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肖天豪  周强 《河南测绘》2006,(4):4-6,10
一、引言 目前,河南省已经全面展开地籍调查工作,控制测量工作任务饱满,研究如何在保证地籍调查工作精度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很有必要。随着GPS软、硬件的完善与发展,GPS技术已经基本上取代了常规测量方法建立各种类型和等级控制网。采用GPS布设一般等级控制网时,在每个测站上观测时间一般在1~2个小时,即使利用GPS进行一、二级导线测量,一般也要观测40分钟以上。如果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观测时间可以缩短到20分钟,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本文以邓州市D级网测量为例,利用静态(观测2小时)和快速静态(观测20分钟)定位观测两套数据,分别进行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基线解算和网平差,然后对网平差报告进行比较,得出预定结论。具体介绍了快速静态定位特点、作业组织模式、快速静态作业技术要求、数据处理、网平差及精度检验。  相似文献   
132.
三维示意图的三维模型仿真度可超过90%,各种城市实景和信息由实地采集所得,并按照卫星定位和国家测绘相关标准与要求绘制,表达位置精准,以45°视角俯瞰城市,使乘客能轻易地通过辨认自己熟悉的建筑物来判断方向,从而强化地铁出口位置和周边信息的导向功能。以郑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32个站点的三维示意图工程为例,简述了人工建模技术在郑州地铁交通服务中的应用情况,并对人工建模的流程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3.
报道了2012年6月份桑沟湾藻华期间的浮游植物和纤毛虫群落结构,并对环境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藻华原因种为一种直径为2μm左右的小球型藻类,细胞形态和粒径均与近年来在中国秦皇岛近岸海域频繁引发水华的超微型浮游植物相似。藻华发生期间,调查区海水中藻华原因物种细胞丰度高达109个/L,高于2011年同期调查区该物种藻华期间的细胞丰度(108个/L)。除藻华原因种外,其他浮游植物共鉴定38种,隶属3门23属,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裸甲藻(Gymnodinium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等。纤毛虫共鉴定3属5种,以砂壳纤毛虫为主,优势种为百乐拟铃虫(Tintinnopsis beroidea)。细胞丰度分布方面,藻华原因种从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硅藻细胞丰度在位于湾口处的6号站位最高,并向湾内和湾外递减;甲藻和纤毛虫细胞丰度均从湾内向湾外降低,这分别由优势种裸甲藻和百乐拟铃虫的分布决定。分析发现,调查区藻华原因物种细胞丰度与海水温度和层化系数呈良好的正相关性,与盐度呈负相关性;与裸甲藻和百乐拟铃虫细胞丰度呈良好的正相关性,这两种异养微型浮游生物对藻华原因种的摄食能力值得探索。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调查区藻华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下降,群落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4.
海洋趋磁细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峻  孙松  肖天 《海洋科学》2003,27(6):21-24
海洋趋磁细菌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趋磁细菌和磁小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对海洋趋磁细菌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1 简介 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um)是一类能够沿着磁力线运动的特殊细菌。趋磁细菌最早是1975年  相似文献   
135.
产低温纤维素酶海洋嗜冷菌的筛选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黄海的深海海底泥样中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的海洋细菌,初步鉴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既能产生羧甲基纤维素酶,又能降解微晶纤维素,互有淀粉酶活。对该菌生长特征及所产纤维素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此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高生长温度为40℃,在0℃也能生长,是典型的嗜冷菌。该菌所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5℃,10℃仍有较高酶活,最适pH值为6.0,属酸性酶。  相似文献   
136.
张武昌  王克  肖天 《海洋科学》2002,26(1):33-36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是海洋浮游动物研究的重要内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包括以下内容:沉降体积(SV)、无水体积(DV)、湿重(WM)、干重(DM)、无灰干重(AFDM)、含碳(或氮)量和主要有机物(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一些研究中,含能量比生物量更受重视。  相似文献   
137.
一、引言 GPS测量是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而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求定测量点的位置,为用户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高精度定位、测速和定时服务。主要分为GPS网测量和RTK测量。随着GPS技术的发展,其广泛应用在控制测量、形变监测、放样和地籍测量中,是测绘工程开展的重要基础工作,GPS测量成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优劣。  相似文献   
138.
