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403篇
测绘学   151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554篇
海洋学   27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1篇
  1938年   2篇
  1934年   4篇
  192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61.
On July 31th, 2016, a magnitude 5.4 earthquake struck Cangwu Countr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t was the largest earthquake recorded by Guangxi Seismological Network since it set up. The number of people affected by the earthquake had reached 20 000, and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were nearly 100 million Yuan. After the earthquake, USGS provided a global earthquake catalog showing that the focal depth of Cangwu earthquake was about 24.5km. However, the result given by the Global Centroid Moment Tensor showed the focal depth of this earthquake was 15.6km. However, the result obtained by Xu Xiaofeng et al. using CAP method was 5.1km. It was clear that the focal depths of Cangwu earthquake given by different institution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However, accurate focal depth of the earthquak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tectonic mechanism near the epicenter, so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etermine the more accurate depth of the Cangwu earthquake. In order to further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focal depth of Cangwu earthquake, we used the global search method for travel-time residual to calculate the focal depth of this earthquake and its error range, based on the regional velocity model, which is a one-dimensional velocity model of the Xianggui tectonic belt produced by the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profile. Then, we inverted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is earthquake with the CAP method. Based on this, the focal depth of Cangwu MS5.4 earthquake was further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the Rayleigh surface wave amplitude spectrum and the sPL phase, respectively. Computed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focal depth of this earthquake and its error range from the travel-time residual global search method is about(13±3)km, the focal depth inverted by CAP method is about 10km, the focal depth from sPL phase is about 10km, and the focal depth from Rayleigh surface wave amplitude spectrum is about 9~10km. Finally, we confirmed that the focal depth of Cangwu MS5.4 earthquake is about 10km, which indicates that this earthquake still occurred in the upper crust. In the case of low network density, the sPL phase and Rayleigh wave amplitude spectrum recorded by only 1 or 2 broadband stations could be used to obtain more accurate focal depth. The focal depth's accuracy of Cangwu MS5.4 earthquake in the USGS global earthquake catalog has yet to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onsider the error of the source parameters when using the USGS global earthquake catalog for other related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2.
顶部电离层是低轨道卫星的运行空间,是能量粒子沉降的重要区域,认识这个空间的能量粒子分布特征对研究各种空间天气事件、地震、火山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引起的扰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位于顶部电离层的5颗NOAA系列卫星数据,统计研究了100~300keV的电子和80~2500keV的质子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高能电子和质子主要分布在两极辐射带和南大西洋异常区,两极辐射带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南大西洋异常区高几倍到一个数量级,而质子则相反;高能电子在两极辐射带地区通量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在北辐射带西经75°到东经90°存在低值区,相对应的是粒子主要聚集在其磁共轭区,且其边界和南大西洋异常区相交;高能质子两极辐射带对称分布,在南半球东经0°至东经50°存在高值区.利用概率密度统计分析发现,各颗卫星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和两极辐射带的高能电子和高能质子通量总体上均呈正态分布.在南大西洋异常区,NOAA-15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其他卫星的低,NOAA-16观测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其他卫星的高,各卫星的高能质子观测结果基本相同.在两极辐射带,各卫星观测的高能电子通量结果基本相同,NOAA-18和NOAA-19观测的质子通量最高,NOAA-16和NOAA-17次之,NOAA-15最低,其中NOAA-19比NOAA-15观测到的质子通量要高一个数量级左右.在磁暴期间顶部电离层高能电子的变化表明地磁指数Dst和空间粒子通量变化具有时间同步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下一代电磁卫星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63.
段蕊  楚迪 《华北地震科学》2019,37(4):34-39,47
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地震作用下的陕西铜川新区玉皇阁水库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分析2种方法在天然、中震、大震3个工况下的安全系数,结果基本吻合,且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边坡稳定性逐渐降低,安全系数最大降低幅度可达18%;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价,玉皇阁水库滑坡在大震作用下处于不稳定状态,中震作用下其稳定性也较低。该结果为该滑坡风险评价和防控提供参考,为铜川新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提供基础性参考。  相似文献   
164.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在青岛采用固定点监测单频GPS信号,同时利用非日食期的单频GPS信号监测数据统计对比分析认为,青岛发生的日偏食现象,对GPS单频接收系统的导航定位精度有影响.表现为误差有所增大,接收卫星数减少,PDOP值增大.短时位置偏差最大值为4.02m,历时2min 48s.但青岛地区日偏食对GPS...  相似文献   
165.
