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83篇
  免费   3652篇
  国内免费   5012篇
测绘学   1798篇
大气科学   3069篇
地球物理   3821篇
地质学   9636篇
海洋学   2520篇
天文学   544篇
综合类   1617篇
自然地理   1942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317篇
  2022年   845篇
  2021年   985篇
  2020年   804篇
  2019年   869篇
  2018年   910篇
  2017年   835篇
  2016年   969篇
  2015年   916篇
  2014年   1056篇
  2013年   1086篇
  2012年   1115篇
  2011年   1217篇
  2010年   1136篇
  2009年   1156篇
  2008年   1045篇
  2007年   1097篇
  2006年   933篇
  2005年   818篇
  2004年   590篇
  2003年   485篇
  2002年   541篇
  2001年   545篇
  2000年   485篇
  1999年   567篇
  1998年   467篇
  1997年   444篇
  1996年   431篇
  1995年   331篇
  1994年   320篇
  1993年   289篇
  1992年   255篇
  1991年   202篇
  1990年   162篇
  1989年   136篇
  1988年   120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72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58年   13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3 毫秒
911.
碳酸盐岩风化作用(即岩溶作用)能够吸收大气二氧化碳(CO_2),形成溶解无机碳(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陆地碳汇,其在全球碳收支平衡和未来陆地增汇中可能会有重要贡献。然而,目前对岩溶碳汇的稳定性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会发生CO_2脱气,对岩溶碳汇通量估算带来不确定性。本文以广西桂林长流水表层岩溶泉补给的溪流(约2.7km长)为例,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质谱仪测试技术,研究了溪水水化学指标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_(DIC))沿流程变化,探讨了溪流CO_2脱气过程、通量及其影响因素,以更好地了解岩溶碳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从泉口向下游,在陡坡地段(C1~C14段,长约270m,坡度约10°),溪水pH值、方解石饱和指数和δ~(13)C_(DIC)沿流程分别升高了0.9、0.9和1.8‰,而CO_2分压、电导率、Ca~(2+)浓度和DIC浓度分别下降了85%、34μS/cm、0.2mmol/L和0.7mmol/L,说明溪水发生了显著的CO_2脱气,并伴随碳酸钙沉淀。而在平缓地段(C18~C26段,长约2.1km,坡度1°),溪水各水化学指标和δ~(13)C_(DIC)变化较小,指示CO_2脱气作用较弱。这些发现表明溪流CO_2脱气受到了地形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另外,在下游渠段,受支流汇入影响,溪水pH值和方解石饱和指数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O_2脱气。溪流CO_2脱气能够抵消部分岩溶作用固定的大气CO_2量,但是在长流水这一高地势、低流量且有碳酸钙沉积的环境下,其抵消的量也仅占29%。对于在低缓地区受流量很大的岩溶泉/地下河补给的河流,其CO_2脱气作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有限,加之受可能增强的水生光合生物固碳效应影响,岩溶碳汇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12.
朱溪矿集区内新发现高Sr/Y型枣林黑云母石英二长斑岩,对其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岩石具有高w(SiO2)(68.67%~69.27%)、高w(Al2O3)(15.78%~16.54%)、高w(K2O)(3.69%~3.88%),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石英二长斑岩;∑REE为205.21×10-6~213.13×10-6,∑LREE/∑HREE=19.10~20.93,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弱Eu负异常;Ba、U、K、Pb、Sr正异常,Nb、Ta、P、Ti负异常,具岛弧岩浆特点;较高的w(Sr)(366.05×10-6~474.16×10-6)、较低的w(Y)(7.26×10-6~8.89×10-6)、w(Yb)(0.62×10-6~0.73×10-6)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特征.锆石U-Pb年龄为(157±1)Ma.文章认为枣林黑云母石英二长斑岩受古太平洋板块向大陆斜低角度俯冲的影响,形成于弧岩浆构造环境,源区残留相以角闪岩相为主,次为石榴子石,来源深度较深.朱溪矿集区在160 Ma具备形成含Cu成矿岩浆的构造环境及岩浆岩条件,具有找寻斑岩型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913.
唐烽  陈建书  任留东  高林志  华洪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972-67041972
正唐烽,陈建书,任留东,高林志,华洪, 等. 著. 2021. 动物世界的先驱——中国第一个候选"金钉子"梅树村剖面实证记录及对比.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1~498页。20世纪70 年代,云南晋宁梅树村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据此划分寒武系和寒武系以前地层的标志,它在当时即闻名于全球地学界。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参加的国际地层划分对比合作计划(IGCP 项目)、参与国际竞争"金钉子"  相似文献   
914.
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显示,黔北坳陷东皇剖面、玉京山剖面下志留统龙马溪组(S1l)烃源岩和黔南坳陷羊跳寨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n)烃源岩中存在C0–4单金刚烷系列、C0–3双金刚烷系列、C0–2三金刚烷系列、C0–1四金刚烷系列和C0–1五金刚烷系列的复杂组合,而在中等成熟的地质样品(镜质组反射率Ro=0.9%~1.4%)中一般仅出现烷基单金刚烷系列或烷基单金刚烷系列与烷基双金刚烷系列的简单组合,表明不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组合特征是衡量其经历热演化作用强度的定性指标.但黔北坳陷B1井?1n烃源岩和六井剖面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烃源岩中缺失此类化合物,这可能与这些老地层经历的热演化作用强度(类镜质组反射率介于4.0%~5.5%之间)超出了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极限,并使它们遭到了分解破坏有关.研究区高演化海相烃源岩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均明显高于中等成熟湖相烃源岩,结合类镜质组反射率的实测值判断,表明它们是衡量地质样品中有机质成熟度的有效指标.玉京山剖面S1l烃源岩中高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较低的相关异构体比值,表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正大量生成;羊跳寨剖面?1n烃源岩中低的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高的相关异构体比值,说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已遭到分解破坏;东皇剖面S1l烃源岩在金刚烷类化合物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上均介于两者之间,表明此时金刚烷类化合物开始发生明显分解破坏.因此,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组合特征、浓度和相关异构体比值均是反映高演化地区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15.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 The stability monitoring of surrounding rock in layered roadway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deep mining coal mine. In view of the actual...  相似文献   
916.
