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7篇
  免费   1998篇
  国内免费   2864篇
测绘学   991篇
大气科学   1966篇
地球物理   2383篇
地质学   4912篇
海洋学   1446篇
天文学   332篇
综合类   998篇
自然地理   124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476篇
  2021年   549篇
  2020年   428篇
  2019年   544篇
  2018年   542篇
  2017年   572篇
  2016年   585篇
  2015年   540篇
  2014年   639篇
  2013年   651篇
  2012年   691篇
  2011年   747篇
  2010年   732篇
  2009年   652篇
  2008年   610篇
  2007年   555篇
  2006年   493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324篇
  1998年   268篇
  1997年   261篇
  1996年   207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82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神经-模糊方法的单料烟感官质量评价专家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对单料烟评吸的结果与理化测定的指标参数进行分析 ,结合专家经验并采用神经 -模糊方法 ,提出一种基于单料烟的理化指标对各感官参数进行分类、分级 ,建造单料烟感官质量评价专家系统的方法。实验表明 ,该系统具有学习与知识提取能力 ,在卷烟产品质量管理新产品开发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根据自行分离的翘嘴鳜微卫星序列(GenBank登录号:DQ789247-DQ789306)设计并合成20对微卫星引物,对鳜属鱼类4个物种即翘嘴鳜、大眼鳜、斑鳜和暗鳜共80个个体进行了物种鉴定分析.结果表明,20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293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01bp之间.它们在4个物种中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分别为90%、75%、85%和85%,累积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均达到0.9999,属于高识别力的微卫星遗传标记系统,可以用来进行鳜属鱼类物种的鉴定分析.UPGMA聚类分析表明,翘嘴鳜与暗鳜之间亲缘关系最近,可归属于第Ⅰ类;大眼鳜为第Ⅱ类;斑鳜独自为第Ⅲ类.本研究可为鳜属鱼类的分类及进化关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等提供理论支持,为野生原种鳜类遗传多样性的监测和评估以及鳜类优良的种质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3.
1987~1991年在黄海进行小型多毛类调查时,采到的裂虫科小型种标本,经鉴定有18种,其中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94.
由我国北方的寒潮或冷空气所引起的渤海风潮,按文献的分析,该属于“超浅海风暴潮”类型.以渤海风潮为例,按超浅海风暴潮理论进行数值计算,不仅对该理论是一有力的检验,且对探讨渤海风潮的机制和预报也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将冷锋所造成的大风风场重现在计算网格上,在现场海面风资料极度贫乏的情况下,显然是一较难的课题.本文仅就发生渤海风潮时,渤海上空风场的几个主要力学特征,设计了几个理论模式风应力场,对渤海风潮进行了数值计算,以期获得全过程概貌及主要特征.计算结果达到了这一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95.
用矩阵方法,求解McCreary和Fickian铅垂向湍扩散形式下,无界海洋条件时在风应力和深层浮力作用下的线性解。得出不同的湍扩散系数A情况下McCreary与Fickian湍扩散形式的流场结构。指出随湍扩散系数的增加,McCreary和Fickian湍扩散形式下u分量结构及其量值差异增大。在Fickian湍扩散形式下,能量穿越密度跃层的传递能力较强。当A=0.1cm~2s~(-3)时,在风应力和深层浮力作用下两种湍扩散形式造成流场的差异很小。提出在小湍扩散系数下,用McCreary湍扩散形式研究热带海洋环流,其结果和Fickian形式应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96.
林峰  许清辉 《台湾海峡》1990,9(3):251-255
利用潮输沙量的计算方法,估算了闽江口入海口内3个断面所包围区域溶解态镉、铅和铜的收支平衡,从而研究了这些重金属的河口行为。  相似文献   
97.
1Introduction TheIndianCentralWater (ICW) ,formedandsubductedintheSubtropicalConvergenceintheSouthIndianOcean ,occupiesasignificantportionofthethermoclineintheIndianOcean[1,2 ]  (Fig .1 ) .TheSubantarcticModeWater(SAMW)isformedinthe 2 6.5-2 7.1σθrangenorthoftheSub antarcticFront—thesouthernboundaryofthesubtropicalgyres[3]  .InthesoutheastIndianO cean ,theSAMWisthethickest,ventilatedasathicklayerofhighoxygenextendingtothetropicalIndianOcean[4 ,5 ]  . Watermass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98.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垂向分布类型及跃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中悬浮体的垂向分布并非上下均匀,而是具有明显的层化现象,这种情况与海水中的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层化现象一样,不是偶然的,而是常年存在的,同时,悬浮体含量的层化分布对于海水的某些物理性质有较大影响。 1958年中国科学海洋研究所在南黄海南部海水中悬浮体的调査中已发现了悬浮体含量分布的层化现象。1981年, Kanau Matsuike等(1983)在东海区悬浮体的调查中发现了长江口外浅滩区海水中光束衰减的层化现象。Gorsline和Swift (1977)在关于大陆架沉积动力学的论述中指出,海水密度的层化现象总是伴随着悬浮体浓度的层化现象。1983-1984年中美南黄海沉积动力学联合调查中,作者(秦蕴珊等,1986)也发现了该区内海水中悬浮体含量的层化分布现象,并且提出了“悬浮体跃层”的概念。同期,赵保仁等(1986)在研究秋末南黄海海水透光度及其与环流的关系时指出,水体中透光度存在着一个“跃变层”。实际上,影响海水透光度衰减的主要因素是悬浮体浓度,因而,上述透光度之“跃变层”乃是悬浮体跃层在光学方面的表现。上述报道结果说明,悬浮体垂向分布的层化现象及悬浮体跃层的存在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注意。但是,其性质、季节变化及成因等问题却很少有人研究,它们对海水许多重要物理性质的影响也鲜为人知,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总结了历年调查资料基础上,作者于1988年4月又在南黄海进行了补充调査,共设55个站位(图1),对本区悬浮体分布中的层化现象、跃层问题及季节变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且对其成因及其物理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关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问题作者已有专文讨论,兹不赘述。  相似文献   
99.
简单介绍了原型系统的概念,并重点介绍了在原型开发模式下,建立的海洋环境数据业务化处理原型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0.
Dinoflagellate cysts in recent marine sediment from Guangxi,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tal of 33 species of dinoflagellate cysts were discovered from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searegion of Guangxi, among them 12 cyst types (Diplopsalopsis sp.1, D. sp. 2, D. sp. 3, Cochlodinium sp., Protoperidinium sp. 1, P. sp. 2, P. compressum , Scrippsiella sp. 1, S. sp. 2, Alexandrium sp. 1, A. sp. 2, A. sp. 3) were first reporte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one cyst type (Cochlodinium sp.) was first reported in the world.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is area, accounting for 45% of all the cysts. There are 2 cysts of toxic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tamarensis and Gymnodinium catenatum). But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cyst number and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