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300篇
测绘学   288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200篇
地质学   702篇
海洋学   21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25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81.
在调研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建立土地综合整治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3S技术、ArcGIS软件平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构建土地综合整治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有利于提升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2.
海底底质的物理力学参数不同于陆地土壤,其极低的抗剪强度和承压强度对深海采矿车的行走性能提出高要求。分析基于车辆地面力学理论,开展了底质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建立了深海底质力学模型。根据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样机结构参数,在大型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中建立了仿真模型。通过直线行走多体动力学仿真与直线行走海试试验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采矿车样机在深海软底质上的多种行走工况动力学仿真,分析与评价其行走性能。结果表明,采矿车样机可以顺利完成转弯、爬坡、越障等基本功能。该研究成果可为深海采矿车海底行走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参考,为深海采矿车和软底质的相互作用力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3.
为避免密集人群踩踏事件发生,从监控图像中准确获取密集人群人数信息非常重要。针对密集人群计数难度大、人群目标小、场景尺度变化大等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神经网络结构VGG-ResNeXt。本网络使用VGG-16的前10层作粗粒度特征提取器,使用改进的残差神经网络作为细粒度特征提取器。利用改进的残差神经网络“多通道,共激活”的特点,使得单列式人群计数神经网络获得了多列式人群计数网络的优点(即从小目标、多尺度的密集人群图像中提取更多人群特征),同时避免了多列式人群计数网络训练难度大、结构冗余等缺点。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型在UCF-CC-50数据集、ShangHaiTech B数据集和UCF-QNRF数据集中取得了最高精度,MAE指标分别优于其他同期模型7.5%、18.8%和2.4%,证明了本模型的在计数精度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帮助城市管理,有效缓解公安疏导压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4.
According to the lithological assemblages and elemental geochemistry of the measured Profile,the authors studied the sedimentary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angjiatun Formation ...  相似文献   
85.
Through a sampling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and REE in the section of Middle Permian Zhesi For- mation in Solon area of Inner Mongolia,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sandstone and mudstone samples are charac- terized by LREE-enrichment. By analysis of the discriminant index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the tectonic setting of Zhesi Formation is determined to be a continental island arc environment. Meanwhile,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 and lithology combination,Zhesi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the neritic-bathyal reten- tion-reduction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delta front and prodelta sedimentary systems.  相似文献   
86.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分布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探明储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文章对1980年以来不同区域尺度,包括全球、各大区以及国家层面的石油探明储量变化、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自1980年以来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增长的态势,基本每十年出现一次储量跃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稳。储采比一直稳定在40年以上,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大区尺度的石油探明储量分布不均衡,且探明储量的变化趋势不同。中东一直是石油探明储量最大的地区,其次为中南美洲地区。中东、北美占世界比重先升后降。非洲和中南美洲稳步提升,亚太地区持续下滑。(3)国家层面的石油探明储量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储量前4的国家占世界储量的53.75%,储量超过10亿吨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世界石油开发的基本格局。从各国演变来看,世界石油储量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从中东、北美向中亚、俄罗斯和中南美洲等转移。  相似文献   
87.
枯竭型油气藏储气库一般采用套管射孔完井方式,注、采气需要“缓进大出”,要求储层与井筒良好沟通.针对枯竭型油气藏储气库射孔完井工艺复杂、要求高、地层保护难度大等特点,阐述了射孔方式及工艺优选、射孔参数优化、射孔压实带改造技术、多级负压起爆技术等内容.该项射孔完井技术在中石化文96储气库13口井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8.
本文将伴随同化方法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将一年平均分为72个过程,通过同化每一个过程研究区域(17°N-~45°N,173°E~142°W)内的SeaWiFS表层叶绿素数据,优化影响生态机制的5个关键参数Vm、Dz、e、Gm、Dp(简称KP),得到他们在研究区域内的时空分布。对于KP中的每一个参数,首先,分别将其在时间和空间上求平均,得到参数的空间分布场(KPS)和时间分布序列(KPT);其次,将KPS在空间上求平均,得到一个常数(KPC),并利用KPS、KPT和KPC表示出KP的另一种时空变化形式KPST,它减少了模拟过程中变量个数。结果表明,无论是空间分布还是时间分布,Vm、Dz和e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相关系数可达0.99,Dp和Gm亦然,;而Vm、Dz和e的变化趋势与Dp和Gm的变化趋势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99。5个参数的变化趋势符合物理意义和生态机制。将模型中的参数分别按上述5种形式赋值,正向运行模式1年,结果表明,考虑参数时空分布的实验误差最小。说明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数值模拟中,与只考虑参数的空间分布或者只考虑参数的时间分布相比,考虑参数时空分布更合理,更具有物理意义且符合生态机制;伴随同化技术在优化时空变化的参数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普遍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
湛江地区一次冷锋型海雾微物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年3月31日—4月2日冷锋天气系统影响下湛江海雾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海雾的微物理特征及海雾过程中气溶胶粒子谱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海雾的生消与风场密切相关,海雾生成和发展与较强的ESE气流相联系,而弱的NE气流则会促使海雾减弱或消散。湛江海雾的雾滴数浓度为100~102cm-3,液态含水量为0.001~0.232 g·m-3,雾滴平均半径小于10μm,雾滴峰值半径多位于1.4μm。海雾雾滴谱分布以单调递减谱为主,谱宽超过20μm,且雾发展过程中雾滴谱谱宽存在突然增宽和迅速减小的现象。海雾过程中雾滴数浓度的变化主要是由半径小于5μm的雾滴数密度变化引起的。海雾过程对气溶胶粒子的湿清除效果并不显著,雾过程中粒径小于0.1μm和大于4μm的气溶胶粒子数密度显著减少,但在雾消散后又迅速恢复到雾发生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90.
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C/N、δ13C、δ15N解析了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发现湾内有机质主要存在海洋、河口浮游植物以及陆地有机质3种来源。通过C/N、δ13C定量示踪,发现海洋浮游植物是湾内沉积物有机质的最主要来源,相对含量在41.6%—58.5%之间。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陆源有机质相对含量波动较大,分别在3.8%—43.8%、0—53.5%之间。海洋浮游植物有机质在整个海湾都表现出较高含量。近岸河口附近海域往往表现出高含量的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特征,陆源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大都集中在黄河口周围海域,高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以及高陆源有机质特征在黄河口周围海域均有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