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0篇
  免费   2094篇
  国内免费   2768篇
测绘学   663篇
大气科学   2387篇
地球物理   3121篇
地质学   5997篇
海洋学   1193篇
天文学   652篇
综合类   1209篇
自然地理   1430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498篇
  2021年   561篇
  2020年   468篇
  2019年   577篇
  2018年   670篇
  2017年   572篇
  2016年   684篇
  2015年   581篇
  2014年   710篇
  2013年   633篇
  2012年   627篇
  2011年   707篇
  2010年   677篇
  2009年   620篇
  2008年   591篇
  2007年   602篇
  2006年   449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381篇
  2002年   397篇
  2001年   364篇
  2000年   410篇
  1999年   543篇
  1998年   420篇
  1997年   441篇
  1996年   387篇
  1995年   327篇
  1994年   358篇
  1993年   287篇
  1992年   227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119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对东京湾两年度不同季节海水分光反射率与叶绿素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浓度C与两谱段分光反射率之比Rw(λj)/Rw(λj)具有幂函关系C=A[Rw(λj)/Rw(λj)B。两者的对数显示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即logC=logA+Blog[Rw(λj)/Rw(λj)]。负相关系数达0.99。相关方程之一为C=3.329[Rw(520)/Rw(550)]-1.384(1987年6月初).在梅雨季节之后,相关方程为C=12.68[Rw(520)/Rw(550)]-2.010(1988年8月)。这表明了海湾或混浊的沿岸水质,在叶绿素浓度算法中,统计参数A和B的确立,要基于不同季节不同水质的现场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72.
Fractal Dimension and Fractals in Ocean Engineer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fractal dimension and fractals in ocean engineering. To handle some ocean environment problems, the existing fractal method, in which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a constant, can be used. For some complicated problems in ocean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the variable dimension fractals (D = f(r)), i. e., the fractal dimension D is the fun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cale r instead of a constant. By using variable dimension fractals, several deformation and stress states of offshore structures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73.
南海波高熵和风速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风速的统计分布,给出了有因次风速熵和无因次风速熵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使用GEOSAT高度计1986年11月-1989年2月的有效波高和风速的资料,计算,分析了南海海域上的波高熵,风速熵,给出它们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对不同随机量的无因次熵,即随机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4.
根据1995年9月中日合作南黄海现场观测资料,对南黄海生物一光学算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南黄海现场多光谱反射比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解反射比协方差矩阵的特征问题;解出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求出主因子,然后建立叶绿素a浓度对主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算法进行回报和预报检验。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精度,同时也显示出天气条件对估算精度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5.
海洋在天气、气候及大气环流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洋热源的异常分布是造成长期天气异常的重要原因。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来实现的,因此,直接运用海气热量交换来考虑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分析海洋加热异常对长期天气、气候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我国旱、涝及天气变化的主要副热带天气系统,对我国夏季气温、雨带位置及强度影响很大。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副热带地区是海洋向大气提供热量和水汽较多的地区,也是海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海域,这一地区的海洋加热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将有直接影响。本文分析了冬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海洋加热主要场的分布特征,指出了海洋加热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该海域海洋加热较常年偏多时,冬、春至初夏副高偏弱,位置偏东、南(6月副高脊线位置除外);反之,海洋加热较常年偏少时,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北(6月副高脊线位置除外)。该海域海洋加热对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尤其是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变化有着重要作用。本结果对预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研究中纬度海洋加热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大气环流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本文根据CTD观测资料,分析了研究海区的温、盐、密度跃层的分布与变化,讨论了逆温逆盐层的分布区域,并从跃层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水的涌升,黄海冷水团的上边界以及台湾暖流在东海北部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77.
中国对虾体内20-羟基蜕皮酮含量与生长和性腺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完成变态后的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体内20-羟基蜕皮酮(20-HE)含量进行了周年测定。5~6月,全虾抽提液中20-HE的质量分数以体长为0.8cm的仔虾为最高(47.96±3.94)×10~(-9)(m/m)。血淋巴中20-HE的质量浓度在6~8月(平均为22.66ng/mL)和11月(25.93±3.44ng/mL)较高,翌年3月最低,为8.29±1.40ng/mL。呈现出20-HE含量与蜕皮生长和促进卵母细胞早期发育及精子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8.
Phillips (1966)指出,Brunt-V?is?l? 频率的分布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动力学特征之一。它是研究海水内部运动的一个重要参数,特别是关于海洋内波的研究。Brunt-V?is?l? 频率又称静态稳定性频率,更确切地应称作浮力频率,因为它与分层流体中作绝热移动的流体元的浮力变化相联系。Brunt-V?is?l? 频率(以下缩写成B. V. f.) 记作N。 根据B. V. f. 分布特征研究海水结构及动力学特性的论述颇多,但绝大多数侧重于深海大洋的研究,且时常将其上层撇开,从而可求得一个比较简单的解析式,这显然是由于海洋上层较其下层复杂的缘故。对于浅海陆架的情形,研究得比较少。前田明夫(1974)曾根据日本近岸(5公里以内)三个观测站上1-3天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日本近海上层海洋短周期海水温度起伏的动力学特性。本文试图对我国东海陆架浅海B.V.f.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9.
不同pH海水和不同时间处理紫菜、石莼对呼吸强度和致死酸度试验结果表明,紫菜比石莼耐酸力强。在海水温度为18℃条件下,分别用pH_2、pH_3、pH_4、pH_5、pH_6、pH_7、pH_8处理,处理时间20分钟,紫菜除pH_2处理对呼吸强度有抑制作用和培养5天后有20%死亡外,pH_3、pH_4、pH_5、pH_6、pH_7、pH_8各组处理对呼吸强度都有促进作用,培养5天后没有死亡现象,而石莼经pH_2、pH_3处理,对呼吸强度都有抑制作用,培养5天后,pH_2处理组全部死亡,pH_3处理有50%死亡。pH_3和pH_4在海水温度为18℃条件下,处理时间为40分钟时,对紫菜呼吸强度有促进作用,培养5天报,pH_3处理组仅有20%死亡。而pH_3对石莼呼吸强度有抑制作用,培养5天后,全部灭亡。在生产上是否可以考虑用pH_3的海水处理紫菜网帘以达到消除石莼(杂藻)的目的,将是一项具有生产意义的待试验课题。  相似文献   
80.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Hilbert-Huang Transform algorithm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 is a newly developed powerful method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is the key part of HHT, while its algorithm was protected by NASA as a US patent, which limits the wide application among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wo approaches, mirror periodic and extrema extending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handling the end effects of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HT is realized in detail to widen the application. The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from two methods with that from Huang et al. (1998, 1999),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methods are presented. Generally, both methods reproduce faithful results as those of Huang et al. For mirror periodic method (MPM), the data are extended once forever. Ideally, it is a way for handling the end effects of the HHT, especially for the signal that has symmetric waveform. The extrema extending method (EEM) behaves as good as MPM, and it is better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