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141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532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内蒙古1∶50 000清河沟幅(K47E010009)区域地质图是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2018)。该图幅在充分利用前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遥感、物化探、路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和大比例尺填图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沉积地层、岩浆岩以及构造变形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查明了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的空间展布、物质组成以及变质变形特征,并明确其为石炭纪俯冲带型(Supra-Subduction Zone,SSZ型)蛇绿岩;对区内岩浆岩进行了详细解体,划分出晚志留世—泥盆纪、石炭纪—早二叠世、中二叠世3期岩浆事件,建立了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将区内地层以百合山蛇绿混杂岩带为界划分为2个不同的地层分区,明确了岩石组合和沉积环境差异,建立了地层综合柱状图。图幅数据库包含67件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17件锆石U–Pb测年数据。本数据库是清河沟幅区域地质调查的综合性成果,由主图和图饰图廓构成,涵盖了区内沉积岩、岩浆岩、蛇绿混杂岩等多种地质体的属性特征,充分反映了该地区造山带结构和地质演化过程,可为北山地区的地质找矿和造山带精细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2.
北山造山带中部发育北西西向展布的洗肠井-白云山-牛圈子-红柳河蛇绿混杂岩带,白云山地区上泥盆统墩墩山组呈近东西向分布于蛇绿岩带两侧,该地层的岩石组合为底砾岩、岩屑砂岩、安山岩、英安岩、英安质角砾熔岩及英安质凝灰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表明,英安质角砾熔岩及英安质凝灰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68. 1±1. 8Ma、363. 5±2. 5Ma。白云山地区墩墩山组岩石组合及时代与牛圈子地区墩墩山群十分相似,具有可对比性。墩墩山组火山岩微量元素蛛网图中Nb-Ta负异常及Th/Yb-Nb/Yb构造判别图解显示了大陆边缘弧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蛇绿岩及晚泥盆世岩浆岩的时空展布,我们认为,北山造山带中部晚泥盆世陆缘弧的岩石组合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英安岩)和二长花岗岩(流纹岩),其形成可能与柳园洋的向北俯冲有关。墩墩山组酸性火山岩正的ε_(Hf)(t)值(+1. 4~+16. 4)反映其源区具有幔源物质的贡献;Sr/Y-Y图解、MgO-SiO_2图解及变化的Mg~#(17. 6~62. 5)进一步指示俯冲洋壳+地幔楔及弧增生物(变质玄武岩为主)为墩墩山组火山岩的主要源区,即洋壳及弧增生物的部分熔融是北山造山带中部晚泥盆世陆壳增生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93.
西南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的变形与其东侧的柯坪冲断带的大规模薄皮滑脱明显不同,它以发育"堆垛"构造和基底卷入逆冲构造为特征,是什么因素控制了该冲断带的变形。本文基于地震解释剖面,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手段,单因素变量控制方法,设计了先存断裂模型,滑脱层模型和先存断裂与不同内聚力的滑脱层组合模型共5组数值模拟实验,分析西南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滑脱层岩石强度控制了其下先存断裂向上突破的难易程度,滑脱层内聚力较强时,沿先存薄弱带易突破滑脱层形成逆冲推覆构造;滑脱层内聚力较弱时,滑脱层将发育成逆冲体系的顶板断裂,阻碍滑脱层之下单元中先存断裂后期活动向上传播,易形成相互叠覆的逆冲片。弱内聚力滑脱层发育的地区,变形前锋向前陆方向传播得更快、更远,变形主要发生在滑脱层之上单元,易形成冲起构造和三角带,滑脱层之下单元构造变形相对较弱。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西南天山山前冲断带发育堆垛构造和基底卷入逆冲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发育上白垩统-古近系的膏盐层和前新生代的先存断裂。  相似文献   
994.
艾比湖水质现状及营养状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艾比湖天然水体化学成分的分析,确定了水化学类型及平面分布特征,湖水属高矿化度,pH偏碱,溶解氧含量低。水化学类型为氯化盐钠组Ⅱ型,水体矿化度达202.2 g/L。还采用水质综合特征模式、综合营养指数法对湖水质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得出艾比湖以劣五类水体为主,中度富营养化的评价结论,为艾比湖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数码调绘的卫星影像导航模型及其误差分析和误差消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码调绘系统以仿射变换方程描述卫星影像的投影几何关系,用到实地采集1-2个定向点的方法,在PDA上实现卫星影像导航。并按摄影测量的原理分析导航误差来源,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克服它。  相似文献   
996.
