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223篇
地质学   408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大尺度断层活动性数值模拟及地震学类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大尺度断层(100~1000 km)的二维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平台,采用接触模式,模拟了百年时间尺度走滑断层的位错运动.结果表明,不同的断层力学参数,特别在断层强度非均匀分布的状态下,断层位错运动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时、空分布的特征.然而,不同模型的断层位错运动还显示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断层位错运动表现为闭锁期、准静态预滑期和瞬间滑动,以及与之相应的应力(应变)的积累、调整和释放等等.这些结果也与实验室内小尺度的岩石物理实验相类似.与此同时,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表现出的重复性和准周期特征较为相似.模拟发现,对于参数分布较为复杂的断层模型,其数值模拟提示的地震过程相对复杂得多.对于一个近尺度近1000 km,在接触面上设置了两个剪切强度相对较大区域的断层模型而言,模拟对应地震活动显示,其模拟地震断层位错分段发生,其高强度的区域基本控制了断层的地震位错运动.整个断层的模拟地震位错呈现出了地震触发、震中迁移、大震重复等与实际地震活动性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2.
姚涛  邵龙潭 《岩土力学》2009,30(7):2011-2015
为了研究非饱和重塑黄土在三轴试验条件下的湿陷变形,利用自主研发的三轴试验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系统,对其在均等围压下的三轴固结变形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了非饱和黄土固结变形过程中轴向应变、径向应变、体积应变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体积应变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并对比了单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中体积应变和压力的关系。试验研究表明,在含水率一定的条件下轴向应变、径向应变和体积应变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双曲线模式表达,其表征最终变形量的参数依赖于均等固结压力。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应用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全球大震目录, 结合前人的研究, 分析了1900年以来全球MS≥8.0巨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变化与MS≥7.8大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 同时还探讨了包含中国大陆西部及其周边的“大三角”地区MS≥7.8地震的发展态势。 20世纪全球百年的大震活动表现为20世纪前半叶活动强而后半叶活动弱的前高后低的活动特点, 而进入21世纪以来有增强活动显示, 呈现百年左右起伏的长期变化。 在这百年尺度的起伏之中还含有20年左右的韵律变化, 主要显示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巨大地震的平静—活跃交替活动特征。 根据大震活动的起伏特征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幕式活动特性, 进入21世纪以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巨震频繁发生, 显示其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的高活动态势。 通过计算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不同震级地震的变异系数Cv发现, 7.0级以上强震与7.8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类型不同; 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对MS≥7.8地震活动进程进行拟合分析发现, 到2015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0, 到2020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9, 表明与中国大陆关系紧密的“大三角区”已进入大地震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994.
地质灾害隐患点移民搬迁是我省一项旨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兼有帮助山区人民下山脱贫的惠民工程,仅2006-2008年省国土资源厅认定的搬迁点273个,8567户,31084人,这些搬迁有的已完成,有的正在实施中,其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解决好这些问题和困难将使政府的惠民工程好事做得更好,使受益民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相似文献   
995.
采矿权有偿取得是矿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制度。济南市结合该市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和矿业经济发展实际,对实现采矿权有偿取得和有偿使用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采矿权价款征收、资源有偿使用及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提高济南市矿产资源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96.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市地面沉降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东郊八里庄-大郊亭、东北郊-来广营、昌平沙河-八仙庄、大兴榆垡-礼贤和顺义平各庄5个沉降区。本文选取目前地面沉降较为严重的北京市朝阳区、顺义区和通州区作为研究区,利用2003-2010年的47景ASAR影像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分别以SFP点年均沉降速率和各年沉降量作为权重,计算SFP点空间分布中心与方向特征椭圆,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地面沉降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0年,北京市地面沉降表现为严重的不均匀沉降,年沉降量最大值由104.04 mm增加到178.83 mm;标准差椭圆长轴与南北方向平行,反映出地面沉降空间发展方向性在南北方向较东西方向明显,椭圆面积由592.25 km2减小到 503.84 km2,表明2004-2010年研究区内发生地面沉降的区域范围变化呈减小趋势,但从沉降量可以发现,北京地面沉降一直处于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97.
京津高铁是中国第一条高速运行的城际铁路,其安全运行对轨道的平顺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匀地面沉降会引起部分路基和桥梁变形,威胁着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大范围监测地表形变,对高速铁路沿线地面沉降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本文以45景高分辨率TerraSAR-X 数据为基础,采用 PS-InSAR技术监测京津高铁北京段沿线地面沉降,获取京津高铁北京段沿线地面沉降的分布信息,从动静载荷视角结合北京地区地下水、断裂带、地质条件和含水层系统介质等数据,综合分析高铁沿线不均匀地面沉降的原因,为京津高铁的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京津高铁北京段沿线地面沉降发展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北京南站至十里河区间,年沉降速率小于10 mm/a; 至十八里店区间,年沉降速率在10~40 mm/a范围内浮动;过亦庄站至东石村以东区间,最大年沉降速率达到90 mm/a;至永隆村以西,年沉降有所缓解,往东至坨堤村,沉降较为稳定,年沉降速率小于10 mm/a。地下水超采是沿线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动静载荷共同作用下对地面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沿线地面沉降一定程度上受到南苑—通县断裂带和旧宫断裂带构造控制,沉降量较大的路段位于粘土层较厚的大兴迭隆起。  相似文献   
998.
对近年来提出的基于InSAR技术的地表三维形变获取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对一些重要的知识背景和理论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针对每种方法列举典型案例,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简单总结,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99.
北京野鸭湖湿地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湿地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功能。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湿地景观巨大变化,不仅仅改变了湿地景观原有的功能,而且对湿地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基于RS、GIS技术,通过对北京野鸭湖湿地的Landsat-TM影像和印度IRS影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分辨率高的多光谱图像。结合实地调查,建立解译标志,运用ArcGIS9.0进行矢量化、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功能,并统计植被覆盖变化,分析研究1998~2004年野鸭湖湿地资源变化特征。在上述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该区域的湿地变化特征,最后应用累积效应的原理和方法,对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提出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驱替方式下岩石电阻率与饱和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高含水期老区调整井饱和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模拟油田开发过程的岩石物理实验,研究水驱油方式下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与油驱水不同,水驱油方式下电阻增大率与含水饱和度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的关系不再是一条直线,而呈现出明显的与高、低含水饱和度区间相关的两段式;岩石的润湿特征不同,两段式拐点所对应的含水饱和度Swp不同,水驱方式下所能达到的最终采收率也不同。水驱油方式下的I-Sw曲线特征表明,用勘探阶段及开发初期油驱水实验得到的饱和度公式对开发中后期的饱和度进行评价不太合适,尤其是在高含水期,电阻率对高含水饱和度反映能力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这一阶段水淹层的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