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A large-scale bloom occurred from May to June in 2011 in sea area near Qinhuangdao of the Bohai Sea, leading to huge damage of the scallop culture industry. Similar bloom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is region for three years. The causative species of the bloom, which dominated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ith the maximum cell density around 109 cell/L,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with morphological features due to the small cell size (~2 mm). A pigment analytical method was then adopted to analyze the pigment profile of the phytoplankt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blooming sea area. It was found that pico-sized (<2 mm), nano-sized (2-20 mm), and bulk phytoplankton samples had similar pigment profile, representing the pigment signature of the bloom-causative species. The major pigments detected included 19-butanoyloxyfucoxanthin (But-fuco), fucoxanthin (Fuco), diadinoxanthin (Diad) and chlorophyll a (Chl a), and high content of But-fuco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toplankton samples. Based on the pigment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the bloom-causative species could be tentatively identified as pelagophyte, "type 8" group of haptophyte, or silicoflagellate. Som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bloom, such as the extremely high cell density, small-sized and But-fuco containing cells, occurring in early summer, and the feeding-cessation effects on scallops, suggest it be a "brown tide" event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in the ea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recurrent "brown tide" events and their dramatic impacts on the shellfish mariculture industry in Qinhuangdao need close attention in the coming years.  相似文献   
12.
抑食金球藻(Aureococus anophagefferens)可以形成褐潮, 并对贝类、浮游动物等多种生物均能造成不利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抑食金球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本文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实验生物, 研究抑食金球藻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存活、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的影响。日本虎斑猛水蚤具有易于在实验室培养、生长周期短、雌雄异体等优点, 是海洋毒性污染物检测的模式生物。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在日本虎斑猛水蚤体内色素中检测到了抑食金球藻的特征色素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 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能够摄食抑食金球藻。当微藻生物量(相对碳含量)分别同为0.7 μg/mL和7.2 μg/mL时, 在抑食金球藻中无节幼体发育至桡足幼体及成体的存活率均高于以青岛大扁藻为饵料的对照组, 但无显著差异, 并且在前者中无节幼体的发育时间显著低于后者, 12 d内雌体的产卵次数与产卵量显著高于后者。结果表明, 日本虎斑猛水蚤在抑食金球藻中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并且是首次报导的一种能够在抑食金球藻中正常摄食、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浮游动物。因此, 当褐潮发生时, 由于贝类幼体等生物会受到显著的不利影响, 日本虎斑猛水蚤等抗性较强的生物可能会成为优势种, 从而会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组成, 进而可能会使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褐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在2017年秋冬季组织实施的2个绿潮种源调查航次,研究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区沉积物中的大型绿藻微观繁殖体的垂直分布和物种多样性。对沉积物中的微观繁殖体的定量实验结果表明:表层泥样中绿藻微观繁殖体的丰度最高,随着深度的增加迅速降低。在9月份表层沉积物中丰度为9±2ind./g,而在11月份表层丰度达到98±25ind./g;与9月份相比, 11月份浅滩沉积物中绿藻繁殖体数量呈现出显著升高的趋势。通过对51个绿藻样品的分子鉴定发现:沉积物中存在石莼属(Ulva)、尾孢藻属(Urospora)、盘苔属(Blidingia)等大型绿藻的微观繁殖体;数量占优是石莼属繁殖体,主要包括曲浒苔(Ulva flexuosa)、浒苔(Ulva prolifera)、扁浒苔(Ulva compressa)、缘管浒苔(Ulva linza);其中曲浒苔占据的比例最高,在9和11月份分别达到80.94%和73.33%。在2个调查航次中,都从沉积物中发现了绿潮浒苔的微观繁殖体,这些微观繁殖体是绿潮浒苔在苏北浅滩种源维持的重要方式和关键阶段,也构成了黄海浒苔绿潮连年暴发的"种子库"。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现场定量观测为主的研究方法,在2017年5月期间对苏北浅滩竹根沙收紫菜养殖筏架作业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对养殖筏架绠绳附生绿藻自然脱落和收筏架作业过程人为刮落附生绿藻,以及收筏架作业前后入海的漂浮绿藻生物量进行定量观测。结果表明:筏架绳附生绿藻自然脱落率低,为3.58%±0.78%;收筏架作业过程中绠绳上刮落绿藻生物量为(12±3)kg湿重/根,由此估算2017年整个苏北浅滩刮落的生物量估算可达到万吨湿重;收筏架作业后海域漂浮绿藻生物量是作业前的7.6倍。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收筏架作业过程中人为刮落绿藻是目前筏架附生绿藻最主要的入海方式。刮落绿藻是海水中漂浮绿藻的主要来源,其生物量对南黄海绿潮的规模大小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绿潮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利永  颜天  周名江 《海洋科学》2008,32(10):86-92
