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2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606篇
测绘学   276篇
大气科学   187篇
地球物理   327篇
地质学   974篇
海洋学   316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22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81.
乔朝飞 《地理信息世界》2012,10(3):36-39,46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规模迅速扩大。然而,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准确内涵、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类等的认识尚不统一,同时,缺乏地理信息产业的统计指标,这势必影响有关地理信息产业的统计和规划的开展,以及地理信息市场的监管等。为解决上述问题,统一认识,本文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内涵、分类及统计指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82.
诸城市是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6个试点县之一。结合诸城市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探讨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思路。首先准确定位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进行前期研究,总结上轮规划情况,分析土地现状,开展专题研究,然后合理确定规划的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整治分区,最后规范确定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883.
保护耕地资源,“坚决守住1.2×108 hm2(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以新疆为代表的干旱区绿洲农业,近年来耕地面积增长很快,从1995-2008年均每年增加15.4×108 hm2,这对抑制全国耕地面积下滑和促进新疆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使耕地面积稳中有增,通过在玛纳斯河流域利用遥感图像解释和实际调查,提出通过绿洲内部土地综合整治,改变现土地利用中的“破碎化”程度,提高净耕地利用系数的思路;在不开荒不增加引水量情况下,耕地面积一般可增加8%~10%,而在一些土地利用规划差和管理粗放地区可增加到15%。通过土地整合使土地化零为整,还为节水灌溉、发展现代农业、实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及农民致富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84.
基于信息熵的兰州市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GIS技术支持下,以兰州市建成区1959-2004年城市用地结构及相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熵原理,揭示了兰州市建成区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特征,阐述了影响建成区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的主要自然、政策、经济社会和城市规划等驱动力,最后利用主成分和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该区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的经济社会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该区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的信息熵H经历了三个阶段:1959-1979年持续下降阶段与1979-2001年剧烈上升后缓慢增长阶段,以及2001-2004年急速回落阶段;均衡度在持续下降,稳定上升之后,在后期有所回落,优势度相反;用地结构无序化的剧烈变化期位于1979-1989年间,之后至2001年,无序化进程缓慢;影响兰州市建成区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的主要经济社会驱动力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城市建设投资规模、人口增长及就业状况和产业结构比例、城市建设水平等等,其中前两者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85.
通过比较封育6年的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差异,以及土壤特性,研究了家畜啃食对新疆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使用X2-test和U-test分析表明,围栏内外相比,植物种数(n=7.03)、半灌木种数(n=2.40)、草本植物种数(n=4.63)、植被盖度(35.77%)和生物量(144.19 g/m2)在围栏内显著增加,而植被密度在围栏外显著降低(87.93株/m2).灌木中,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在围栏内出现的频率和密度显著增加(X2=4.63,p<0.05;z=2.56,p<0.05).小半灌木中,博乐绢蒿(Seriphidium borotalense)在围栏内出现的频率和密度显著高于围栏外(X2=13.08,p<0.01;Z=4.01,p<0.01).4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密度在围栏内均显著升高,有3种在围栏内出现的频率也同时明显高于围栏外.二年生草本植物沙生婆罗门参(Tragopogon sabulosus)在围栏内出现的频率和密度显著高于围栏外(X2=4.71,p<0.05;Z=2.51,p<0.05).4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围栏内外出现的频率均无显著差异,其中3种在围栏内外的密度也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导致灌木和半灌木衰败;多年生和二年生草本植物几近绝迹;一年生植物所受影响则较小.土壤理化特性中,围栏内土壤水分显著低于围栏外(Z=2.65,p<0.01),HCO3、Cl-和速效K含量在围栏内外土壤中差异显著.作者建议在准噶尔荒漠建立一定数量和面积的永久性围栏以维系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886.
乔雪  唐亚 《山地学报》2008,26(2):161-169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大规模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四川省为例,基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粮食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用量以及水质和水土流失状况变化的分析,讨论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化肥用量的减少,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这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但自工程实施后,这三者的下降幅度与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幅度有较大的差异.几种原因可能造成这种不一致性,值得进一步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河流径流量、泥沙含量以及输沙量的下降充分证实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贡献,同时进一步证实长江上游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的耕作.  相似文献   
887.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白垩纪孢粉组合及地层划分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内两口地质探井获得的135块孢粉样品中含有孢粉化石87属,这些孢粉化石可以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根据组合特征,这4个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晚白垩世桑顿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同时含这些孢粉化石的相关的白垩纪地层可以相应划分为下白垩统宁远村组、淘淇河组、上白垩统太平林场组和富饶组。这一研究为重新认识和建立孙吴—嘉荫盆地的地层层序提供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888.
微晶丘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微晶丘主要由灰泥组成,仅见少量生物碎屑,其成因尚无圆满解释。借鉴现代海底勘查成果,依据北京西山微晶丘、白云鄂博赋矿微晶丘、腮林忽洞微晶丘的特征,认为微晶丘是海底热水(伴CO2)的化学作用产物:现代海底勘查发现的微晶丘是形成于洋中脊、热点或弧后盆地;北京西山等地的纯灰岩微晶丘是形成于大陆内部;而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是一个大型微晶丘,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微晶丘中的生物作用仅是深海热水活动的伴生作用,并不是微晶丘形成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89.
完好性是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能参数,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作为用户端的完好性监测方法具有低成本、实施方便的优势。基于统计理论,给出RAIM算法统计检测量的设计方法,推导了阈值的确定方法及RAIM可用性判定方法。对一天中2880个采样时刻的RAIM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RAIM算法对于固定伪距误差的故障和慢变故障有良好的监测效果,排除故障星之后的定位误差可以保持在正常的水平。  相似文献   
890.
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物理堵塞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柱渗流试验,模拟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层的物理堵塞过程。通过测定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渗透系数的时-空变化,系统分析和评价回灌液悬浮物浓度和水动力条件对堵塞的影响,并探讨含水介质的物理堵塞机理。研究表明,随着回灌液中悬浮物浓度的增大,悬浮物首先在含水介质的表层沉积,当悬浮物浓度为50、100、200mg/L时,回灌结束后砂柱表层介质的渗透系数分别降至初始的21%、13%和4%,表明表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堵塞现象;悬浮物浓度的大小对深部介质的渗透性影响较弱。另外,当进-出水面的水头差△H较小(即水力坡度较小)时,物理堵塞主要发生在砂柱表层,当△H为19.25cm时,回灌结束后表层渗透系数降为初始的7%;随着△H的增大,物理堵塞深度和程度越大,当△H为48.64cm时,19~34cm深度砂层渗透系数变成初始的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