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70篇
  免费   2769篇
  国内免费   4500篇
测绘学   853篇
大气科学   1943篇
地球物理   3496篇
地质学   9089篇
海洋学   1642篇
天文学   723篇
综合类   1451篇
自然地理   1342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459篇
  2021年   518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543篇
  2018年   491篇
  2017年   513篇
  2016年   517篇
  2015年   515篇
  2014年   513篇
  2013年   552篇
  2012年   527篇
  2011年   993篇
  2010年   784篇
  2009年   910篇
  2008年   641篇
  2007年   746篇
  2006年   843篇
  2005年   890篇
  2004年   1419篇
  2003年   998篇
  2002年   789篇
  2001年   727篇
  2000年   547篇
  1999年   547篇
  1998年   553篇
  1997年   534篇
  1996年   385篇
  1995年   333篇
  1994年   282篇
  1993年   447篇
  1992年   423篇
  1991年   211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3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17篇
  1958年   19篇
  1937年   15篇
  193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模式内部变率是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它对于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模式数据研究了模式内部变率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对未来排放情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模式内部变率对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影响与外强迫的影响相当,单个模式内部不同成员达到全球平均1.5℃或2℃增温的年份相差2~12年;其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影响极大值出现在欧亚大陆以北洋面、白令海峡周围区域、北美东北部及其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域、南半球高纬地区等;低排放情景下模式内部变率的影响大于高排放情景。  相似文献   
97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EC集合预报资料,基于集合敏感性方法 ,首先分析了2018年10月21日广西沿海局地特大暴雨过程的降水影响天气系统及关键区,并进一步分析了集合预报效果,得到不同层次气压场及风场的降水敏感特征以及集合预报降水预报偏差的可能主要原因,所得结论可供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973.
文章利用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1°×1°)和大同地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法建立大同市分站点、分季节日极大风速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并且在对T639数值预报产品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基础上建立了台站日极大风速的客观预报系统,对2015年9月1日—2016年7月31日进行了24h预报,试用结果显示,各季模式平均绝对误差在3.2~5.7m·s^-1之间,因此,该系统可以为预报员快速做出日极大风速的预报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4.
在案例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陕西省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为例,从省级气象培训机构案例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成人教育培训特点,通过专家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咸阳智慧气象案例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案例的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指出教学应用时,除讲授咸阳智慧气象案例文本外,还可通过头脑风暴法、四副眼镜法等研讨方式启发学员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建议将此案例应用于气象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类培训班中。  相似文献   
975.
人类活动对1961~2016年长江流域降水变化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祎  徐影  韩振宇  周波涛 《大气科学》2019,43(6):1265-1279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加剧做出了贡献,降水作为重要的气象要素和水循环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对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也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长江流域为例,利用1961~2016年CN05.1逐日降水数据和20世纪气候检测归因计划(C20C+D&A Project)中CAM5.1-1degree模式的逐日降水结果,分析了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及三个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包含人类活动及自然强迫因素的现实情景(All-Hist)的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较为相近。All-Hist情景下的多试验集合平均结果对长江流域降水的模拟能力较为可靠。通过对比两种情景下模拟的长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发现: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后,长江流域平均降水相对于仅考虑自然强迫情景下时呈现减少趋势,且减少趋势随时间推移加剧;极端降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间呈现出的增加趋势有所削弱;对平均降水及极端降水变化趋势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性,其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严重的是上游中部、东南部及中下游东南部地区,均呈现减少趋势;但在长江上游西南部极端降水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增加,需要加强该区域洪涝预防工作。另外,人类活动对平均降水的减少贡献最大的时段为2000~2009年,影响最明显季节为秋冬两季;人类活动对极端降水的影响与降水的极端程度成正相关,降水极端性越强,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程度更大,且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也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76.
利用中尺度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2013年3月6日华南地区一次平流层入侵事件及其对对流层低层臭氧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加入UBC(Upper Boundary Condition)上边界处理方案,弥补WRF/Chem模式未考虑平流层臭氧化学反应的不足。结合臭氧探空廓线资料、地面O3、CO、NOx、相对湿度、温度和风速等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模式能较为真实地模拟本次平流层入侵过程。模拟分析进一步揭示:(1)副热带高空急流是本次平流层入侵的主要原因。当华南地区处在副热带急流入口区左侧下沉区域时,平流层入侵将富含臭氧的干燥空气输送到对流层中低层。(2)本次平流层入侵对对流层低层臭氧收支有重要影响,导致香港地区近地层臭氧体积混合比浓度明显上升,如塔门站夜间臭氧浓度升高21.3 ppb(1 ppb=1×10-9)。地面气象场和化学物种的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平流层入侵的贡献。(3)采用动力学对流层顶高度时零维箱式模型和Wei公式计算得到的平流层入侵通量相当,分别为-1.42×10-3 kg m-2 s-1和-1.59×10-3 kg m-2 s-1,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相吻合,且与采用热力学对流层顶高度计算所得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77.
