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264篇
地质学   203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91.
2000年姚安地震余震序列的剪切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0年1月15日姚安MS6.5地震后,云南省地震局在余震区布设的流动数字台网接收到了大量余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这为研究姚安地震的性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由于剪切波经过上地壳传播时的分裂现象反映了上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因此在对余震事件进行精确定位的基础上,文中应用互相关系数法计算了余震序列剪切波的分裂参数,并对不同台站和不同区域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余震区的平均快波偏振方向受区域应力场控制,与主震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不同台站与不同区域事件的平均快波偏振方向是有差异的,与区域内的构造变化和应力场调整有关;延时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剪切波传播时经过介质的性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92.
川西北地区介质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成都数字地震台网8个台站记录的21个地震的波形记录,利用遗传算法,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得到川西北地区介质的几何衰减函数,非弹性衰减因子Q值随频率的关系为:Q(f)=334·4×f0·581,并将该文结果与其他地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93.
长江口滨岸潮滩重金属源汇通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滨岸潮滩16个站位1年的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粒度和密度等季节性测试数据,结合其他文献的沉积物累积速率资料,初步估算了长江口滨岸潮滩重金属的源汇通量。结果表明,2002年徐六泾以下的河口地区,沉积物中Cu、Pb、Fe、Mn、Zn、Cr的年滞留量分别为3425t/a、2751t/a、3451599t/a、69505t/a、14045t/a和3176t/a,石洞口排污口和黄浦江仍然是这几种重金属的主要污染输入来源之一。潮滩能有效滞留河口水体中的重金属,在长江口0m线以上的潮滩沉积物中,Cu、Pb、Fe、Mn、Zn、Cr的年沉降量分别占到整个河口区重金属沉降量的24.3%、27.6%、32.3%、32.4%、20.5%和23.2%。从潮滩重金属的沉降通量来看,南汇边滩的沉降通量最大,长江口南岸潮滩明显高于长江口北支潮滩,说明位于排污口下游的滩地能有效削减入海重金属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694.
对取自南海北部白云凹陷陆坡峡谷顶部的DLW3101孔进行了氧同位素、CaCO_3质量分数、平均粒径(Mz)及磁化率(κ)测试,建立了该孔MIS5期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利用CaCO_3和磁化率参数重建了MIS5期以来南海北部的古气候波动历史。DLW3101孔具有典型的"大西洋型"CaCO_3旋回特征,CaCO_3质量分数主要受华南陆源碎屑的稀释作用控制。磁化率与CaCO_3质量分数呈负相关性,其值受沉积物中CaCO_3稀释作用的影响。末次间冰期(MIS5期)海平面高,钻孔处陆源输入物以少量细粒物为主,CaCO_3因陆源物质稀释使用较弱而含量较高,磁化率因CaCO_3的稀释较强而较小;末次冰期(MIS2-MIS4期)海平面降低,钻孔处陆源输入物以大量粗颗粒物为主,CaCO_3因陆源物质稀释作用强而含量低,磁化率因CaCO_3的稀释减弱而较高。冰后期(MIS1期)海平面逐步升高,DLW3101孔离陆距离越来越远,沉积物中的CaCO_3质量分数因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逐步降低而逐步增高。  相似文献   
695.
刘瑞霞  师春香  刘杰 《遥感学报》2009,13(2):307-312
将直方变差图中的"驻点"理论引入卫星产品质量验证中,用于解决不同资料对比中的空间配准问题.提出了直方变差图理论用于卫星资料质量检验中驻点、边界点的定义以及应用原理,以中国风云2号C星海面温度产品为例,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减少卫星产品检验空间配准过程中由于降尺度(downscaling)或升尺度(upscaling)导致像元性质改变而引入的伪误差;通过卫星资料与离散常规观测资料的比对,可以不严格进行空间配准,也可得到相对准确的精度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696.
基于定性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台湾地区的主要构造带和强震分布特征。1900年以来台湾地区MS≥7.0地震存在三个活跃时段:第一个活跃时段为1902—1925年,长达近23年;第二个活跃时段为1935—1978年,约43年;第三个活跃时段为1986—2006年,时长20年。台湾自2006年12月26日恒春海域发生MS7.2地震之后,MS≥7.0地震平静已近16年,为历史最长平静时段,存在开始新的活跃时段的可能。从区域分布看,台东地震带MS≥6.9地震具有六个活动周期,大部分活动周期平均约为16年,每个活动周期均包含活跃和平静时段,所有MS≥6.9地震均发生在活跃时段,统计显示台东地震带的活动强度自2002年进入第六个活动周期后逐渐减弱,直到2022年9月份台湾东带才再次发生MS6.9地震,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跃时段。台湾西带MS≥6.0地震存在92年左右和14年左右的周期,1901—1993年为一个活跃-平静大周期(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