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15年12月29日北极地面爆发性增温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年NCEP/NCAR再分析一日四时次资料和日资料,应用区域平均、热流量方程估算等方法对2015年12月29日北极爆发性增温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2月29日北极出现爆发性增温,日增温幅度最高达到25℃以上。增温期间,受到强盛温带气旋系统和反气旋系统的共同作用,增温区域出现强盛的南风,风速最大值达到20 m s-1以上,位置不断北进达到北极点。强盛的南风为北极地区带来强盛的暖平流,同时暖湿空气进入北极后,增温区上空云量明显增加。12月28日至12月29日温度平流由冷平流转变为暖平流,暖平流的中心区域与温度爆发性增长的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暖平流是北极爆发性增温的重要原因。对于一直处于极夜的北极地区,由于云量的增加,大气顶向上长波辐射减少,加剧了温度的上升。温度平流增温贡献率为20.4%,垂直项的贡献率为-9.9%,非绝热作用贡献率为89.5%,温度平流和非绝热作用共同导致了本次北极地区的爆发性增温,非绝热作用是本次爆发性增温最重要的增温因素。  相似文献   
62.
海带基因工程选择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海带幼孢子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证明,氯霉素可以作为海带基因工程中较理想的选择压力。本文得出了氯霉素对海带的半致死剂量,提示CAT(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可以用作海带基因工程的阳性选择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63.
钝顶螺旋藻质粒的电镜观察及杂交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于1992年6月-1993年4月,对钝顶螺旋藻质粒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分子杂交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层分子膜展开技术,能够观察到超螺旋以及闭合环形的质粒图象;S6质粒大小的平均值约为2.0kb,与电泳检测的结果稍有出科。斑点杂交结果表明,不同形态藻株S6、F3、F3弯与F3直质粒之间具有一定同源性,与染色体DNA之间均显示同源性。对钝顶螺旋藻质粒的进一步研究将推动其基因工程育种的开展。  相似文献   
64.
Organic matter, associated with ores, host rocks, ore source rocks and present in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Qixiashan lead-zinc polymetailic deposit hosted in Upper Carboniferous dolomites and limestones in East China, wa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gas chromatography (GC), GC/mass spectrometry and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The biomarker ratios of nC21^--/n22^ -alkanes, C23-tricydic/C30-hopane and the tricyclic terpane parameters induding C21/C23, C19-10/C21-29 and C19-25/C26-29 can effectively discriminate ores from host rocks. 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present in fluid inclusions displays similariUes to those enclosed in the ore source rocks in the biomarker ratios, suggesting that a proportion of orphic matter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deposit from the ore source strata. The presence of copper and zinc in stage Ⅱ pyrobitumen indicates that some metals may have been transported by an organic fluid or removed from an aqueous fluid by organic matter.  相似文献   
65.
应用综合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研究了攀西地区“沧浪铺组”乌龙箐段与红井哨段的地层接触关系,指出两段之间应为假整合接触。这对攀西地区,乃至整个寒武纪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和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根据中国规范设计了一总层数为40层的错位转换高层建筑结构,为对比分析需要另设计具有相同楼层数的两带单层转换高层建筑结构。采用Etabs和Satwe对比分析了三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相对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沿楼层分布情况;其相对扭转角、层间扭转角、层间有害扭转角的分布特点;顶层角点扭转位移轨迹。研究分析表明,错位转换高层结构的扭转反应远大于同类带单层转换高层结构的反应;对单层转换结构采用位移比不能很好反映其扭转反应,而结构扭转位移角沿楼层分布规律更能体现其扭转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67.
本文分别采用纤维单元模型和塑性铰单元模型对一个四层足尺钢框架振动台试验进行模拟分析,在三维空间非线性分析程序Perform-3D中进行动力非线性分析,比较分析结果,并与试验结果对比,以研究两种模型应用于钢框架整体结构非线性分析的计算精度。文中并讨论了纤维单元模型截面纤维的划分、塑性区长度的取值等问题。最后对采用组合梁的整体结构模型进行了动力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纤维模型的建模速度比塑性铰模型快,但塑性铰模型能模拟结构的倒塌时间。Perform-3D程序的纤维单元模型和塑性铰单元模型用于计算我国规范规定的7度和8度地震作用的多层钢框架结构,其结果是真实可靠的,而且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68.
为减小随机误差对MEMS陀螺输出角速度的影响,提出一种结合ARMA模型和Kalman滤波的MEMS陀螺随机误差补偿方法。采用Allan方差辨识MEMS陀螺的5项随机误差,利用Matlab对MEMS陀螺随机误差时间序列分析建模,建立MEMS陀螺随机误差的ARMA模型,设计3次Kalman滤波器对MEMS陀螺随机误差进行滤波处理,并对陀螺输出进行补偿。实验结果表明:基于ARMA模型的3次Kalman滤波算法将MEMS陀螺随机误差均值和方差降低了两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69.
新的地震电磁波监测仪采用芯片LPC2214为主控单元,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在LPC2214上移植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  相似文献   
70.
高层错位转换结构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一座带错位转换结构的高层结构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试验中发现,在7度小震和中震阶段错位转换结构对结构模型相对位移包络图影响不大。但随着第2转换层上一层的开裂,相对位移包络图在场地波输入时会在第2转换层上一层呈现一定程度的突变。结构加速度分布规律与输入地震波频谱特性有关,在场地波输入中震和大震阶段,加速度反应突变会出现在两个转换层处。由于转换层质量较其他楼层大,从而地震作用亦在两个转换层处形成突变。层间位移角则在两个转换层上一层形成突变,且转换刚度较大层其突变幅度较大,两个突变近似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对比双向和单向输入时的层间位移角结果,双向输入加剧层间位移角的突变。采用三维有限元程序对结构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从整体上讲,频率、主振型、加速度和位移时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但在层间位移角突变上,计算值反应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