Du  Yi  Yan  Echuan  Gao  Xu  Mwizerwa  Schadrack  Yuan  Liwei  Zhao  Song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21,39(5):3499-3516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 The failure of landslide control project presents a deformation that continues to develop along the crack system, and the continuous failure of mechanical...  相似文献   
917.
Ma  Yulei  Xu  Xiangzhou  Xiao  Peiqing  Yan  Qiao  Zhao  Chao 《Natural Hazards》2021,109(3):2535-2555
Natural Hazards - Gully sidewall expansion is an important geomorphic natural hazard, and the expansion destroys a large ext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loess regions every year. The main aim of...  相似文献   
918.
Approximately 13 km south of Gulf Shores, Alabama (United States), divers found in situ baldcypress (Taxodium distichum) stumps 18 m below the ocean surface. These trees could have only lived when sea level fell during the Pleistocene subaerially exposing the tectonically stable continental shelf.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geophysical properties along with microfossil and stratigraphical analyses of sediment cores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is wood’s preservation. The stumps are exposed in an elongated depression (~100 m long, ~1 m deep) nested in a trough of the northwest–southeast trending Holocene sand ridges and troughs with 2–5 m vertical relief and ~0.5 km wavelength. Radiocarbon ages of the wood were infinite thus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was used to constrain the site’s age. Below the Holocene sands (~0.1–4 m thick), separated by a regional erosional unconformity, are Late Pleistocene mud-peat (72±8 ka OSL), mud-sand (63±5, 73±6 ka OSL), and palaeosol (56±5 ka OSL) facies that grade laterally from west to east, respectively. Foraminiferal analysis reveals the location of the terrestrial-marine transitional layer above the Pleistocene facies in an interbedded sand and mud facies (3940±30 (1σ) 14C a BP), which is part of a lower shoreface or marine-dominated estuarine environment. The occurrence of palaeosol and swamp facies of broadly similar ages and elevation suggests the glacial landscape possessed topographic relief that allowed wood, mud and peats to be preserved for ~50 ka of subaerial exposure before transitioning to the modern marine environment. We hypothesize that rapid sea-level rise occurring ~60 or ~40 ka ago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flood-plain aggradation to bury the swamp thus preserving the stumps and that other sites may exist in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shelf.  相似文献   
919.
冰川作为固体水库以“削峰填谷”的形式显著调节径流丰枯变化,冰川的水文调节功能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区至关重要。使用现有VIC-CAS模型模拟得到中国西部寒区2014—2100年径流预估数据,从趋势和波动变化相结合的视角,基于径流变差系数法,构建了冰川水文调节指数(GlacierR),分析了9个寒区流域冰川径流变化的稳定性,详细剖析了历史时期(1971—2010年)和未来到21世纪末这些流域冰川水文调节功能的强弱变化。结果表明:历史时期及RCP2.6和RCP4.5情景下,除长江流域外,青藏高原其余流域的冰川径流减小时间节点为2020s,西北内陆河流域则为2010s。历史时期及RCP2.6和RCP4.5情景下至21世纪末,尽管西部寒区大部分流域的冰川径流呈减少趋势,但波动幅度减小或无明显变化,冰川径流稳定性增强或无变化。总体上,西北内陆河流域的冰川水文调节功能较高,青藏高原流域的冰川水文调节功能较低。RCP2.6和RCP4.5情景下,至21世纪末,西部寒区各流域冰川水文调节功能均呈现减弱趋势,西北内陆河流域减弱更加显著,如RCP4.5情景下,木扎提河冰川水文调节功能降幅达25.4%,而青藏高原各流域的冰川水文调节功能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从年代际变化来看,1970s—2010s是寒区流域冰川水文调节功能较强的时期,1980s和2000s两个时段冰川水文调节功能尤强;RCP2.6和RCP4.5情景下,未来到21世纪末,冰川调节功能明显减弱。减弱的时间节点不同,最早为1970s,最晚为2020s。  相似文献   
920.
安徽宣城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不仅是我国下扬子区重要的烃源岩,也是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层位之一。为研究海陆过渡相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以港地1井和两个露头剖面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有机岩石学研究、氩离子抛光—扫面电镜观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下扬子宣城地区龙潭组页岩沉积时期处于暖湿型气候,沉积水体处于氧化—贫氧状态,具有高的生物生产力和沉积速率。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古气候、水体氧化还原性质、古生产力、沉积速率等多个要素相互配置与耦合的结果,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有机质的供给或者有机质的埋藏和保存。其中,温湿型气候不仅有利于陆源高等植物的生长,而且会促进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使得母岩化学风化程度加大,向水体输入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利于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勃发,高等植物碎屑和低等水生生物共同为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宣城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时期,较高的古生产力为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有机质产生后进一步埋藏和保存,虽然富氧水体环境不利于有机质保存,但高的沉积速率可以缩短有机质在富氧水体中暴露的时间,使得有机质来不及被氧化或分解,也可造成有机质的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