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海洋学   4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采用扩增COⅡ、D-loop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树分析并结合形态特征观察的方法,研究了浙江新昌光唇鱼(Acrossocheilus)的系统分类和种类鉴定。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新昌光唇鱼具有光唇鱼属鱼类的基本特征;扩增得到COⅡ序列全长691bp,D-loop序列全长931—944bp,A+T含量两基因序列都高于G+C(A+T的含量分别为57.30%—57.80%和65.30%—65.90%),G的含量在四种碱基中最低;COⅡ序列有6个碱基位点存在转换,而D-loop则存在多个碱基的转换、颠换、缺失或插入位点。浙江新昌光唇鱼群体内COⅡ、D-loop基因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0.005;基于COⅡ和D-loop序列构建的NJ法系统树均显示新昌光唇鱼与温州光唇鱼(A.wenchowensis)形成一个紧密的簇,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94%和99.36%,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0.011,未达到种间分化水平(遗传距离大于0.05),表明新昌光唇鱼与温州光唇鱼为同一种,且根据形态特征可以断定为二个不同的地理群体,而D-loop序列因进化速度较快更适于光唇鱼属种内及近缘物种的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既有助于新昌光唇鱼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可为研究光唇鱼类的分类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2.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低温选择组与对照组大黄鱼进行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选择组肝脏蛋白点1673±47个,对照组1651±43个,共有19个蛋白点经低温选择后,表达量显著变化。从中挑选3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肽指纹图谱(MALDI-TOF-MS)或串联质谱(LC-MS-MS)分析,然后MS-BLAST数据库搜寻。低温选择组大黄鱼肝脏MHC和CFL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2-CysPrxs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说明低温选育组大黄鱼机体抗细胞凋亡能力明显增强,预示低温选择后留下的大黄鱼在低温环境中生存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3.
于2004年4月,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滩涂采集野生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30尾,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方法,分析了乳酸脱氢酶(LDH)、甲酸脱氢酶(FDH)、谷氨酸脱氢酶(GDH)、D-葡糖脱氢酶(GC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酯酶(EST)等10种酶在大弹涂鱼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同工酶表型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大弹涂鱼10种同工酶中除CAT外的另9种酶都得到了清晰的酶谱。该9种酶共记录了23个基因座位,筛选出LDH-1,FDH-1,G6PDH-1,ME-1,SOD-1,EST-1,EST-2,EST-3等8个多态基因座位。澥浦大弹涂鱼多态座位比例(P)为34.78%,平均杂合度(H)为0.0594,与其他海水鱼类相比,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4.
真鲷、黑鲷及其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构成与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核型分析和AFLP技术对真鲷、黑鲷及其杂交子代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真鲷、黑鲷和杂交子代均含有48条染色体,核型分别为2n=2st+46t,NF=48、2n=4m+4sm+2st+38t,NF=56和2n=30m+8sm+2st+8t=48,NF=86,杂交子代核型与其父、母本种均不一致。两对AFLP选扩引物组合在真鲷、黑鲷和杂交子代中共扩增到278个条带,其中黑鲷特异性条带93条、真鲷特异性条带108条;杂交子代中分别出现了21条父本种(黑鲷)特异条带和67条母本种(真鲷)特异条带,另出现了15条非双亲条带。杂交子代与真鲷、黑鲷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113、0.350和2.180、1.050,表明杂交子代总体上更偏向于母本种。染色体核型和AFLP条带分析结果表明真鲷(♀)×黑鲷(♂)所获得的杂交子代为含有48条染色体的异源二倍体,且父、母本遗传物质在杂交中发生了部分重组,杂交子代表现出一定的偏母系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35.
三门湾蓝点马鲛产卵群体结构和个体生殖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云  林瑞才 《台湾海峡》1990,9(4):366-374
本文据1986年3—5月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浙江三门湾蓝点马鲛生殖群体的叉长、体重、年龄组成、性比、性成熟系数、产卵类型、个体繁殖力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等,讨论了三门湾繁殖场蓝点马鲛的资源状况及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6.
大黄鱼高质量基因组DNA的简便提取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明云  张海琪 《海洋科学》2002,26(10):15-17
目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AFLP、微卫星等都是以DNA为研究对象 ,而高质量DNA的简便快速提取是至关重要的 [1]。大黄鱼 (Pseudosciaenacro cea(Richardson))曾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洋渔业对象之一 ,也是目前闽浙两省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近年来养殖大黄鱼普遍出现生长缓慢、抗病能力弱、性成熟提早、个体小等生物学性状退化的现象[2]。为了从DNA水平上研究大黄鱼遗传多样性 ,为养殖大黄鱼种质的改良和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我们首先要从大黄鱼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37.
花鲈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工育苗条件下花鲈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及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孵后7~9日龄,卵黄囊消失;36日龄左右,奇鳍膜开始分化;56日龄左右,开始出现鳞片;85日龄左右,鳞片覆盖全身。随着形态特征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习性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8.
大黄鱼肌浆蛋白和肝酯酶同工酶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大黄鱼肌浆蛋白(Pm)和肝酯酶(EST)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的Pm电泳酶谱不存在个体间差异,而肝EST酶谱复杂,Est-2和Est-3为多态位点。X2检验表明,这两个多态位点等位基因频率都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相似文献   
39.
不同保存方法的大黄鱼肌肉样品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海琪  薛良义  李明云  何丰  余纪莲 《台湾海峡》2002,21(3):296-299,T004
以-20℃冷藏、70%(V/V)乙醇、含50mmol/dm^3 EDTA的70%(V/V)乙醇和10%(V/V)福尔马林保存等方法处理大黄鱼肌肉样品,进行了DNA的提取及RAPD分析,并与新鲜样品作了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鲜活样品以及冷冻保存、70%(V/V)乙醇以及含50mmol/dm^3EDTA的70%(V/V)乙醇保存的样品均可得到高质量的DNA,大小在21kbp左右,含量为100μm/cm^3左右。而从10%(V/V)福尔马林保存样品也能提到DNA,但其DNA得率低,约10μg/cm^3。分别以上述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RAPD扩增,未见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0.
采用静态毒性实验方法,研究重金属镉胁迫条件下大弹涂鱼外周血微核率和肝脏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05mg/L Cd2 浓度组,10d时检测到微核率极显著升高;0.5mg/L和5mg/L组5d时就可检测到微核率极显著升高,到10d时微核率达到最高值;10d时转入清洁海水后,3个组在15d再次出现一个微核率的最高值。大弹涂鱼肝脏过氧化物酶标记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转硫酶(GST)。3个组的GSH-Px酶活性和5mg/L浓度组GST酶活性在12h后显示出极显著变化,3个组GST酶活性在24h检测到极显著差异;在转入清洁海水5d时,3个组GSH-Px酶活性和对照组相比可检测到极显著差异,而3个组的GST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弹涂鱼外周血微核标记和肝脏过氧化物酶标记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镉污染;大弹涂鱼外周血微核标记和肝脏内过氧化物酶标记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