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4篇
  免费   1040篇
  国内免费   1651篇
测绘学   642篇
大气科学   1168篇
地球物理   1336篇
地质学   2953篇
海洋学   960篇
天文学   170篇
综合类   507篇
自然地理   83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50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273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316篇
  2015年   294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404篇
  2009年   402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394篇
  2001年   319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31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81.
运用岩相学研究理论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理论,针对冀北赤城二堡子片麻状角闪二长岩,进行岩相学(4件样品)和地球化学分析(4件样品),结果表明:角闪二长岩的矿物成分为斜长石(30%~35%)、碱性长石(25%~30%)、角闪石(15%~20%)、石英(10%~15%)和黑云母(5%~10%)等。岩石中w(SiO2)介于60.16%~62.16%之间,w(K2O+Na2O)为8.56%~8.82%,稀土总量较高(ΣREE为246.30×10-6~317.76×10-6),(La/Yb)N值为28.18~42.79,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分配模式,Eu异常(Eu/Eu*值为0.90~1.03)及Ce异常(Ce/Ce*值为0.91~0.98)均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Ba,Rb,Sr和Th等)及轻稀土元素(如La,Ce和Nd等),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和Hf等)。角闪二长岩的锆石SIMS U-Pb年龄为243.1Ma±1.8 Ma,锆石的Th/U比值为0.709~1.258,表明其形成于三叠纪,应该是中生代印支期岩浆作用的产物,这是赤城地区确定的第二个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体,其形成可能与赤城-崇礼断裂带在印支期重新活动有关。赤城印支期角闪二长岩体的确定表明赤城、崇礼地区存在印支期(~239Ma^243Ma)岩浆-变质-构造热事件,这对于冀北大地构造演化特征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82.
The lack of sufficient direct observation data of typhoon fine structure is the main bottleneck that restric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yphoon discipline and forecasting.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entitled “Experiment on Coordinated Observation of Offshore Typhoon in China”, which started in early 2019. Firstly,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program around the national needs on typhoon-relate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were explained. Then, the coordinated observation difficulties and frontiers in the current typhoon discipline situ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hysical mechanism and key forecasting technologies were shown. The overview of the direct observation instrument and platform, the field campaign and the parameterization techniques related to physical process in typhoon numerical modeling was provided. Finally, the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ssues and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the program were given.  相似文献   
983.
谢金元  洪斌  程远金 《江苏地质》2019,43(2):307-314
宁镇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镇江润州区虽然仅是宁镇地区的一个局部区域,但其气候和地质环境特征具有典型意义,所提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同样适用于整个宁镇地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借鉴作用。气候环境、降雨尤其是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润州区地质灾害主要与梅雨期总降雨量有关,其次与台汛期台风带来的降雨量有关,而与台汛期总降雨量无关。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方程应针对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预警模型:非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预报日降雨量结合前5日降水之和的综合模型,梅雨期的预警方程采用梅雨期降雨总量模型。提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应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等级统一划分为4级。该模型可作为完善我国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的参考。  相似文献   
984.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仍很肤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地球动力学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Science杂志2005年公布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中的第10个问题是“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提出地球动力来源还尚未解决。 2017年出版的《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认为板块构造理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该学说依然存在其形成以来就存在的难题,即板块动力、板块起源及板块上陆三大问题,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分两个环节,一是主要观点报告环节,二是讨论争鸣环节。 在报告环节,涉及动力机制的主要有5位报告人,分别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梁光河提出了新大陆漂移说,通过大量证据分析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驱动大陆漂移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事实说明持续推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不是海底的持续扩张,而是大陆板块后下方持续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漂移,那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万天丰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传送带模式很难解释大陆板块漂移速度远远大于地幔对流速度这个问题,提出了陨击说。陨石撞击诱发地幔底劈推动大陆板块运动这个新的驱动模式。唐春安提出了地球龟裂说,认为地球内部热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得地质历史上岩石圈地幔具有冷热交替的周期。毛小平分析认为,目前所提出的地球动力中,只有周向应力具有足够数量级的应力,可以推动板块运动;周向应力在岩石圈薄弱处释放从而产生地壳相对运动;长期以来解释不了的“地壳异常压力”其实就是周向应力,而可独立于重力的构造力、碰撞力并不存在。 在讨论争鸣环节,大家针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自由发言。梁光河指出万天丰提出的陨石撞击可以较好地解释超大陆裂解的初始动力,但不同意陨石撞击可以提供持续的大陆漂移的动力,以印度板块的北漂为例,因为地幔的巨大黏滞阻力,需要无数个陨石定点撞击印度板块后面才可能持续推动印度板块漂移。唐春安提出地球的锅盖效应,因此上地幔具有冷热周期,在热周期地壳才会大规模漂移,按照力学机制,大洋中脊和转换断层不可能是海底扩张产生的,应该是大陆漂移拉开产生的断裂系统。最后杨巍然总结发言,认为陨石撞击是一个重要因素,地球上的构造运动都可以归结为开合运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都是存在的,地体构造也是科学的。研讨会取得的共识是:大陆的确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传统的地幔对流传送带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与观测事实不符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驱动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对板块俯冲问题多数持怀疑甚至反对的观点。其驱动力应该来自重力和地球内部热力,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85.
