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concept of displacement transfer[1] was initially utilized by Dahlstrom (1970) to explain the relation- ships of overlapping thrusts in the Canadian Rockies wherein the displacement on one thrust is transferred to another, but the total displacement is still held con- stant along trend. Displacement transfer, which may exist in compressional[2] as well as tensile environ-ments[3], is a familiar kinematic mechanism that keeps the magnitude of deformation steady along trend in the linear str…  相似文献   
82.
1999年在常熟农业生态站试验稻田于水稻主要生长季, 利用进口的条件采样装置对水稻低层大气N2O的垂直通量进行了观测, 并在2000年做了补充观测。结果如下:各生长季测定的N2O垂直通量值最多出现在0~2.0 mg·m-2·h-1之间;N2O垂直通量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下午;插秧期和收割后N2O垂直通量是各个生长季中最小的;观测到N2O负通量现象的出现;在稻田用条件采样技术观测到的低层大气N2O垂直通量大于国内用箱式法观测报道的土壤N2O排放通量。  相似文献   
83.
本文对采自广东台山地区和云开大山地区早古生代两类花岗岩的定向标本在常温常压、加温(最高达105℃)或加压(最高达5.06×107Pa)下对花岗岩的波速(Vp、Vsh和Vsv)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获得广东两类花岗岩常温常压下三种波速的平均值、Vp/Vsh比值和油松比以及在不同温压条件下的波速变化曲线;用数理统计方法获得两类花岗岩的各向异性参数。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岩石磁性的研究,分拆了广东省两类花岗岩在微观结构和成岩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并进一步揭示了两者形成时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这一研究对花岗岩成因、岩石圈内部的结构构造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4.
邹树峰  朱官忠 《气象》1995,21(6):24-28
对1994年6月下旬山东省久旱转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及服务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预报过程表明,充分了解和掌握西风带系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影响,抓住引起副高突然西进北上的环流特征,将经验预报指标、数值预报、客观预报方法三者结合起来,配合使用,是做好这次重大转折天气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
太原冬季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12月—2006年2月在太原市区持续观测了气溶胶细粒子PM2.5, 并应用Sunset碳分析仪进行了有机碳 (organic carbon, OC) 和元素碳 (elemental carbon, EC) 的测定。结果表明:太原冬季PM2.5, OC和EC浓度均较高, 其中PM2.5日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25.4~419.0 μg/m3, 日平均浓度为193.4±102.3 μg/m3, OC平均浓度为28.9±14.8 μg/m3, EC平均浓度为4.8±2.2 μg/m3, OC/EC平均比值是7.0±3.9, 即太原市冬季PM2.5和碳气溶胶污染严重。OC在PM 2.5中占18.6%, EC占2.9%, 这表明碳气溶胶是太原大气细粒子污染控制的关键组分。在太原市冬季, 采暖燃烧的煤是OC和EC的主要贡献源, 造成OC大大高于EC, 从而使OC/EC比值增大。各种气象条件对PM2.5, OC, EC和OC/EC比值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大雾天气、相对湿度、风速和降雪是影响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6.