蒋瑞  储征伟 《测绘通报》2016,(12):90-95
城市排水管道健康状况检测和评估是城市管理运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及时发现排水管道安全隐患的有效措施,可为排水管道养护、改建、修复、运行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因此,检测和评估报告本身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城市排水管道健康状况检测和评估内外业流程一体化方案的设计及应用,具体从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①资源配置及方案设计依据的选择;②外业现场作业流程的设计;③内业作业流程的设计;④检测和评估报告内容纲要的设计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6.
微生物沉积碳酸钙固化珊瑚砂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祥位  申春妮  楚剑  吴仕帆  李依珊 《岩土力学》2015,36(10):2773-2779
向珊瑚砂中注入巴斯德芽孢杆菌菌液、氯化钙和尿素的混合液,利用微生物沉积碳酸钙固化珊瑚砂;并对珊瑚砂固化体进行了渗透、强度及微观结构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巴斯德芽孢杆菌的活性随时间呈衰减趋势,但衰减速度缓慢,能较好地满足珊瑚砂固化的需要。随着菌液、氯化钙和尿素的混合液注入次数的增加,珊瑚砂柱渗透性逐步降低,最终渗透性降低了1~2个数量级。微生物固化后的珊瑚砂柱应力-应变曲线大致可分为3段,即应力随应变缓慢增加段、快速增加段以及突降段。试样发生压裂脆性破坏,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达到14 MPa左右。抗压强度随干密度增加而增大,随渗透性降低而增大。微生物固化后珊瑚砂颗粒被生成的碳酸钙完整的包裹,孔隙间极少见生成的碳酸钙,与普通硅砂微生物固化后的微观结构不同,较好地解释了渗透性降低不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7.
OFDM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它采用一种不连续的多调制技术,将不同载波中的大量信号合并成单一的信号,从而完成信号传送。由于这种技术具有在杂波干扰下传送信号的能力,因此常常会被利用在容易受外界干扰或者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的传输介质中。由于在OFDM系统中各个子信道的载波相互正交,它们的频谱是相互重叠的,这样不但减小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由于地震监测系统中需要传输大量数据,因此OFDM技术在地震监测系统中将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8.
隧道穿越引起地下管线竖向位移的能量变分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强  梁发云  张浩  褚峰 《岩土力学》2014,35(Z2):217-222
隧道穿越引起的地层位移可能造成地下管线变形过大或断裂等事故,引起工程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假定的地下管线竖向位移分布模式,通过能量方法建立变分控制方程,提出了求解隧道穿越地下管线竖向位移的能量变分解法,运用叠加原理将单线隧道解答延拓至双线隧道中。与离心机试验和工程实例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参数计算,分析了管材弹性模量、管线埋深、地层损失率等相关因素对地下管线竖向位移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具有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9.
针对全国海域使用情况的监测需求,本文应用扩展的证据理论进行围填海区域检测,预设类别空间为{围填海,海水}。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扩展的证据理论不仅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出围填海区域,而且将浅海中的水下沙脊或小岛划分为不确定的未知类别。说明扩展的证据理论能够更好地完成围填海的检测,体现了扩展的证据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全海域的围填海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扩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0.
安徽宁国地区岩-土系统元素迁移及其农业地质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多条基岩-土壤剖面和区域性土壤地球化学样品的微量元素丰度测试,分析了宁国地区不同基岩类型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和土壤中分布的基本特点,表明同一地层的岩-土系统在不同地点有基本相同的元素迁移规律,导致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受控于其下地质单位的空间分布,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Fe、Mn、Cu、Mo、Zn、B6种元素表现出在南华纪-寒武纪地层中向土壤强烈富集的趋势.岩-土系统元素迁移特点对宁国市天目山区重要名优特产品-山核桃的生长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该区主导性名特优产品-山核桃,应该选择南沱组、兰田组、杨柳岗组、华严寺组、西阳山组等地层出露的地段种植才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