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232篇
地质学   391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相似文献   
972.
汪靖  吕江津 《气象》2010,36(11):12-17
利用1958—2007年天津地区4站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资料集,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异常的前期强影响信号。结果表明:天津地区雨季降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年的降水量,雨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一定的年代际变化。天津地区雨季降水与前期冬季2月NAO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前期冬季2月异常的NAO可能是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异常的前期强影响信号。NAO偏弱年,天津地区上游有强低值系统发展,南亚高压、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和热带东风急流位置偏北,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一带有季风低压和季风槽发展。上述系统的配置有利于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偏多。NAO偏强年上述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973.
对卢氏地区冰雹出现的时间、发生源地、移动路径以及地理分布进行了统计,并分析了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卢氏冰雹多出现在3-10月的午后和傍晚,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川谷,背风坡多于迎风坡.冰雹一般形成于高低空急流交汇处.可以利用回波强度Z≥35 dBz、回波面积S0≥100 km2、回波顶高H0≥8 km、强回波高度Hm≥6 km及回波形状为指状、沟状、"V"形缺口、涡旋、前悬回波等5个指标来综合判别冰雹的出现.当同时满足Z≥35 dBz、H0≥8 km、Hm≥6 km或Z≥45 dBz时,降雹的概率可达到80%以上,应立即实施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974.
X波段双线极化雷达差分反射率的衰减订正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宇翔  吕达仁  肖辉 《高原气象》2009,28(3):607-616
同时发射水平和垂直极化电磁波的双线极化雷达,能同时获取两个通道的反射率和相位.使用极化雷达极化分集的物理基础是降水粒子在下落过程中总是呈现扁椭球形状,在平衡时,降水粒子椭率与其体积有关,差分反射率就是衡量粒子椭率大小的物理量.但是由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方向的衰减出现差异,进而导致差分反射率不能真实地反映粒子的椭率大小,所以必须进行衰减订正.本文使用实际雷达回波资料,利用反射率和差分反射率之间的约束关系,同时考虑了探测仰角对差分反射率的影响,通过统计拟合的方法,确定了差分衰减与差分传播相移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一次层状云个例的两个比较均匀降水区域在订正前后的差异.结果表明,雷达RHI、PPI图像在订正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差分反射率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说明这种订正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这种使用实际雷达资料本身的约束关系进行订正的方法,可以灵活地根据不同的雷达、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天气环境统计相应的订正参数,因此避免了诸如温度等的变化对订正参数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5.
短临交互预报系统VIPS设计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VIPS(Very-short-range Interactive Prediction System)的设计理念、开发思路及其功能实现。该系统设计基于开放理念,采用Java语言及开源软件,可跨平台运行,便于系统的开发及升级维护。以开源地理信息软件OpenMap为核心,将丰富的实况探测资料(如区域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闪电定位资料)、雷达外推预报和风暴追踪产品及0~6小时数值预报产品与精细的地理信息以图层形式进行叠加,可对风暴的发生、发展在短时临近时间段内进行综合分析。基于对短时临近预报相关实况探测资料及短时临近预报产品的综合分析,可实现预警产品的人机交互快速编辑、制作精细化的预警产品并快速分发,满足了北京奥运会气象预警制作发布及现场服务等需求。  相似文献   
976.
气候环境变化对电白日照时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白国家气候观象台旧测站1958~2006年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和新测站2007年日照等资料,对电白旧测站近50年来日照的变化特征及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探讨造成电白日照时数显著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电白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存在突变现象;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与低云量的相关性更好;造成电白日照时数明显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和观测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977.
上海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上海是东亚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其上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研究对了解上海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和气候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性,至今尚无这方面的实际观测分析。本工作利用2000年6月到2002年12月之间测得的上海地区太阳直接辐照度数据,分析之后得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值,并统计分析了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地面能见度的关系,最后给出了气溶胶消光谱。通过上述工作,发现上海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夏季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此外,地面能见度及其倒数作为一个相对容易获得的参数,与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考虑将其倒数作为一个约束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物理参数,这对今后的观测和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78.
台风麦莎与赤道穿透对流云团的初步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丹  吕达仁 《气象学报》2010,68(6):885-895
利用TRMM卫星的测雨雷达、微波成像仪、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资料详细分析比较了麦莎台风和位于南海南部的赤道穿透对流云团(EPCC)的云高以及降水结构特征.首先,对热带地区对流层到平流层的过渡带(TTL)以及进入TTL的穿透对流云团进行了阐述和定义.然后,分析对比了赤道穿透对流云团和台风麦莎不同生命史阶段的云高、降水结构特征,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在强降水区:麦莎台风和EPCC的云顶上部均出现了冰粒子散射现象,但EPCC的散射强度强,微波亮温值均低于180 K,并且其雷达云高和红外云顶亮温云高相差较大、云顶亮温曲线平缓.(2)EPCC的深对流数量四分比、穿透对流数量百分比、尤其是穿透对流数量占深对流数量比,都比麦莎台风各阶段的高;在麦莎台风和EPCC(10-20 km)云体中大部分云高集中在10-12 km,但EPCC(10-20 km)的云高谱相对具有连续性、相对较宽.(3)麦莎台风以层云降水为主,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中也是从云降水贡献大,但是EPCC中却是对流性降水的贡献大,且EPCC对流降水与层云降水的像素数量比值和降水量比值也比麦莎台风的3个时次都高.(4)EPCC的降水廓线深度无论是从云降水还是对流降水都比麦莎台风深,层云廓线深度达11 km,对流廓线深度达18 km.另外,从EPCC的穿透对流数量百分比比麦莎台风多,层云、对流降水廓线比麦莎台风深这几方面,一定程度上说明了EPCC的局部垂直对流强度比麦莎台风强.  相似文献   
97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7输出结果,对2005年8月16—17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做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产生过程中有干冷空气的入侵,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中尺度气旋的发展,使暴雨过程得以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980.
冷空气入侵对0509号台风“麦莎”变性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地面和高空的实况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卫星云图资料,并通过中尺度Barnes滤波和物理量诊断分析,对台风“麦莎”变性过程进行研究。采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V3.7)对“麦莎”北上变性,影响京津地区降水的全过程进行了60h模拟。结果表明:“麦莎”登陆北上过程中,西北侧冷空气先随着“麦莎”环流由北向南旋转,尔后冷空气又从台风低压中心的偏南侧向北侵入,逐步侵入“麦莎”暖心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对流层中高层不断有系统性的冷空气倾斜向下补充,冷空气从对流层低层侵入台风环流,最终使“麦莎”变性。在接近华北地区时,“麦莎”云系发生分裂,偏西侧云系的出现和发展与低层850hPa流场上中尺度辐合线的产生密切相关,其中冷空气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