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8篇
  免费   1056篇
  国内免费   1422篇
测绘学   412篇
大气科学   888篇
地球物理   1353篇
地质学   2803篇
海洋学   634篇
天文学   153篇
综合类   495篇
自然地理   59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308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01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1934年   8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应用CP网络进行岩性识别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通过测井解决岩性识别问题,引入了具有分类准确、算法简练等优点的CP(Counter-Propagation)网络。在详细介绍CP网络的网络模型和算法的基础上,结合某油田的实际测井资料,进行了CP网络识别研究。应用结果表明:CP网络训练周期短、识别准确率高、不存在收敛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得出结论:CP网络完全可以用于解决岩性识别等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应用流体包裹体滤液分析方法,测定了川滇7个MVT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的Na,Cl,Br含量,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的x(Na/Br)和x(Cl/Br)的平均值分别为185和73,并与高度蒸发浓缩的残留海水的x(Na/Br)和x(Cl/Br)相近。成矿流体的Na,Cl含量呈正相关,在lgNa-lgCl图解中呈线性分布。根据这些事实以及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原始成矿卤水起源于蒸发浓缩的残留海水,原始含矿卤水与富含有机质的大气降水混合导致矿质沉淀而成矿。  相似文献   
103.
西藏蛇绿岩中二种合金矿物新变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东部,距拉萨200km的泽当罗莎蛇绿岩的铬铁矿中,发现有种类繁多的合金矿物,铬铁镍矿和依铁镍矿就是其中二种。铬铁镍矿分子式:Ni0.41Fe0.35Cr0.24,为等轴晶系,空间群为Fm3m,晶胞参数a=0.35622(2)nm。铱铁镍矿分子式:Ni0.66Fe0.18Ir0.16,属等轴晶系,空间群Oh^5-Fm3m,晶胞参数a=0.46486(4)mm。  相似文献   
104.
天津蓟县常州沟组(约1800Ma)微古植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城系位于中国晚前寒武纪底部 ,下限约为 18亿年 ,上限约为 14亿年。该系以碎屑岩为主 ,夹不同数量的碳酸岩和火山岩 ,厚度可达 4 0 0 0~ 5 0 0 0m ,在全国都有分布。自上而下 ,长城系包括常州沟组 ,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在各组中均含有微古植物 ,以串岭沟组页岩中最为丰富。但在天津蓟县常州沟组发现较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确是首次。膜壳轮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个体直径 10~ 2 0 μm者占优势 ;表面纹饰以光面的Leiominuscula和粗面的Trachysphaeridium等属的分子为主体并有少量纹饰较复杂的分子 ;具大量藻类碎片。以上组合特征充分显示出长城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5.
Thermal and rhe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Xisha Trough, 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Xisha Trough,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mainly rifted 30 Ma ago, has been a failed rift since the cessation of the seafloor spreading of the NW subbasin. Based on the velocity–depth model along Profile OBH-4 across the Xisha Trough, a seven-layer density–depth model is used to estimate density structure for the prof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velocity and radiogenic heat production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heat sources in the lower crust. The 2-D temperature field is calculated by applying a 2-D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and the thermal lithosphere thickness is obtained from the basalt dry solidus (BDS). The rheology of the profile is estimated on the basis of frictional failure in the brittle regime and power-law steady-state creep in the ductile regime. Rheolog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for a three-layer model involving a granitic upper crust, a quartz diorite lower crust and an olivine upper mantle. Gravity modeling supports basically the velocity–depth model. The Moho along Profile OBH-4 is of relatively high heat flow ranging from 46 to 60 mW/m2 and the Moho heat flow is higher in the trough than on the flanks. The depth of the “thermal” lithospheric lower boundary is about 54 km in the center, deepens toward two sides, and is about 75 km at the northern slope area and about 70 km at the southern Xisha–Zhongsha Block. Rheological calc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two thinnest ductile layers in the crust and the thickest brittle layer in the uppermost mantle lie in the central region, showing that the Xisha Trough has been rheologically strengthened, which are mainly due to later thermal relaxation. In addition, the strengthening in rheology during rifting was not the main factor in hampering the breakup of the Xisha Trough.  相似文献   
106.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式  杜方 《四川地震》2002,(4):7-13
对昆仑口西8.1级地震发生前后四川地区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测值曲线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发现存在有明显的孕震效应和震时效应,异常效应的幅度很大,容易鉴别,这对人类认识特大地震的影响场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城市地区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评估项目系联合国在上世纪末为减轻地震灾害所实施的规模宏大,影响甚远的国际性研究项目,其宗旨是为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有效地减轻城市地区的地震灾害。这一历时2年的项目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结合自贡市开展这个项目的实践。综合介绍和总结了该项目的情况及经验。  相似文献   
108.
在前文模型试验的基础上 ,本文总结归纳了隔震桥梁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流程 ,着重论述探讨了隔震桥梁的概念设计与细部构造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9.
朱守彪  石耀霖 《地震学报》2002,24(2):162-168
应力释放模型过去主要用于研究大范围历史大地震活动规律.本文对应力释放模型进行了改进,对其能否运用于区域更小、时段更短、震级更低的情况进行了探讨;以台湾地区近百年6级以上地震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释放模型仍然适用.在回溯性的地震预测检验中,用改进的应力释放模型计算出台湾地区地震发生的条件概率强度,并用其预测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刻.结果表明,其预测精度优于泊松模型.   相似文献   
110.
拱坝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一致粘弹性模型的概念,引入应变率的影响,将混凝土静态William-Warnke三参数模型改造成一致粘塑性William-Warnke三参数本构模型,并用这个模型对某高拱坝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与线弹性模型和应变率无关的William-Warnke三参数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初步探讨了应变率对拱坝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