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2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381篇
测绘学   356篇
大气科学   181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728篇
海洋学   20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渤海海冰动力学中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粘塑性海冰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将Kelvin-Voigt粘弹性本构理论引入到海冰动力学中,进而建立了粘弹塑性海冰本构模型.该模型可较好地反映渤海海冰在小应变和小应变率条件下的粘弹性力学行为,同时还考虑了大应变率下的海冰粘塑性力学行为.对渤海辽东湾海冰进行了48h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粘弹塑性海冰本构方程较Hibler的粘塑性本构模型可更好地处理渤海的冰间相互作用,提高海冰数值模拟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992.
西安南郊春季土壤碳释放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根据NaOH溶液吸收CO2的原理,对西安长延堡春季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观测,对土壤CO2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资料表明,从春季的3月到5月,不同植被下土壤CO2释放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植被对土壤CO2释放量有一定影响,植被发育好,土壤CO2释放量大;从当日早晨到次日早晨,土壤CO2释放量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相对于气温的变化具有滞后性,表明土壤CO2释放量变化是受土壤温度制约的。  相似文献   
993.
The carbonate-hosted Pb–Zn deposits in the Sanjiang metallogenic bel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typical of MVT Pb–Zn deposits that form in thrust-fold belts. The Jiamoshan Pb–Zn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Changdu area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anjiang belt, and it represents a new style of MVT deposit that was controlled by karst structures in a thrust–fold system. Such a karst-controlled MVT Pb–Zn deposit in thrust settings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we therefore mapped the geology of the deposit and undertook a detailed study of its genesis. The karst structures that host the Jiamoshan deposit were formed in Triassic limestones along secondary reverse faults, and the orebodies have irregular tubular shapes. The main sulfide minerals are galena, sphalerite, and pyrite that occur in massive and lamellar form. The ore-forming fluids belonged to a Mg2+–Na+–K+–SO2-4–Cl-–F-–NO-3–H2 O system at low temperatures(120–130°C) but with high salinities(19–22% NaCl eq.). We have recognized basinal brine as the source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on the basis of their H–O isotopic compositions(-145‰ to-93‰ for δDV-SMOW and-2.22‰ to 13.00‰ for δ18 Ofluid), the ratios of Cl/Br(14–1196) and Na/Br(16–586) in the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the C–O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alcite(-5.0‰ to 3.7‰ for δ13 CV-PDB and 15.1‰ to 22.3‰ for δ18 OV-SMOW). These fluids may have been derived from evaporated seawater trapped in marine strata at depth or from Paleogene–Neogene basins on the surface. The δ34 S values are low in the galena(-3.2‰ to 0.6‰) but high in the barite(27.1‰), indicating that the reduced sulfur came from gypsum in the regional Cenozoic basins and from sulfates in trapped paleo-seawater by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The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galena samples(18.3270–18.3482 for 206 Pb/204 Pb, 15.6345–15.6390 for 207 Pb/204 Pb, and 38.5503–38.5582 for 208 Pb/204 Pb)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regional Triassic volcanic-arc rocks that formed during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Tethys, indicating these arc rocks were the source of the metals in the deposit. Taking into account our new observations and data, as well as regional Pb–Zn metallogenic processes, we present here a new model for MVT deposits controlled by karst structures in thrust–fold systems.  相似文献   
994.
安徽省贵池唐田锰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贵池地区唐田沉积锰矿床赋存于二叠系孤峰组,包括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锰矿和经后期氧化作用形成的氧化锰矿,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Mn的强烈富集,尤其是氧化锰矿的富集作用更为明显,而Ca,Mg,Si则大量流失,认为锰矿层及含锰岩系的物源既有陆源,又有海源,其沉积水体较深,结合沉积特征及地史演化分析,自栖霞期发生的海侵在茅口早期达最大,矿区处于深水陆棚相-盆地相沉积环境,发生含锰地层的沉积。  相似文献   
995.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在空间上与层间氧化带各亚型的分布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铁元素的物相特征是所处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的敏感标志,FeFe2O3/TFe,Fe(FeCO3 FeS2)/TFe,FeFe2O3/Fe(FeCO3 FeS2)等比值是反映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应用铁物相特征及其以上比值,可以简捷地对层间氧化带进行亚带的划分,这对指导铀矿勘查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过渡带中菱铁矿(FeCO3)和黄铁矿(FeS2)等对地球化学环境敏感的矿物的富集,指示了有利于铀成矿的中性-弱酸性,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996.
介绍了基于企业局域网的石油物探软件项目管理应用信息平台的开发,开发应用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信息平台的设计、项目管理表单模板以及信息平台数据库的建设。详细介绍了建设背景和信息平台的环境建设,以及对信息平台内容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特别是表单模板设计的有关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计划、软件测试计划、软件维护计划等。  相似文献   
997.
周涛发  袁峰  张鑫  岳书仓 《地质论评》2003,49(2):212-216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安庆铜牛井热液(充填)脉型铜、钼、金矿床主成矿阶段的石英样品的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坪年龄为134.77±0.70Ma,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30.92±0.76Ma,最小视年龄为133.10±1.87Ma,三个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十分接近,以等时线年龄(130.92±0.76Ma)代表石英的形成年龄.铜牛井热液脉型矿床与同一矿田中夕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相近,成矿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可能为一连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8.
应用湿Q矢量诊断梅雨锋暴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湿Q矢量,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的加密资料,细致地诊断分析了1991-07-05T20-06T2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随高度向倾斜;在梅雨锋暴雨发展,衰亡阶段,湿Q矢量散度散,合场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呈现出了相间分布的特点;从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这个角度探讨了梅雨锋暴雨的内在机理,并给出了梅雨锋暴雨具体预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9.
1985-1997年中国地磁场长期变化的正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中国地区20个地磁台,日本地区3个地磁台的基本数据,使用自然正交分量方法(简称NOC方法)求得1985-199年中国地区地磁场三分量(X ,Y,Z)的自然正交分量的时间函数,即地磁场时间变化的正交模型. 对阶数从1-9的正交分量进行了试验计算,并计算出这23个地磁台分量的均方根偏差(RMS)值. 以1995年为例 ,取kNOC=1-3,将23个地磁台的正交模型值绘出了平面等值线图. 结果显示X , Y,Z长期变化速度的等值线非常平滑,分布均匀,且均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这反映了主磁场的长期变化规律,而其中长期变化速率比较大的地区,反映地磁场的局部特征和有关的地球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1000.
王建平 《地质通报》2002,21(7):405-410
根据对西藏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及其盖层沉积研究,确定丁青蛇绿岩时代为晚三叠世,盖层沉积地层时代为中晚侏罗世,进一步划分为德极国组、德吉弄组和机末组,并建立了3个生物地层组合。据此首次提出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于三叠纪打开,晚三叠世发育成为较成熟洋盆,并最终于早侏罗世末关闭。通过对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西部地质特征的对比,指出该缝合带关闭时间从东部的早侏罗末到西部的晚侏罗世末,从而为特提斯演化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