篇
  2007年   390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41.
青藏公路沿线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青藏公路沿线土壤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青藏公路沿线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为0.77×106~2.44×107CFU·g-1dw; 沿青藏公路从南(申格里贡山)到北(西大滩), 土壤可培养细菌与真菌数量表现为先迅速减少, 然后渐趋平缓; 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土壤总氮、 有机碳和含水量逐渐降低, 而pH值逐渐升高. C/N比率与真菌/细菌比率变化趋势相似, 均为先增加后减少.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青藏公路沿线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受纬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表现为微生物数量与纬度和pH值显著负相关, 而与总氮、 有机碳和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42.
遥感技术由于能够快速、 宏观的获得研究区域的数据, 已成为青藏高原热融湖塘动态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 基于野外现场调查和SPOT-5、 QuickBird两种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的特性分析, 结合影响青藏高原热融湖塘发育的一系列特征因素, 探讨了最适合于青藏高原热融湖塘动态监测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纠正、 融合和信息提取方法. 应用该方法对2006-2009年间北麓河盆地北侧的红梁河至秀水河段公路沿线局部63 km2范围的热融湖塘进行了变化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的热融湖塘个数和总面积在研究时段都有所增加, 其中湖塘由70个增加到75个, 湖塘总面积增量19.65%.  相似文献   
943.
浙江省临安市上侏罗统劳村组火山凝灰岩露头中发育了很多与挠曲相关的裂缝, 地层构造简单、露头良好, 为研究与挠曲相关裂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对两处野外露头的精细测量, 发现裂缝面平直、且未被充填, 均为构造裂缝, 在剖面上裂缝的组合呈扇形.裂缝面与岩层层面夹角为44°~80°, 裂缝密度随着地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裂缝面与层面的交切关系, 将两组裂缝分别命名为: 锐夹角指示邻层相对运动方向的D裂缝和锐夹角指示本层相对运动方向的D’裂缝.通过对地层挠曲变形的几何分析, 发现两组裂缝的形成是为了调节核部地层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缩短量和剩余剪切, 地层厚度与地层中产生剩余剪切成正比.结果表明, 地层厚度越大, 形成的裂缝也越多.   相似文献   
944.
在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和实地观测豫西北太行山奥陶系5处露头区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与构造应力场分析的方法,对豫西北太行山奥陶系露头区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可分为北北西、北西西、北北东和北东东向4组,裂缝切深变化较大,野外可见的切深多为0.15~1.4 m,裂缝线密度为1~10条/m,裂缝张开度一般介于0.1~3 cm之间;裂缝充填程度包括未充填、半充填和全充填3种,以未充填裂缝为主,半充填和全充填裂缝次之;裂缝充填物以方解石为主,灰泥质充填和铁质充填次之。通过对研究区裂缝主控因素和成因机制分析,认为其主要形成于古近纪、中新世、上新世至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以来4个时期;构造作用、岩性和岩层厚度是影响其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构造作用对裂缝的倾向、倾角、张开度、切深、充填状况等影响较大,岩性及层厚与裂缝线密度关系密切,岩层内白云质含量愈高裂缝越发育,且裂缝线密度平均值与岩层厚度平均值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45.
泰山岩套主要岩性为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和条带状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出露于鲁西地区泰山—化马湾—蒙山一带。根据新测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结果,其岩浆结晶年龄2 729~2 700Ma,变质年龄2 600Ma,其形成时代确定为新太古代早期。该岩套组成古老陆核,是地幔岩浆侵入混入地壳物质形成的。  相似文献   
946.
海岸效应对近海地区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畸变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近海地区采集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通常受到海岸效应的影响,使得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发生畸变,因而很难利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较为可靠地获得地下深部的电性结构.本文通过正演模拟方法,分析和总结海水深度变化和海底地形变化对近海地区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畸变影响.当测区与海岸线的距离小于目标频率的大地电磁场趋肤深度时,高导海洋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测区内电磁场的分布.由于海岸效应的影响,大地电磁测深视电阻率曲线和相位曲线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在低频部分,这种畸变作用尤为明显.大地电磁测深一维Occam反演方法和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方法,对近海地区浅部地层具有较好的反演效果.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和海底地形的复杂变化,两种反演方法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假异常,为地质解释工作造成了影响.近渤海地区的实测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在低频部分可能受到海岸效应的影响而导致视电阻率曲线的严重畸变.  相似文献   
947.
基于粗糙集的BP神经网络在震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晓娜  苏道磊  李希亮  曲利  张慧峰  吴晨 《地震研究》2012,35(2):251-259,296
采用《中国震例》作为数据源,通过初步整理分析和预处理,构建了较完备的震例研究样本集。尝试将粗糙集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到震例研究中,用基于粗糙集的属性约简算法从众多复杂的地震异常指标中筛选出对最终分类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异常作为输入,震级作为输出,构建了泛化能力强的BP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异常与地震之间的不确定关系。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地震震级预测精度误差基本控制在-0.5~0.5级之间。  相似文献   
948.
提出了连排钢管混凝土柱带钢板耗能键组合剪力墙,它由钢管混凝土连排柱、柱间钢板耗能键、钢板耗能键外包混凝土条带三种单元组合而成。进行了4个不同设计参数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分析了各试件的承载力、刚度及其退化过程、滞回特性、延性和破坏特征,探讨了分灾耗能机制。研究表明:连排钢管混凝土柱带钢板耗能键组合剪力墙,承载力较大,后期刚度较稳定;混凝土条带在开裂与闭合过程中消耗地震能量,钢板耗能键通过弯剪变形消耗地震能量,钢管与混凝土条带共同工作协同耗能,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机制;这种新型组合剪力墙具有较强综合抗震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949.
提出了带竖向构造钢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结构,进行了2个两层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结构1/2缩尺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2个结构模型的墙体厚度均为120 mm,一层设有门洞和窗洞,二层设有窗洞。2个模型中,1个为带竖向构造钢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1个为普通无竖向构造钢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试验中输入El Centro地震动,测试分析了台面加速度反应、一层和二层顶板加速度反应、结构层间位移反应以及各阶段结构损伤与破坏特征等。研究表明:带竖向构造钢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比普通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的破坏程度轻,墙体裂缝位置相对错动小,抗震性能显著提高;带竖向构造钢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可用于地震区村镇建筑。  相似文献   
950.
2010年4月14日Ms7.1青海玉树地震与北西向的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活动有关,造成了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表破裂以及房屋建筑设施的严重破坏.本文通过Landsat ETM+影像和SPOT影像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即断层崖和拉分盆地,冲沟左旋错断现象.地震后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地震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