本文根据矿石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重庆秀山小茶园一带锰矿床含锰岩系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因。该含锰岩系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一段。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主成矿元素Mn与Al_2O_3、SiO_2呈明显负相关,与MgO、CaO呈明显正相关,Ag、As、Sb平均含量明显偏高,显示研究区含锰岩系为热水沉积成因;Co/Zn-(Co+Ni+Cu)图解、(Co+Ni+Mn)×10-Fe-Mn图解和Y×P_2O_5图解均显示该含锰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的特征;HREE亏损,LREE富集,且Eu负异常的特征,以及δCe值,暗示该区锰矿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区;V/Cr和V/(V+Ni)值指示含锰岩系形成于厌氧和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986.
Bastnäsite is the end member of a large group of carbonate–fluoride minerals with the common formula (REE) CO3F·CaCO3. This group is generally widespread and, despite never occurring in large quantities, represents the major economic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LREE) mineral in deposits related to carbonatite and alkaline intrusions. Since bastnäsite is easily altered and commonly contains inclusions of earlier‐crystallised minerals, in situ analysis is considered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 to measure its U‐Th‐Pb and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and laser ablation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of forty‐six bastnäsite samples from LREE deposits in China, Pakistan, Sweden, Mongolia, USA, Malawi and Madagascar indicate that this mineral typically has high Th and LREE and moderate U and Sr contents. Analysis of an in‐house bastnäsite reference material (K‐9) demonstrated that precise and accurate U‐Th‐Pb ages could be obtained after common Pb correction. Moreover, the Th‐Pb age with its high precision is preferable to the U‐Pb age because most bastnäsites have relatively high Th rather than U contents. These results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genesis of endogenous ore deposits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related to metallogenic geochronology research.  相似文献   
987.
Wang  Pengpeng  Sang  Yong  Shao  Longtan  Guo  Xiaoxia 《Acta Geotechnica》2019,14(2):547-557
Acta Geotechnica - This work presents the results from a series of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 experiments on medium-density sands. In these experiments, a new type of plane strain experimental...  相似文献   
988.
城市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分析近10年北京325m气象塔常年观测资料,研究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结构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总体是逐年递增的.气象塔西南方向的高层建筑群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建成,在SW方向,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在90年代增加明显,增加的幅度1997年和1999年之间较大,这一点与气象塔西南方向城市化的加快相符合.而在NE、SE和NW方向,从1987年到1994年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增加明显,1994年以后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989.
城市规划对大气环境变化及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北京大学三维复杂地形中尺度数值模式,利用Landsat-TM卫星影像图和"北京海淀区北部地区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图",分别模拟了北京海淀区北部规划完成后和目前情况下的气象场和大气环境,并分析了规划区的建成对本地和整个海淀区的影响.通过将观测的直径小于10 μm的粒子即PM10总量加权分配得到源强分布,计算海淀区的PM10浓度分布,在目前源强分布调查很困难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可行的方法.试验表明规划区的建成会增加当地和其下风方向的热岛强度和PM10浓度.对规划区进行较为合理的布局,如相对增加树木减少建筑物的面积将会缓和上述影响.  相似文献   
990.
对流云街激发的重力波和波动阻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气边界层中的对流活动,可以在其上部稳定层中激发出重力波,并引起垂直动量输送,影响到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动量平衡过程.从二层模式中大气波动方程的线性解出发,得出了对流云街激发的重力波波阻解析表达式,并讨论了大气条件对波阻的影响.这些分析可有助于大气环流模式(GCM)中此类重力波波阻参数化表达式的建立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