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2篇
  免费   921篇
  国内免费   1162篇
测绘学   462篇
大气科学   446篇
地球物理   864篇
地质学   2572篇
海洋学   553篇
天文学   83篇
综合类   304篇
自然地理   46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安顺地区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慧  吴龙 《贵州气象》2011,35(2):8-12
利用1979—2009年31 a安顺地区(安顺、平坝、普定、镇宁、关岭和紫云)6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6站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变化特征,提取代表安顺地区的代表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安顺地区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特征。安顺地区暴雨日数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期间具有明显的3~5a的年际震荡,并在90年代初达到峰值。安顺地区暴雨偏多年在高低空环流、风场和能量场配置的主要特征为:700hPa和500hPa高低空位势高度配置一致,位势高度在中高纬度出现"东高西低"的走势,安顺地区位于异常低涡的东南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这样来自异常低涡东南侧的冷空气与来自海洋北上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利于底层切变线和准静止锋的建立;安顺地区位于高空偏西急流的右前方的出口处,低空西南急流右前方的出口处和低空东南急流左前方的出口处,这种高低空急流的配置非常有利于暴雨区垂直上升运动的产生;安顺地区及其附近区域对流不稳定较强,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从而使对流不稳定区域易出现强对流系统,对安顺地区的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992.
邵薇薇  徐翔宇  杨大文 《水文》2011,31(5):6-14
植被和土壤是水循环中的重要载体,模拟流域水循环时植被和土壤的参数化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比流域蒸散发模拟中分布式模型和集总式概念模型的土壤植被参数化方法,计算了潘家口水库流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流域蒸散发,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流域蒸散发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得出:(1)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植被参数化方法包括对植被时空分布与变化的描述,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壤-植被-大气中水分和能量的传输过程的描述。(2)从GBHM模型与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模型的对比分析可知,在流域尺度上,年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散发之间呈互补的高度非线性关系;但在山坡和小时时间尺度上,实际蒸散发与潜在蒸散发之间呈正比关系,并可近似为线性正比关系。(3)基于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参数化分析可知,考虑植被土壤水分和植被覆盖度能改善对流域蒸散发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精度;土壤水分和植被的影响随着时间尺度变小表现得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993.
岔路口巨型斑岩钼矿的发现是近年来大兴安岭北段森林覆盖区找矿的重大突破,其规模居中国北方钼矿之首。矿床位于伊勒呼里山南1 029高地火山机构旁侧,成矿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超浅成相侵入的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及其相伴产生的隐爆作用有密切时空关系。矿体产于火山沉积岩和成矿斑岩体中,钼矿化以呈网脉状和细脉的裂隙充填形式为主,少量为大脉状和细脉浸染状;钼矿体呈隐伏穹隆状,延深巨大。热液蚀变发育、分带性明显,以硅化强烈、萤石化广泛为显著特征。矿区剥蚀程度甚低,地表大范围表现为泥化带,仅中心地带发育有弱石英绢云母化和低品位钼矿化;向深部蚀变矿化逐渐增强,矿化延深达千米。钼矿体上部共伴生有脉状铅锌银矿化。成矿同期火山岩碱质含量高,该矿床为碰撞拼接后陆内伸展构造环境中岩浆活动产物,成矿岩浆-热液体系具高氟富硫高氧化的特征,与美国的Climax钼矿较为相似。该矿床的发现和探明,为研究斑岩-脉状钼锌银成矿体系提供了范例,对区域构造-岩浆过程研究与区域找矿勘查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马会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中新统马会组砾岩层的分布特征、剖面特征和砾组特征分析,结合盆地内部和四周山区的岩性特征分析,阐述了砾岩层本身的性质、成因、来源和搬运方式等,探讨砾石沉积时盆地的水动力条件、气候环境、地貌特征和构造条件等。研究表明,马会组砾岩层为榆社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的底砾岩,其中所含的3层砾岩在成因、来源、搬运和沉积环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马会组砾岩层为多期次、多来源、非稳定的冲湖积成因,为湖泊水进期的沉积物,指示干冷向温湿转变的气候环境;砾石的主要来源是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东缘、北缘和西缘的山区;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还存在一定的生物作用;含量较少的花岗岩砾石经受了较长距离的搬运,其他岩性砾石经受了近—中距离的搬运。榆社盆地为喜马拉雅运动二幕晋东地区山地相对抬升形成的山间盆地,砾石沉积时已形成了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雏形。  相似文献   
995.
