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海洋学   2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南沙渚碧礁生态系营养关系的稳定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南沙渚碧礁生态系食物网主要生物类群之间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生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其营养来源有密切关系。浮游植物的δ^13C为-18.3‰,与其所处海域的环境条件一致,浮游动物的δ^13C值变化较大,范围为-20.4‰~-10.9‰,表明可能存在浮游植物和碎屑两种营养来源。珊瑚和砗磲的碳同位素组成(-17‰~-15‰)与浮游动物相差较大,暗示共生虫黄藻可能在这些珊瑚的营养来源中起重要作用。底栖海参(-9.6‰)和蜘蛛螺(-12.5‰)的碳同位不比组成与它们沉积物食性的营养特征吻合。鱼类的δ^13C值变化范围较大(-17.7‰~-10.9‰),未表现出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大的趋势,说明影响鱼类碳同位素组成的因素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2.
新村湾泰来藻有性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用生长重建法(reconstruction methods)研究海南新村湾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的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现泰来藻花芽形成期和种子萌芽期分别在每年的秋季末(11月初)和次年春季初(2月底),比菲律宾泰来藻种群早约2个月,雌雄花比例为1∶4,单次开花率是0.95%.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9年7月航次在南沙群岛海域现场投放沉积物捕获器所取得的样品及分析结果,计算了南沙群岛海域夏季沉降颗粒的垂直通量、沉降颗粒中有机碳、总磷、有机磷的垂直通量,以及沉降颗粒中有机碳的百分含量,通过与南海其它海区及南沙群岛海域不同季节的沉降颗粒垂直通量作比较,认为南沙群岛海域沉降颗粒的垂直通量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5年1,4,7和10月4个季度代表月份在海南岛三亚湾进行的现场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区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异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DIN,PO43-,DO,BOD5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亚湾海区2005年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2.48±2.97)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C)为:(124.2±148.3)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秋季最高,其他季节差异不大,除夏季外,浮游植物生物量(C)均表现为:表层大于底层;年平均浮游细菌丰度为(6.90±2.95)×108个/dm3,细菌生物量(C)为(13.79±5.90)mg/m3,细菌生物量夏季最高,往下依次为冬季、春季和秋季,且4个季节均为表层大于底层.4个季节表、底层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均表现为从近岸的三亚河口往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三亚河的陆源输送和入海扩散是造成此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无机营养盐中,DIN是调控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主导因子.位于热带的三亚湾,温度不成为影响二者季节差异的主要因子.浮游细菌生物量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值BB/PB为:0.06~0.15(平均为0.12),三亚湾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浮游细菌生物量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初级生产是影响水域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南沙群岛海域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季节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八五”、“九五”国家科技专项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南沙群岛海域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规律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同时比较了东海、黄海海域春、夏季溶解氧垂直分布出现的最大值现象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溶解氧垂直分布的最大值现象与我国东海、黄海海域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无论在地理分布、深度、强度、季节性变化还是存在条件的特征化方面,均有着较大的差别.反映影响南沙群岛海域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形成的原因,均与东海、黄海海域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微型浮游动物种群组成和摄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 a 为检测对象,利用 2006 年 4 月的调查资料对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微型浮游动物的种群组成和摄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微型浮游动物的组成以纤毛虫为主.微型浮游动物以 Tintinnopsis compressa, Tintinnopsis cylindrical, Tintinnidium semicilidium 三种纤毛虫为优势种,其中 Tintinnopsis 属纤毛虫是优势种群,有 38 种,占总纤毛虫种数的37.3 %.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 ( g ) 在 1.28 ~ 2.37 d-1之间,平均值为 0.945 d-1;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 ( k ) 为 0.26 ~ 1.44 d-1,平均值为 1.963 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在 72.20 % ~90.65 % 和 113.31 % ~ 315.34 %,平均值分别为 84.56 % 和 177.05 %.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内,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水平主要取决于水体中微型浮游动物和叶绿素a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在控制浮游植物生长和转移浮游植物生产力方面微型浮游动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潜在的富营养化威胁.  相似文献   
17.
南沙海域上层海水碳垂直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0年5-6月在南沙海域4个站点投放颗粒物捕集器采集样品的分析结果,计算了该海域上层海水碳垂直通量。结果表明:(1)南沙海域上层海水颗粒有机碳总生成量为298mg/(m^2.d),其中35%分解参与再循环,65%以颗粒形式离开真光层向下输送;(2)颗粒有机碳向下通量为193mg/(m^2.d)。总溶解无机碳穿过跃层向上垂直通量为3600mg/(m^2.d),真光层颗粒无机碳向下通量为27m  相似文献   
18.
南沙群岛海域次表层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强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八五”、“九五”国家科技专项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南沙群岛海域次表层存在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提出了定量表征其强度的方法,并依此法对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强度的特征、季节变化、区域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海水中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强度在不同的海区、不同的季节表现不同。南沙群岛海区四季均有明显的溶解氧最大值现象出现,就平均值而言,春、夏、冬季次表层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较为明显,秋季相对较弱;春季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强度的高值出现在西南部海区和北部的珊瑚礁区,与季风过渡期海水溶解氧主要受生物作用相对应;冬、夏季较高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强度值分别出现在西北部和西部,对应于季风盛行时期的南沙西部沿岸流;夏季出现在东部和南部的低值区又与南沙群岛海区西南季风时期出现的南沙逆流相对应。定量表征的结果与该海区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相符合,同时又较好地反映了该海域在季风作用下的物理和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三亚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对三亚湾进行4个航次网采浮游植物调查,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和平面分布特征,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网采浮游植物67属169种,丰度范围为6.48×104—165×104cells.m-3,平均值为87.59×104cells.m-3。其中硅藻种数和细胞丰度都占绝对优势。三亚湾浮游植物多样性较高,丰度的季节变化为双峰型,春、秋季高,冬、夏季低;丰度平面分布特征呈现由北部沿岸向南部外海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三亚湾氮磷比值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根据2000年4月-2001年4月的监测资料,采用Justic等建立的评估海水营养盐化学计量的限制标准,讨论了三亚湾氮磷发布及基对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出现率。结果表明,该湾复、秋季由N限制转变为入冬后由P限制,Si的限制可能性很小。取原海水添加营养盐(不同比值)进行室内藻类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观测资料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