应用钢丝网灌浆加固技术(SRG)修复村镇砌体结构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廉以及性能优越等优点。先对一多层砌体结构开洞墙体模型进行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后采用SRG技术加固受损墙体再次进行同条件试验。对比分析了加固前后墙体的破坏现象、滞回性能、刚度退化规律、耗能特性、延性与变形特征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SRG技术加固受损砌体结构的破坏模式更为合理,墙体承载力、变形性能及耗能特性亦可显著提升。研究结果揭示了SRG技术加固受损砌体结构的实效性,为其在村镇建筑加固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7.
海原弧形构造区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成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海原弧形构造区及周围区域地震台网1970—2015年期间记录的天然地震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对构造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震源位置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高分辨率的三维VPVS以及VP/VS模型,分析讨论了速度、波速比分布与强震发生以及断裂等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地震主要沿断裂呈弧状展布,速度在横向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波速比变化范围为1.60~1.80,平均值约为1.70.大型断裂诸如海原—六盘山断裂带、青铜峡—固原断裂带等位于高速与低速的过渡带,断裂两侧地震波速差异较大.研究区内历史强震多处于高低速过渡区域,海原强震下方下地壳存在低速、高导薄弱层(25~30 km深度),推测原因主要为流体作用所致.依据相对较低的速度与波速比分布推测研究区地壳主要组成成分为酸性的长英质.速度剖面显示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上、下地壳厚度变化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薄,减薄幅度相近;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构造区地壳增厚模式可能主要为上、下地壳共同增厚.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地面常规加密观测及ERA5再分析、热带气旋最佳路径、雷达卫星等资料,利用天气诊断方法探讨了2020年4号台风“黑格比”在登陆北上减弱后南侧滞留的降水云团引发浙东北暴雨成因。受对流层中层副高西脊点偏西及台风北侧高层急流出口区右侧辐合下沉影响,台风云系不对称结构明显,主要分布在南侧。中层冷空气从台风西侧入侵触发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小尺度云团在台风环流内逆时针移动至台风东侧并发展滞留,在浙东北引发强降水。期间冷暖气团(中层MPV1正值和低层MPV2负值)交汇区及中低层锋生大值均可指示暴雨落区,垂直螺旋度也可体现冷空气入侵后台风后倾的垂直结构演变特征;台风东侧持续的西南急流水汽输送有利于夜间浙东北对流降水的维持发展,且水汽低层辐散区对强降水落区有6 h左右的预报提前量。基于SAL定量降水检验证实:大尺度模式由于模拟对流降水演变的欠缺,无法预报出夜间滞后型暴雨增幅;中小尺度模式虽然对暴雨强度刻画相对准确,但大值雨区偏移;ECMWF 3日20:00起报场预报过程累积雨量误差小,较4日08:00起报预报结果更接近实况,但短时暴雨出现时间偏早3~6 h,不利于此类滞后型区域暴雨的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999.
基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内在需求和长城学理论,首先明确信息技术作用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内涵。然后运用数字孪生理论与方法,结合新型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探索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信息技术方法框架。该方法框架以“循证分析”与“科学推演”两部分为关键内容,涵盖长城文化遗产数据采集技术方法、模型构建技术方法、定量分析技术方法、虚拟修复技术方法、展示传承技术方法等5个方面。基于该方法框架进一步构建面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技术方案,并以山西省老牛湾堡为例说明该技术方案的具体应用路径。方法框架和技术方案的提出不仅立足于解决长城文化遗产数字化表观与外形的问题,更要揭示长城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实质,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长城文化遗产体系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00.
Limited Devonian magmatic record in northern West Junggar leads to contrasting models on its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LA-ICP-MS U-Pb dating on detrital zircons of two sandstones from the Hebukesaier Formation in the Shaerbuerti Mountains. Detrital zircons with oscillatory zoning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Th/U (> 0.3) and low La/Yb (< 0.15), indicating their magmatic origin. The youngest zircon ages of two samples are 402 ± 2 Ma and 406 ± 2 Ma,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Hebukesaier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at the Early Devonian. Detrital zircon age patterns show single peaks (at ca. 424 Ma, n =157),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se clastics were likely proximal accumulation after short distance transportation. Provenance of the Hebukesaier Formation was the Xiemisitai and Shaerbuerti Mountains. Detrital zircon ages range from 481 Ma to 395 M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was relatively continuous Early Paleozoic magmatism in the Xiemisitai and Shaerbuerti Mountains since the Early Ordovician. Age spectrums of sampled detrital zircons are distinct from those of Lower Devonian strata either in southern West Junggar or in East Junggar, which implies for individu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northern West Junggar. We favor that Lower Devonian Hebukesaier Formation was developed in a fore–arc setting due to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Junggar–Balkhash Oce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