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南海大鹏湾盐田海域骨条藻数量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1990年及1991年3月30日-5月30日,在南海大鹏湾盐田海域设点测定骨条藻数量及各环境要素,以逐步回归,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的方法,分析该海区骨条藻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990年4、5月与1991年4,5月骨条藻数量差异与该期间环境因子值差异显著有关;初步提出用三维主成分分析图及判别分析方程作为盐田海域骨条材料潮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鹏湾海洋褐胞藻赤潮及其发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雨藻  梁松 《海洋信息》1991,(10):27-27
  相似文献   
13.
湛江港浮游植物与赤潮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于1987年8月在湛江港设13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37属94种和变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日本星杆藻、佛氏海毛藻等。湛江港浮游植物密度较高,港内外平均达1.3×104cell/L和7.3×105cell/L。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结合指数分析表明,除两个点无机氮浓度略超标外,所有站位均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31种,其中主要有中肋骨条藻、日本星杯藻、佛氏海毛藻、尖刺菱形藻和夜光藻等,中肋骨条漠和日本星杆藻曾形成水华。  相似文献   
14.
拟菱形藻的分类及藻毒素多莫酸(D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潮作为一种日益频繁发生的海洋自然灾害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对赤潮的研究也已成为海洋研究的热点。硅藻(Diatoms)是赤潮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在80年代以前,一般都认为硅藻赤潮并不产生毒素,只是角毛藻中的某些种类会对养殖鱼类造成物理性的损伤,导致鱼类死亡。真正对硅藻(特别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第四系化石硅藻的指相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12个钻孔中的85个样品及已知环境的13个样品的化石硅藻群进行了分析,根椐化石硅藻的分布,探讨了珠江三角洲的边界,根椐硅藻群的组合结构和含量,分析了中全新统和上全新统的沉积相横向变化,并划分出三角洲前缘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对全新统沉积相垂向变化的研究表明,本区的全新世海侵有过两次由强转弱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大鹏湾几种赤潮甲藻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齐雨藻  钱锋 《海洋与湖沼》1994,25(2):206-210
对采自深圳大鹏湾的5种赤潮甲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其中海洋原甲藻属pro-rocentrum2种:P.micans Ehrenberg,P.minimum(Pavillard)Schiller;亚历山大属Alexandrium2种:Atamarense(Lebour)Balech,A.catenella(Whedon&Kofoid)Ba-lech;施克里普藻属Scrippsiella1种:S.tro  相似文献   
17.
锥状斯氏藻生活史及其生理生态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齐雨藻  郑磊  汪蓉 《海洋与湖沼》1997,28(6):588-593
锥状斯氏藻STDP01克隆品系于1993年1月分离自大鹏湾底泥中的单个锥状斯氏藻孢囊,并经单细胞分离培养成藻侏。在电子显微镜下,对该藻的营养细胞和孢囊形态进行了观察,该藻营养细胞与多甲藻目的其它甲藻不同,没有非常明显的甲板;  相似文献   
18.
A 12-month program of monitoring potentially toxic microalgae(that produce lipophilic shellfi sh toxins; LSTs) and their toxins in bivalves was conducted from April 2006 to March 2007 in the Nanji Islands, East China Sea. Two Dinophysis species, D. caudata and D. acuminata, were identifi ed, and D. caudat a was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species. D. caudata was detected in water samples between April and June 2006, and between February and March 2007. It reached its highest abundances in May, with a mean abundance of 1.38×10 2 cells/L in surface water and 1.25×10 2 cells/L in bottom water(10 m deep).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 caudata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LSTs in bivalve samples, which mostly occurred at the same time as D. caudata blooms, between April and July 2006. All of the cultured bivalves sampled between April and June were contaminated with LSTs, with an average toxicity of 85 μg okadaic acid(OA) eq./100 g meat, which was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e Chinese regulatory limit(20 μg OA eq./100 g meat). Ten out of fi fteen wild samples(66.7%) collect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positive for LSTs, and contained an average LST toxicity of 45 μg OA eq./100 g meat(more than twice the regulatory value). Cultured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collected on 15 May 2006 had the highest toxicity, 320 μg OA eq./100 g meat, and relatively high toxicities(80 to 160 μg OA eq./100 g meat) were found in bivalves until the end of July.  相似文献   
19.
甲藻(Dinophyta)凯伦藻科(Kareniaceae)的分类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伦藻科(Kareniaceae)是甲藻门中较新建立的一个科。凯伦藻科种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域,目前已报道3属30个种。由于该科大部分种类频发藻华,严重威胁近海生态安全和水产养殖,因而备受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沿岸也逐渐成为凯伦藻藻华的重灾区,凯伦藻曾引发我国最严重的几次藻华事件。本文对本科种类分类学特征进行详细描述,翻译其中文名,编制属、种分类检索表,以期为我国凯伦藻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凯伦藻藻华防治提供基础而必要的种源信息。  相似文献   
20.
紫外光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态学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对1991年分离自南海大鹏湾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单克隆培养林在不同光照条件、辐射强度(9.5,5.9W/m2)(辐射剂量为:95,190,380,760,1520J/m2)和营养盐(N,P)浓度下,进行紫外辐射敏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紫外辐射可以导致细胞变形、增大和死亡。不论在什么条件下,低剂量的紫外辐射(95J/m2)就能使该藻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大幅下降。此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虽然存活率和生长率继续下降,但下降幅度渐缓。充足的营养盐和辐射处理后的连续光照对藻群的恢复有益,但在缺氮和缺磷条件下培养的藻群,可能由于生理活性减弱而导致对紫外辐射敏感性的迟钝。辐射强度对该藻的紫外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十分显著,而且与辐射剂量具有明显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