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69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岩溶矿区地面塌陷成因新说—共振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在‘潜蚀论”和“真空吸蚀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岩溶矿区地面塌陷成因新说——共振论,较好地解释了“潜蚀论”和“真空吸蚀论”而无法解释的一些塌陷现象,通过实验也证实了水面波动而产生共振的破坏作用。为减少地面塌陷发生,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2.
103.
当前普遍使用灰化法对地电化学泡塑样品进行预处理,但可能存在高温下某些元素(如Hg、As)挥发损失的缺点。本文选择了内蒙古洛恪顿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一条地电化学勘查剖面,开展灰化法及微波消解法处理地电化学泡塑样品的勘查效果对比研究,采用原子荧光光谱和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其中的主要元素。结果表明:①对于Zn、Cu、Fe、La等十余种元素,两种处理方法取得的异常模式基本一致,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任选一种方法进行样品预处理;②对于Au、Pb等元素,微波消解法因为取样量小,可能存在较严重的样品均匀性、代表性及分析检出限等问题,应采用灰化法;③对于Hg,灰化法存在显著的元素损失,更适合采用微波消解法;④对于As,两种方法均存在较大问题,建议参考植物样品尝试使用硝酸及高氯酸直接溶解等方法进行预处理。  相似文献   
104.
北京市玉泉山泉恢复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山地区岩溶水是北京重要的供水水源,年均开采量达到1.5×108m3。多年持续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了玉泉山泉断流近42年。南水北调来水进京后,有必要考虑调蓄区域含水层系统,恢复玉泉山泉景观。在深入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结合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玉泉山泉恢复条件,取得认识:玉泉山泉的主要补给源为河道入渗补给,占总补给量的74.7%,其次是大气降水补给,其比例为25.3%;为实现玉泉山泉复涌,需要将区域岩溶水开采量从11 290×104m3/a压减至4 282×104m3/a,停采第四系地下水,同时在永定河河道进行人工回灌,回灌量为2×108m3/a;研究发现相对于压采措施,泉的恢复对回灌比较敏感,未来调蓄方案应优先考虑回灌措施。  相似文献   
105.
在美国东海岸近海区巴尔找晨河谷地区的上侏罗-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和中国近海区珠江口盆地下中新统碳酸盐岩中盐岩中都有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的记录。对两个地区的地震资料粗略分析得出这些台地适合淹没不整合这一经典定义,但是,经详细的岩性和古生物资料分析后发现每一个地区的沉积和侵蚀间断时限范围变化很大,在巴尔的莫河谷地区为0-25Ma,在珠江口盆地没有沉积或侵蚀间断而表现为一个凝缩段。两个地区的莫河谷地区为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6.
107.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its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undelkhand region of India. Bundelkhand region--a distinct histocultural and geographic unit--is a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2 major physiographic divisions of India: the Gangetic plain and Peninsular India. The region is a less developed part of India where people are living in low social status with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agriculture is the mainstay of the people, but the region suffers from the inadequacy and inefficiencies of irrigation facilities. The history of population growth of the region during the last 80 years has followed a multivariate course; besides the interplay of birth and death, in-migration contributes considerably to the population growth. The 1st phase (1901-1921) is that of progressive decline causing a very slow population growth--population decrease was mainly due to the influenza epidemic of 1918-19. The 2nd phase (1921-1951) was a period of moderate population growth due to the national political movements and disturbances together with some natural disasters. The 3rd phase (1951-1981) is marked by a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mainly due to the decline in the death rate. Over the last 80 years,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Bundelkhand region increased from 3.45 million to 8.03 million--a net increase of 132.58%. However, this change is not high when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 average of 176.11%.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region in 1981 (8,037,206 persons) is expected to reach 8,874,000 persons in 1991, and 9,797,000 persons in 2001. This will undoubtedly put enormous pressure on the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slowing down the pace of economic progress.  相似文献   
108.
109.
按照基于影像的长城解译与调查结果,为科学获取明长城的坡面长度,本文主要采用了下列的关键技术:首先为不同种类的长城段落定义测量规则;其次,准确确定长城每段的起止点;第三,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技术流程在立体模型上精确测定长城每一处特征点的三维空间坐标;最后,在统一的计算模型下,计算每段长城的长度,通过汇总的方式获得分省工作区和全国的各类长城长度。成果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0.
利用环境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高低空环流形势数据和卫星遥感图像资料,对2004年4月19日造成乌鲁木齐地区强沙尘天气的天气背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在北疆沿天山88°E一带产生了严重风沙灾害。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从沙尘天气前的0.79mg/m3猛增到沙尘天气发生时的10.0mg/m3,API指数为500,属于重度污染。沙尘天气发生前后,乌鲁木齐市温度、气压、风速以及能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风速>17m/s的大风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乌鲁木齐以外的地区能见度甚至降到了强沙尘暴能见度级别;由卫星云图、高低空环流形势分析和物理量分析可以得出,造成2004年4月19日强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冷锋过境。锋前的抬升作用和高低空散度场的配置是沙尘天气的启发因素,而持续时间较强的锋后西北风是产生此次强沙尘天气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