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海洋学   2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三亚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对三亚湾进行4个航次网采浮游植物调查,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和平面分布特征,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网采浮游植物67属169种,丰度范围为6.48×104—165×104cells.m-3,平均值为87.59×104cells.m-3。其中硅藻种数和细胞丰度都占绝对优势。三亚湾浮游植物多样性较高,丰度的季节变化为双峰型,春、秋季高,冬、夏季低;丰度平面分布特征呈现由北部沿岸向南部外海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2.
根据1986年11月32站和12站2个连续站的观测资料,计算溶解氧和二氧化碳在海气界面的交换速率。 调查海域溶解氧海气交换平均活塞速度0.378m/h,平均边界层厚度为30μm。忽略气体-溶剂反应对交换速率的影响,把由氧求得的边界层厚度应用于CO_2海气界面交换计算,求得CO_2的活塞速度为0.22m/h。  相似文献   
23.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93年5月、1994年3月和1999年4月在南沙群岛渚碧礁的考察资料,对渚碧礁理化环境特征作初步分析,渚碧礁海区海水的温度(T)、盐度(S)较礁外海水高,由于礁坪的阻挡,波浪影响大为削弱,珊瑚礁区适宜众多生物种群居住,渚碧礁东北礁坪区溶解氧(DO)含量高,生态环境良好,生物极其丰富;但西南海区DO低,生态环境差,渚碧礁N的变化较大,由于渚碧礁Dao湖水浅和高温,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易向上覆海水扩散,加速了营养盐在珊瑚礁生态系中的循环,海水T、DO、总二氧化碳(∑CO2)等理化因子的日变幅在渚碧礁礁坪区较礁外开阔海域大很多,表明只要有充足的阳光,珊瑚礁生态环境就可以提供十分强烈的光合作用,这也可能是珊瑚礁海区高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4.
珠江口海域条纹环沟藻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2年6月4—9日珠江口海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条纹环沟藻Gyrodiniuminstriatum赤潮,面积约150—200km2。赤潮高峰期平均盐度为4.98,细胞密度最高达2.5×106cells·L-1,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60%—77%,持续时间为2d,其后逐渐消失,优势种被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所取代。对该次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因子变化的监测分析表明,赤潮盛期表层水体各形态氮的含量较高,是本次赤潮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赤潮盛期叶绿素a最大值为136.78mg·m-3,高出正常海区数十倍。DO和pH均出现异常高值现象。从6月9日起出现强降雨天气,是导致本次赤潮逐步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5.
三亚湾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及溶解无机氮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根据2000年4月-2001年3月在三亚湾的定点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6-8月份受外来冷水上升流的入侵和影响,使该湾水域在该季节形成明显的温跃层,底部和中部有明显的低温层。在上升流入侵期间,该湾水域平均温跃层强度为0.138-0.283℃.m^-1,最大温跃层强度为419-0.440℃.m^-1,底部最低水温在22℃左右。9月-翌年3月温跃层消失,海水混合流动充分,温度垂直分布均匀。3月份水温开始升高,至5月水温总体升至最高,并由于高气温及强太阳的辐射作用,5月份形成温跃层。溶解无机氮(DIN)的分布特征表明,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冷水上升流入侵季节,其含量明显提高,比平时分别提高:10.20%(表层)、37.20%(中层)、83.81%(底层)和60.04%(表层)、82.96%(中层)、119.41%(底层)。氨态氮不直接受上升流影响,但季节变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6.
三亚湾近3年营养盐含量变化及其输送量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1—2003年监测资料,对三亚湾N、P、Si营养盐含量变化及其输送量进行了研究分析。N、P、Si平均含量分别为1.93、0.10和8.43μmol.L-1,显示出低N和P、高Si的分布状况。夏季N限制出现率仅为10.5%—29.2%,N限制可能性较小;秋季P限制出现率达到66%—79.4%,P限制可能性较大;Si限制出现率为零,Si限制可能性几乎没有。湾外海水营养盐的输送占较高的比例,在2001—2003年的3年时间里,约有670.6t NO2--N、6 174t NO3--N、3 752t NH4+-N、100 800t SiO32--Si和1 246.2t PO43--P从外海向湾内输送,其中,NO3--N的输送量占DIN输送量的60%以上,而SiO32--Si的输送量明显高于N、P输送量。  相似文献   
27.
秋季(11月底),桡足类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aculeatus)和拟哲水蚤(Paracalanus)幼体为三亚湾优势种;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crassirostris)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平均日摄食压力最大,各站平均为叶绿素a的(6.79±6.82)%,其次是针刺拟哲水蚤,平均为(5.97±5.67)%,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较低,平均为(2.20±2.33)%,桡足类在秋季对浮游植物的日摄食压力占叶绿素a的(22.31±18.92)%。三亚湾属于生产力偏低的海区,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以中型浮游动物针刺拟哲水蚤、锯缘拟哲水蚤(Paracalanusserrulus)、红纺锤水蚤(Acartiaerythraea)、微驼背隆哲水蚤(Acro calanusgracilis)和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gibber)为主,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也占一定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