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雪冰反照率能够改变冰川表面能量收支平衡,是影响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矢量数据、MODIS逐日积雪反照率、气温和降水以及冰川物质平衡等数据,探讨了祁连山典型冰川区雪冰反照率特征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冰川多年平均反照率为0.532,冰川区面积大小与其多年平均反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2=0.16,P<0.05,N=91),即冰川面积缩减1 km2,对应的平均反照率下降0.0025。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反照率在夏季有明显的海拔效应,且强于其他时段,达到0.047?(100m)-1。典型冰川年均物质平衡量与冰川表面夏季(6—8月)平均反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老虎沟12号冰川和七一冰川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了0.48(P<0.05)和0.66(P <0.05)。冰川表面夏季平均反照率这一指标能够较好地衡量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  相似文献   
72.
上海东部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张玉兰  贾丽 《地理科学》2006,26(2):186-191
通过对上海东部地区南汇鹤鸣孔、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晚更新世晚期,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前北方期,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北方期,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大西洋期,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亚北方期,反映气候温暖略干; 第6阶段亚大西洋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73.
基于北极理事会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MAP)工作组于2021年发布的“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LCFs)对北极气候、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科学评估报告,本文系统解读了黑碳(BC)、甲烷(CH4)、臭氧(O3)与硫酸盐(SO42-)气溶胶等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特征及其对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报告指出:BC、O3和CH4共同促进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变暖,而SO42-气溶胶对北极气候变化具有致冷效应,由此减缓了由CO2和SLCFs导致的部分增暖效应。全球人为源CH4排放量以及北极大气中的CH4含量持续增加,苔原退化、泥炭地融化、森林火灾频发等导致北极地区BC和有机碳气溶胶排放日益增多,气候变暖进一步导致更大范围且更加频繁的森林火灾和冻土退化,对BC与CH4等释放以及气候效应形成正反馈。因此,SLCFs减排将有利于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  相似文献   
74.
广富林遗存在上海地区的首次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1999年重新发掘,在发掘中首次发现了类似豫东王油坊类型的文化———广富林遗存文化。本次采集了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探方样品,进行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划分出了3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当时的古植被和古环境,并对广富林遗存先人生存环境、农耕发展作了探析,为环太湖地区文化发展及文化变迁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75.
一、概况
吉林珲春煤矿板石勘探区位于珲春县东南,珲春河东南侧,其东南边缘与苏联接壤。我们先后对本区1504孔、3305孔、0706孔、3102孔和2306孔煤样作了孢粉分析,在大部分样品中发现较丰富的孢粉,为勘探区珲春组的地层划分和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探讨提供了确凿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76.
海南岛周边近海表层沉积中的孢粉及其与周边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岛周边近海海底180个表层沉积样品作了孢粉、藻类分析,根据孢粉分布规律及孢粉浓度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孢粉分区:1区为松属-凤尾蕨科-水龙骨科-里白科-常绿栎 蕈树属 杨梅属孢粉区;2区为松属-凤尾蕨科-水龙骨科-里白科-铁线蕨属 鳞盖蕨属孢粉区;3区为松属-水龙骨科-凤尾蕨科-里白科孢粉区。研究区沉积中的孢粉组合与该区陆缘植被特征基本一致,两者特征的相关性为研究陆缘地区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海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
南海深海柱状样沉积孢粉藻类组合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海149站和323站深海柱状剖面进行了孢粉与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149站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Pinus-Quercus(常绿)-Umbellferae-Gramineae-Pteris孢粉带(407~270cm);2带:Dacrydium-Quercus-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270~105cm);3带:Pinus-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Pteridium孢粉带(105~30cm);4带:Gleditsia-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0~0cm)。323站也划分了4个孢粉带,与149站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7.5万年以来4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149站和323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论,为南海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南海69站深海柱状剖面的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该孔沉积层从下至上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1带:Quercus(常绿)-Pinus-Cyathea-Artemisia孢粉带(552.5—470cm);2带:Pinus-PP0dofnrpus—Quercus—Polypodiaceae孢粉带(470--350cm);3带:Quercus(常绿)-Castanopsis—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50250cm);4带:Pinus,Podocarpus-Artemisia-Polypodiaceae孢粉带(250140cm);5带:P0docarpus-cyathea-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140-0cm)。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64000a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热带季雨林、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和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定资料,对69站柱状地层时代作了划分:孢粉1带相当于氧同位素3期,时代为Q3^3-2;孢粉2-4带相当于氧同位素2期,时代为Q3^3-3;孢粉5带为氧同位素1期,时代为Q4.  相似文献   
79.
冰冻圈区域河流是连接冰冻圈及河流中下游,乃至海洋碳库的重要通道。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快速萎缩,致使储存在冰川和冻土中的黑碳暴露并迁移,深刻影响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来源及输移过程,对海陆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综述了青藏高原、北极、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以及安第斯山脉等典型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通量、来源以及传输运移途径。结果表明:典型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传输通量约为2.29 Tg·a-1,约占全球河流黑碳通量的5.33%。除大气干湿沉降和径流侵蚀外,冰川消融和冻土退化对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浓度及通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青藏高原和阿拉斯加冰川消融每年释放进入河流的黑碳通量分别为10.00 Gg(7.74~12.30 Gg)和0.60 Gg(0.47~0.73 Gg)。然而,冻土退化对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总体而言,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研究不足将严重限制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的系统认识,未来亟需加强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系统监测与研究,为量化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变化及其影响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80.
根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9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依据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15 000 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发现:冰消期早期(15.0~12.5 kaBP)研究区花粉主要来自当地出露的陆架,揭示出出露的陆架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海滨地区生长着茂盛的红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