汪玲瑶  谌芸  肖天贵  李晟祺  葛蕾 《气象》2018,44(6):771-780
本文首先给出江南地区暖区暴雨的定义,并按天气形势将其分为暖切变型、冷锋锋前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四类。然后利用2010—2016年5—9月常规和自动站逐时降水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统计暖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等,并对暖区暴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利用NCEP FNL全球分析资料,基于中尺度分析技术给出四类暖区暴雨的系统配置:(1)四类暖区暴雨均为分散性局地降水,降水多发生于山区、平原和湖泊交界处等不均匀下垫面附近。其中,暖切变型降水范围广、强度最大、极端性最明显且主要位于江南中西部;冷锋锋前型降水集中、强度较大且具有一定极端性,主要位于江南中部;副高型降水强度较弱,主要位于江南中东部;强西南急流主要位于江南西部。(2)暖切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以夜间降水为主,副高型降水集中在午后,冷锋锋前型降水日变化不明显。(3)暖区暴雨由稳定性和对流性降水共同组成且降水量越大,降水对流性越明显。(4)在低层高湿、不稳定能量积聚等有利背景下,暖切变型、冷锋型和副高型暖区降水多由边界层(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配合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强西南急流型一般形成于低空急流上的中尺度风速脉动及地面辐合线附近,且低空急流越强,暴雨强度越大。(5)暖切变型和冷锋型暖区暴雨的落区分别位于低层850hPa暖切变以南和地面锋前的显著湿区内,副高型和强西南急流型的暴雨落区分别位于副高内和强低空急流出口区左前侧的水汽充沛且大气层结不稳定区内。四类暖区暴雨常表现为长生命史的移动型中尺度雨团途经山区或河流湖泊等不均匀下垫面时,强度增大、移速减慢,形成暖区局地强降水。  相似文献   
139.
刘思佳  金荣花  肖天贵  杨宁 《气象》2018,44(3):372-381
利用1960—2015年NCEP全球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我国2426站20时日降水量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和波包传播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6—8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窄带信号和高频斜压波波包分布特征及其与夏季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滤除30d尺度以上变化后的夏季多年平均EASJ表现为显著的3~7d高频窄带信号,该频域涵盖了华南汛期2~4和5~7d、江淮梅雨季5~7d以及7月下旬至8月北方暴雨的2~4和6~8d的高频窄带信号,反映了夏季窄带信号的阶段性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典型雨季的对应关系。(2)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应的3~7d高频斜压波波包大值带呈准纬向分布,代表强扰动区域,即急流带超地转强西风切变的动力不稳定区;波包低值区与南亚高压相对应,代表弱扰动区域,即弱风均压稳定区。进一步分析江淮梅雨季高频斜压波波包的分布特征表明,分别位于中纬度和高纬度的两条5~7d高频斜压波波包带和高值区与影响江淮梅雨降水的斜压能量频散波导和关键区高能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与副热带西风急流相对应的位于40°~55°N的3~7d高频斜压波波包带活动主要表现为经向位移和强度变化,其经向位移呈现先南落后北抬再波动的特征,强度表现为逐渐减弱而后加强的变化趋势。高频斜压波波包纬向分布变化以纬向风中心值位置突变为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波包分布特征。第一阶段有两个波包大值区,分别为黑海至里海地区和我国东北至日本岛地区;第二阶段有三个波包大值区,分别为黑海至里海地区、巴尔喀什湖西侧以及我国东北至日本岛地区,其中巴尔喀什湖西侧3~7d高频斜压波波包扰动对我国东部降水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0.
A second rain belt sometimes occurs ahead of a frontal rain belt in the warm sector over coastal South China,leading to heavy precipitation. We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physics of thefrontal and warm sector rain belts that occurred in South China on May 10–13, 2022. The southern rain belt occurred in anenvironment with favorable mesoscale conditions but weak large-scale forcing. In contrast, the northern rain belt wasrelated to low-level horizontal shear and the surface-level fro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nhanced southeasterly windsand the rainfall-induced cold pool promoted the persistent growth of convection along the southern rain belt. The con vective cell propagated east over the coastal area, where there was a large temperature gradient. The bow-shaped echo inthis region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r-inflow jet. By contrast, the initial convection of the northern rain belt wastriggered along the front and the region of low-level horizontal shear, with mesosca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nhancedwarm-moist southeasterly airflow and the cold dom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ier rain. The terrain blocked the movement ofthe cold pool, resulting in the stagnation of the frontal convective cell at an early stage. Subsequently, a meso-γ-scalevortex formed during the rapid movement of the convective cell, correspon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 Therepresentative raindrop spectra for the southern rain belt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er number and higher density ofraindrops than the northern rain belt, even though both resulted in comparable hourly rainfalls. These results help us better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rain belts over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