近年来有害赤潮在全世界频繁爆发,规模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原生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微食物环的重要组分,通过其摄食,可以将中型浮游动物难以摄食的有机颗粒、微型浮游植物和微微型浮游生物连接到高级消费者。由于形成有害赤潮的浮游植物大都是细胞较小的微型浮游植物,因此,有害赤潮和原生动物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颜天  周名江  钱培元 《海洋学报》2002,24(2):114-120
利用多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主要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麻痹性贝毒产毒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经三维ANOVA统计分析(Tukey test)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温度12,19,25,32℃;盐度10,18,25,30,35和光照强度0.02×1016,0.08×1016,0.3×1016,1.6×1016s-1/cm2),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藻生长率有显著的影响(P<0.001).光照强度和温度、盐度和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以及这3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P<0.001),在本实验中该藻生长的最适条件是19℃,1.6×1016s-1/cm2,盐度30.根据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特性,我们探讨了这些环境因子在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两种涡鞭毛藻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单种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分别于1987年和1989年采自葡萄牙沿海和德国湾的两种赤潮涡鞭毛藻Alexandrium lusitanicum(A.L.)和Y-100在不同光、温、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藻的生长在较低的光照强度时就显示了光饱和现象;在较高温条件下,藻的生长随光照增加而加快,两种藻生长的最适温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在低于最适温度条件下生长速率都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18.
由于有害赤潮的发生日趋频繁,对养殖业、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逐渐增加,因而有害赤潮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藻毒素是有害赤潮致害的重要因子之一,而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毒素又是藻毒素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毒素。随着科学家们对PSP毒素的来源(Steidinger,1993)、结构和作用方式(Penzotti et al.,1998)的深入研究,PSP毒素在赤潮研究、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医药、军事防化等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作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以期为深入开展PSP毒素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AT-6藻株)、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藻株)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藻株)的PSP毒素含量和组成以及它们分别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存活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6藻株不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PSP,而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均产生PSP毒素,其总含量分别为19.74、5.395、5.57fmol/cell(2.60、0.36、1.61pgSTXeq/cell)。塔玛亚历山大藻AT-6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这三种生物均没有不利影响;对于轮虫,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的96hLC50分别为:200和1200cells/ml,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无不利影响;对于糠虾,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的96hLC50分别为7000、11000、16000cells/ml;对于鲈鱼,这三株藻的96hLC50分别为3700、4000、20000cells/ml。四株亚历山大藻对三种生物的毒性大小与其PSP毒素含量和组成无直接的相关关系,其毒性作用可能来自其他未知毒性物质。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不同组分分别对三种生物的毒性比较研究表明:藻细胞重悬液和藻液对三种生物的不利影响最为显著,去藻过滤液和细胞碎片对轮虫和鲈鱼没有明显影响,但糠虾的存活率有所下降;细胞内容物对轮虫和糠虾也无影响,但对鲈鱼的存活有一定影响。以上研究表明:不同亚历山大藻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别,其对不同生物的危害机制也不相同,除PSP毒素外,亚历山大藻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20.
三苯基氯化锡对黑褐新糠虾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于 1 992年 7月在青岛胶州湾西岸采集黑褐新糠虾 ,经实验室常年培养驯化后作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三苯基氯化锡 (TPTC)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对糠虾繁殖、生殖周期和种群的慢性毒性影响。结果表明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 ,TPTC对糠虾的半致死浓度为 2 5× 1 0 - 9g/L( 2 4hLC50 )和 1 5× 1 0 - 9g/L( 4 8hLC50 ) ;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 ,TPTC能影响糠虾种群的世代繁殖 ,2× 1 0 - 9g/L的TPTC能使糠虾首次生育的年龄延迟 3d ,产幼总数比对照组减少80 %以上 ,1× 1 0 - 9— 2× 1 0 - 9g/L的TPTC能导致糠虾生殖周期延长 3— 4d ,在生殖期内的死亡率上升 30 %— 55% ,暴露于 0 2 5× 1 0 - 9— 2 0 0× 1 0 - 9g/LTPTC中的糠虾其子代的在 6× 1 0 - 9g/LTPTC中存活能力下降。可以认为 ,1× 1 0 - 9g/L的TPTC可导致糠虾种群的衰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