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遥感影像地表覆盖分类是地理国情监测和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遥感影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为提高遥感影像的地表覆盖分类精度,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VGGNet的基础上,采用SeLU函数作为激活函数,并将激活函数中的λ、α作为训练参数,得到改进的VGGNet,用逐层贪婪算法对网络参数初始化,并选择适当的学习次数利用迁移学习的方法对网络参数调整,以提高网络的泛化能力来提取遥感影像各类别的深层特征,从而有效进行地表覆盖分类。通过GF-1卫星影像的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在地表覆盖分类精度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王欢  高江波  侯文娟 《地理学报》2018,73(9):1674-1686
土壤侵蚀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核心与前沿议题,然而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进行定量归因仍需加强。以喀斯特典型峰丛洼地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手段和RUSLE模型模拟土壤侵蚀,综合土地利用、坡度、降雨、高程、岩性、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针对喀斯特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进行土壤侵蚀的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及因子间耦合作用程度在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差异显著,其中土地利用和坡度是决定土壤侵蚀空间异质的主导因子,但在山地丘陵区,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升高,坡度的控制作用下降,即地理探测器q值表现为中海拔丘陵>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生态探测器显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比于其他因子有显著差异;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土地利用与坡度的协同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达到70%以上;对于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检验,风险探测器显示在小起伏中山、中起伏中山等地貌形态类型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影响因子分层组合数占比至少55%。因而,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治理应综合考虑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壤侵蚀影响机制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将劈窗算法(SW,split window algorithm)应用于Landsat8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完全基于Landsat8数据本身不需要借助外部数据源,克服了传统地表温度反演依赖MODIS水汽产品外部数据造成的局限,实现利用Landsat8热红外数据反演得到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产品。以美国Walnut Gulch流域为例进行SW算法地表温度反演,并与SC算法结果、MOD11-L1地表温度产品和实测地表温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SC(generalized single-channel algorithm)算法和MOD11-L1地表温度产品相比,SW算法应用于Landsat 8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取得较好的效果,平均误差最小为0.89K,相关系数最高为0.9841,反演结果和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回顾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总结了本领域在最近10年的新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代用证据采集、过去2000年温度序列重建与冷暖期辨识、降水及干湿序列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模拟与机制诊断、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分析等。主要进展体现在:加密了中国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空间覆盖度,提升了2000年气候变化序列重建、资料分析和影响辨识等研究的定量化程度,深化了对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在年代—百年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影响的认识。为进一步揭示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更深入认识中国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5年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静  朱薇薇  王鑫  肖仙桃  刘振锋  王欢  柴新夏 《地质学报》2017,91(12):2881-2888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以SCI-E数据库2012~2016年地球科学领域各年度居前10%的高被引论文为统计分析源,从国际地球科学研究论文的总体概况、研究的主要国家和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近年来地球科学发展态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了解地球科学研究发展态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T17断块岩性地层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陷湖盆缓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具备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优越条件.本文采用地球物理技术与石油地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T17断块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特征与油气展布规律,认为:(1)油气成藏受不整合面、岩性及构造因素综合控制;(2)单个含油砂体的油层在上倾部位受储层超覆尖灭线控制,下倾方向受油水界面控制;(3)多个含油砂体叠和构成了岩性地层油气聚集区带,整个区带油气层纵向上呈阶梯状产出,平面上由构造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呈条带状展布.据此,总结该区油气藏的高效勘探开发模式,并应用到该断块的勘探开发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井资料统计和沉积相研究,对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泥岩盖层进行宏观评价,认为盖层岩性以浅海—半深海相泥岩为主,主要发育于北部隆起带与中央坳陷带,侧向连续性好。其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以及含砂量等宏观参数显示,优质泥岩呈现沿北西—南东方向展布的特征。利用测井声波时差和实测岩石样本排替压力之间的关系,计算三亚组一段砂岩和梅山组泥岩的排替压力差,并进行微观评价,认为单井上排替压力差呈凸起高、凹陷低的特点。选取岩性、沉积环境、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含砂量以及储层与盖层排替压力差作为参数,分别赋予相应的权值和权重,对泥岩盖层封闭性进行综合评价,认为梅山组泥岩盖层综合品质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北部坳陷低、中部隆起和中央坳陷高的特点,对三亚组发育于北部隆起带周缘的滨海相砂体和发育于中央坳陷带附近的浊积砂体起到了良好的封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欢  郑宇舟  王为 《中国地质》2022,49(2):679-682
法国地质调查总局(BRGM)成立于1959年,是专门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和开发的公共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对自然资源、环境和土地利用进行可持续管理地球科学研究、开发和咨询,为国家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服务,为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和工业界的技术开发进行研究和项目开发.  相似文献   
19.
控制点影像库在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像几何纠正是遥感图像处理的重要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利用控制点影像库进行影像自动匹配,然后进行几何变化的方式。这种方法简单有效,快速稳定,匹配得到的同名点数量足够且分布均匀,并通过引入最小二乘匹配使配准达到子像素精度,提高几何纠正的速度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后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用水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回顾了河南省平原区以往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并通过收集、统计2008—2018年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的监测成果,基于ArcGIS软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进行量化分区;结合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供水量等资料对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用水结构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8年,河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整体逐渐增加;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资源量随降水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供水后,2015—2018年平均地下水供水量在地下水资源量中的占比较2008—2014年减少9.55%;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有所回升,且主要体现在埋深 > 8~12 m范围向埋深 > 4~8 m及≤4 m范围的转变,埋深 > 12~16 m及 > 16~20 m范围在受水前后基本保持不变,埋深 > 20 m的区域范围有所减少;2008—2014年各监测点分布县区的浅层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2015—2018年供水期间有2/3以上县区浅层地下水位逐渐恢复;农林渔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占比在供水后均有所减小,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占比增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恢复及缓解供水矛盾问题等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