全国酸雨观测网未知水样考核结果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客观统计方法,整理分析了1992年以来全国酸雨观测站网的11次pH未知水样和2次电导率未知水样的考核结果。分析显示,采用稀释和pH调制的标准缓冲溶液作为pH未知水样,其测量偏差随pH标准值的变化不显著,历年的测量标准差均小于0.2pH单位。pH未知水样测量偏差的波动状况指示出观测台站仪器和人员的技术状态变化,对仪器更新、人员培训以及新业务规范的执行等业务建设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显著的正面响应。对pH未知水样测量偏差的统计还显示,2001年后pH平均测量偏差出现负偏态分布特征,该特征在总体偏差较大时尤为明显,说明部分技术状态不良的台站往往容易出现较大的系统性负偏差。根据考核结果,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方法,计算除1992年外各次考核的pH值测量的修正绝对中值偏差为0.03~0.10pH单位,1992年和2006年电导率测量的修正绝对中值偏差为4%~5%。修正绝对中值偏差的逐年波动情况反映了全国酸雨观测网pH测量的总体偏差也明显地受台站技术状态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自动气象站现场校准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淇  任芝花  邹树峰  房岩松  吕红梅  刘彬 《气象》2007,33(12):93-97
为确保各要素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并具有可比性,定期开展自动气象站校准是非常重要的。自动气象站现场校准不同于实验室的检定检测,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校准结果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量值传递准确可靠,减小这种不确定性对校准结果造成的误判,对现场校准提出了改进方法。利用2004年至2006年山东省现场校准资料,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了常规校准法与改进校准法校准误差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按新的方法校准后,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的校准误差分别减小0.1℃、1%和0.2hPa;地温传感器的超差数量由23.6%下降到5.2%。改进法减小自然环境对校准结果的影响,避免盲目更换传感器,弥补了常规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88.
This work developed models to identify optim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evacuation centers(EECs) such as schools, colleges, hospitals, and fire stations to improve flood emergency planning in the Sylhet region of northeastern Bangladesh.The use of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s(LAMs) for evacuation in regard to flood victims is essential to minimize disaster risk.In the first step, flood susceptibility maps were developed using machine learning models(MLMs), including: Levenberg–Marquardt back propagation(LM-BP) neural network and decision trees(DT)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MCDM) method.Performance of the MLMs and MCDM techniques were assessed considering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ROC) curve.Mathematical approaches 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for four well-known LAM problems affecting emergency rescue time are proposed: 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MCLP), the maximize attendance(MA), p-median problem(PMP), and the location set covering problem(LSCP).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isting EECs were not optimally distributed, and that some areas were not adequately served by EECs(i.e., not all demand points could be reached within a 60-min travel time).We conclude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plann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ECs, and that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s could contribute to reducing human casualties, property losses, and improve emergency operation.  相似文献   
89.
陈宁生  田树峰  张勇  王政 《地学前缘》2021,28(4):337-348
传统的观点认为山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降水,其产汇流运动的过程是可采用水文过程模拟的物理过程。基于目前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于地震带和干旱河谷的现象以及现有的泥石流形成与防治研究基础,我们发现在人类居住与活动的山区,其坡度和降水极易满足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因此物源控制着泥石流灾害的孕育、形成和演化,主宰了灾害性泥石流的过程。物源的动态变化改变了泥石流发育的难易程度,主导了泥石流的规模和频率变化。泥石流物源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经历松散化或密实化两个不同的演化过程,不同密度的土体通过剪缩或剪胀形成不同规模、频率与性质的泥石流。此外物源也控制了泥石流的规模放大过程。实践证明基于物源控制理论的区域预测、分级多指标预警和工程调控技术是科学有效的。因此,灾害性泥石流是一个地质作用主导的地质过程,该过程的特征描述需要更多地考虑基于地质环境条件的经验模型,且高效能的灾害预测预警与调控需要基于物源控制的机理和过程而进行。  相似文献   
90.
鲁西地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西侧鲁中隆起区济南、莱芜、金岭、潘店等地。济南地区铁矿资源丰富,亦是鲁西四大接触交代型铁矿成矿区之一。铁矿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晚期中偏基性侵入杂岩与奥陶纪马家沟群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济南地区杂岩体受齐广断裂控制,铁矿体在空间上严格受接触带的控制。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分析,结合精细锆石LIMS U-Pb测年,发现济南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形成时代约为130 Ma,属早白垩世燕山晚期,岩石类型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岩浆活动过程中有早期壳源物质参与,原始母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与下地壳,是在源区与早期拆沉的下地壳物质混合熔融所形成的产物。鲁西地区中生代燕山晚期侵入杂岩体源岩及围岩为铁矿提供铁质及矿化剂并提供热动力条件,各类构造为矿液运移提供通道及容(储)矿空间,接触交代变质为成矿提供动力条件,从而在该地区形成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