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陈伟  刘泰  佘雅文  付广裕 《地震》2021,41(4):121-135
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 联合陆地和海底同震GPS数据以及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5~10年的震后数据, 反演了日本MW9.0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 提升了断层滑动分布在细节上的合理性。 首先, 基于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震前2年和震后10年的连续观测数据, 获取了日本MW9.0地震震后5~10年的年平均位移, 该时段的位移几乎完全由地幔黏弹性松弛效应引起; 接着, 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对震后5~10年的位移进行反复拟合, 确定了日本MW9.0地震震源及周边地区的地幔黏滞性系数最优解(9.0×1018 Pa·s)。 然后, 联合同震和震后位移数据, 引入黏弹性位错格林函数, 反演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 结果表明, 该地震同震破裂的最大值达到了62.72 m, 同震滑动的总地震矩为4.48×1022 Nm, 相应的矩震级为MW9.03。 由于黏弹性松弛效应引起的震后位移中包含了同震破裂的信息, 基于黏弹性球体地震位错理论, 联合同震和震后位移数据反演断层同震破裂, 有效提高了日本MW9.0地震断层滑动分布的可靠性。 最后, 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为同震观测结果缺乏的大地震震后科考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大地震发生之后, 即使在同震期间没有足够的观测数据, 也可以在震后通过对震源区的加密观测积累的震后数据, 使用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优化同震断层滑动模型。  相似文献   
62.
63.
红色粘土型金矿成因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红色粘土型金矿是表生湿热气候条件下含金基岩经不彻底的红土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金矿床。以云南上芒岗、贵州老万场和湖北蛇屋山金矿为例 ,对红色粘土型金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表生成因的高岭石 +伊利石 +针铁矿 +自然金组合可作为该类型金矿的标型矿物组合 ;高岭石的 ( 0 0 1 ) X射线衍射峰半高宽可作为标型特征反映介质的酸性程度和硅、铝的饱和程度 ,进而指示金的富集部位 ;针铁矿中的铝置换率可反映红土化程度和粘土中的含水量 ,进而指示古潜水面的位置 ;金的粒度、形态和赋存状态可反映金的迁移富集程度和富集机制。  相似文献   
64.
针对海底振动取样的一些特殊情况,介绍了自行研制的适用于海底振动取样的SSZ-1型双管双簧取心钻具,分析了其结构原理及对海底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5.
秦岭—巴山地区成矿背景和成矿作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主要取得以下新进展:1.创立了抽拉-塑夺片构造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2.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特别是太白、宝鸡-佛坪-汉南隆升带的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岭乃至中国中东部构造格架的认识。3.南北向沉积盆地转谈东西向造山带的Ⅱ型造山带,深部构造岩片抽拉-逆冲推覆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上所形成的Ⅲ型造山带,为地壳表层增添了两种新型的造山带。4.首次提出秦岭造山带中存在三类沉积盆地,三种盆-山转换,三个发展阶段及三种型式(Ⅰ,Ⅱ,Ⅲ)的造山带,这在国内外均属首创。5.重新厚定商丹带、勉略带和二郎坪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首次提出秦岭受三种体制,四个发展阶段的新观点,受抽拉构造形成的陆内造山带是秦岭最重要的划时代发展阶段。6.最先提出立交桥式结构观点。7.发现了一批前震旦系变质地层结晶岩系,重新厚定了一些地层的时代,特别是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中元古界地层的发现和超大型厂坝矿床产于其中,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8.提出准浊流态流体的新概念。9.创立了在统一地质-成矿场制约下的多重岩片控矿论和构造一成矿体系,首次在秦岭提出三种统一地质-成矿场,三大构造一成矿体系,三种矿床模式及三种区域找矿模式。10.首次在秦岭提出超大型矿床的富集部位,大型矿床受鞘褶皱控制的观点。11.对若干矿床的成因提出新认识,特别是西成铅锌矿床,漳腊金矿床的新认识有重大的指导作用。12.划分出三级成矿远景区三个,四级远景区十三个,五级远景区:A级11个,B级9个,C级7个,还提出10个寻找大型矿床和穆龙套式金矿的地区。  相似文献   
66.
潮水盆地下白垩统庙沟组铀的预富集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正其  管太阳 《铀矿地质》2004,20(5):279-285
潮水盆地早白垩世经历了干旱型、相对潮湿型、干湿型古气候的演变过程。庙沟组下段主要由冲积扇 扇前平原辫状河沉积体系构成 ,上段则以曲流河或河湖交替沉积为特征。干湿型气候条件下“相对滞流环境”有利于铀的聚集与浓缩 ,并主要以吸附铀和解吸铀的形式预富集在庙沟组上段厚层红色或红、灰相间的细碎屑岩及其孔隙水中。笔者认为在压实成岩过程中 ,上述预富集的铀逐渐排出并迁移到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较好的砂岩中 ,构成砂岩型铀成矿的直接铀源 ,对庙沟组砂岩型铀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 ,笔者提出与厚层红色或红、灰相间的细碎屑岩直接接触的砂体是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67.
殷瑞兰  沈泰 《水科学进展》2004,15(6):745-751
通过对长江洪水的致灾性、河道边界条件及其孕灾性、承载体易损性的分析,论述了长江中游为我国洪灾高危险区的必然性。分析了人类对河流的治理,使河道稳定性增加,减少了洪灾的风险,但是长江中游的局部河段却发生洪水位增高的趋势,又增加了洪灾风险,该区域高危险的基本特性犹存。研究了三峡运行后,长江中下游出现新的防洪形势:一方面三峡水库巨大的防洪库容拦蓄洪水,大大减少了中下游的洪灾,另一方面因河道的强冲刷,使河势变化剧烈、横向摆动增强,局部河段岸壁失稳,又增加防洪压力。同时因总体水面比降趋平,洪灾风险有向下游转移的趋势。未来长江中游仍为洪灾高危险区,仍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8.
一维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计算在整个计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固结度及固结系数的确定均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孔隙水压力的计算均采用级数计算,而由于级数计算中Gibbs现象的存在,使得孔隙水压力的计算中会出现振荡。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误差函数作为基础,对孔隙水压力的计算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采用误差函数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Gibbs现象带来的振荡。  相似文献   
69.
东滩矿一采区范围内村庄较多,施工的12束地震测线都经过大小不同的村庄,为保证村庄下叠加次数达到设计要求,利用KLseis采集系统进行特观设计,具体为:在大、小中疃,由于目的层埋深在660m左右,故采用村外加大炮检距放炮的方法,在后屯和东、西程家庄,由于目的层埋深浅,最大炮检距不宜超过550m,因此采用村内小药量(0.3~0.5kg)放炮的方法,确保障碍物下煤层反射波有足够的叠加次数。  相似文献   
70.
南亚季风降水的双极振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利用气象资料揭示在印度半岛南部和北部,南亚季风降水变化在10年尺度以上呈翘翘板变化形式;利用更长的季风降水资料,即300年的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降水记录和印度半岛南部石笋降水记录,发现印度南部和喜马拉雅山季风降水呈双极振荡行为。自1700年以来,喜马拉雅山,即印度北部(或印度半岛南部)季风降水经历了1700~1764年期间的减小(或增加)趋势,1764~1876年期间的增大(或减小)趋势,1876~2000年期间的减小(或增加)趋势。同时,发现印度半岛南部的季风降水同北半球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而喜马拉雅山季风降水同北半球温度变化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南亚季风降水的这种南北翘翘板变化形式,与跨赤道气流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