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是全球陆上中纬度、高海拔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地,也是当前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依据近年来的煤炭地质勘查资料,对聚乎更矿区的构造轮廓、含煤地层、沉积相和聚煤作用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聚乎更矿区位于祁连坳褶带西段,受大通山北缘和托莱山南缘对冲断裂组的制约,构造线总体方向为北西一南东向,构造轮廓表现为南北2个向斜,其中北向斜的煤炭赋存条件优于南向斜。聚乎更矿区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木里组和江仓纽。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木里组上段,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木里组沉积期的辫状河淤浅之后发育的泥炭沼泽和湖泊、水下三角洲淤浅而发育的泥炭沼泽。  相似文献   
996.
基于Hock-Brown强度准则的高应力判据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成虎  郭啟良  贾龙 《岩土力学》2011,32(11):3325-3332
如何评价工程岩体中赋存的应力状态一直是工程设计人员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应力状态评价需综合考虑岩体强度和岩体中赋存的应力两个要素,其评价结果反映了地下结构围岩在二次应力场作用下满足岩体强度准则时可能的变形破坏响应.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出高应力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基本变形破坏规律.利用Hoek-Brown强度准则...  相似文献   
997.
李海滨  贾东  武龙  张勇 《岩石学报》2011,27(3):770-778
以地表变形特征、地层厚度变化和地震剖面为约束,构建了贯穿下扬子地区主要构造单元的三条地质大剖面。剖面展示了研究区早期褶皱逆冲、晚期伸展断陷的构造格局,并揭示了变形的空间差异。通过对褶皱卷入的层位、断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及不整合类型和发育特征的梳理,得出研究区北侧的褶皱逆冲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南侧的褶皱逆冲主要形成 于中-晚侏罗世。两侧的挤压构造在晚白垩世开始都经历了强烈的拉张作用,北侧的断陷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新近纪以拗陷为主,而南侧古近纪断陷规模较小,新近纪拗陷不发育。苏州-无锡地区的下古生界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弱,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98.
The skull of Anshunsaurus huangnihensis Cheng, 2007, especially the skull roof, is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Compared to other genera and species of Askeptosauroidea, Anshunsaurus huangnihensis has some important transitional characters from Askeptosaurus italicus to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the rostral length related to the skull length between Askeptosaurus italicus and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the postfrontal existing but distinctly reduced; the posterolateral process relatedly short and overlapping the parietal.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weakly supports the evolutional progress from Anshunsaurus huangnihensis to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The skeletal ratios indicated that the node among the Askeptosauridae ingroup. The evolutional direction of Askeptosauridae should be from Askeptosaurus italicus to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The skeletal ratios indicated that the evolutional progress is Askeptosaurus italicus – Anshunsaurus huangnihensis –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In biogeography provinces, the Askeptosauroidea taxa from south China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ose from western Tethys; however, Xinpusaurus from the Late Triassic is more related to those from the eastern Pacific.  相似文献   
999.
总结了吉林省“十一五”期间地质勘查、矿产资源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十二五”地质矿产供需形势,提出了全省“十二五”矿产资源规划指导思想、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Mixed carbonate-siliciclastic sedimentation is common in the Upper Permian-Lower Tri-assic in the western Sichuan(四川) basin.The extensional movement was strong in the Late Permian,resulting in differential uplifting of fault blocks.During this period,there was an extensive retrogres-sion.The Kangdian(康滇) ancient land progressive uplifted and enlarged,forming the major prove-nance of terrigenous clastics.In Changxingian age,mixed terrigenous-carbonate sedimentation was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between Dafe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