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将预报产品作为自变量,相应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因变量,对2013-2016年冬季浙江省中尺度区域模式预报近地面风速进行订正和评估。所选956站中多数站点风速订正后有所改善,通过定量分析可知浙江西部地区整体改善效果最好,其中效果明显站点占91.7%;中部地区改善效果明显站点占86.5%;东部沿海地区改善效果略差,明显改善的站点占67%。各地级市整体表现均不错,除舟山地区为49.9%外,其他地区风速改善比例均超过50%。选取2017年1月20日浙江东北地区沿海大风过程分析发现订正后的风速与观测风速更为接近,在定海大岛站点(靠里)中表现尤为明显,订正后的结果具有显著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8.
该文将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应用于雷达临近预报。使用预测循环神经网络(predictive RNN)架构,利用雷达历史组合反射率因子建模,给出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未来1 h的预报结果。预测循环神经网络的核心是在长短时记忆单元(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中增加时空记忆模块,能够提取雷达回波不同尺度的空间特征,配合循环神经网络架构,可以有效解决反射率因子预测问题。北京大兴雷达和广州雷达长时间序列的独立检验结果和2个强对流天气个例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和传统的基于交叉相关法的1 h雷达外推临近预报相比,在20 dBZ和30 dBZ检验项目内,临界成功指数(CSI)可以提升0.15~0.30,命中率(POD)提高0.15~0.25,虚警率(FAR)降低0.15~0.20,该方法对反射率因子强度变化有一定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79.
Textural and stable isotopic records from the absolute-dated stalagmite of the Daeya Cave (DY-1)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climatic evolu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during the Holocene and Eemian climatic optima. The stalagmite yielded ages of 8572 ± 227 to 5907 ± 158 and 1,23,456 ± 535 to 1,19,837 ± 1089 years, which coincide with the Holocene and Eemian climatic optima, respectively. The stalagmite’s δ13C record closely resembles previously reported Chinese speleothem δ18O data. Thus it can be suggested that textural and geochemical results of the DY-1 reflect East Asian monsoon intensity, which is forced by summer insolation pattern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Lighter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well-developed fibrous calcite crystals, and their relatively faster growth rate in the stalagmite sample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the warmest and wettest climate conditions of the Holocene and Eemian interglacials. Both climatic optima took place when insolation was decreasing from its maximum level, temperature in Greenland was highest, and sea level approached its maximum level. These climatic optima also coincide with decreasing Antarctic temperatures. Compared the DY-1 data to other prox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Holocene and Eemian climatic optima developed through a balance among boreal insolation, monsoon intensity, and sea level (also continental ice volume), which are the main climatic forcing factor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se trends also follow the bi-polar seesaw mechanism as previously described.  相似文献   
980.
Precipitation runoff is a critical hillslope hydrological process for downslope streamflow and piedmont/floodplain recharge. Shimen hillslope micro‐catchment is strategical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foothill region of Taihang Mountains, where runoff is crucial for water availability in the piedmont corridors and floodplains of north China. This study analyzes precipitation‐runoff processes in the Shimen hillslope micro‐catchment for 2006–2008 using locally designed runoff collection systems. The study shows that slope length is a critical factor, next only to precipitation, in terms of runoff yield. Regression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runoff is related positively to precipitation, and negatively to slope length. Soil mantle in the study area is generally thin and is therefore not as critical a runoff factor as slope length. The study show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verland and subsurface runoff. However, that between the 0–10 and 10–20 cm subsurfaces is insignificant. Runoff hardly occurs under light rains (<10 mm), but is clearly noticeable under moderate‐to‐rainstorm events. In the hillslope catchment, vertical infiltration (accounting for 42–84% of the precipitation) dominates runoff processes in subsurface soils and weathered granite gneiss bedrock. A weak lateral flow (at even the soil/bedrock interface) and the generally small runoff suggest strong infiltration loss via deep percolation. This is critical for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downslope piedmont corridors and floodplains. This may enhance water availability, ease water shortage, avert furthe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reduce the risk of drought/flood in the event of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 in the catchment and the wider north China Plai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