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0篇
  免费   1578篇
  国内免费   2055篇
测绘学   953篇
大气科学   964篇
地球物理   1335篇
地质学   4179篇
海洋学   1141篇
天文学   228篇
综合类   584篇
自然地理   849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408篇
  2021年   468篇
  2020年   431篇
  2019年   529篇
  2018年   457篇
  2017年   438篇
  2016年   411篇
  2015年   430篇
  2014年   427篇
  2013年   458篇
  2012年   568篇
  2011年   521篇
  2010年   485篇
  2009年   441篇
  2008年   468篇
  2007年   391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夏季东海西部表层海水中的pCO2及海-气界面通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01年夏季长江口及东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pCO  相似文献   
52.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or the past 160 ka using the Uk37 paleothermometer from the core MD01-2392.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glacial times (MISs 6 and 2) and interglacial times (MISs 5.5 and 1) are 2.2~2.5 ℃. Younger Dryas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was documented in both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and SST records. After MIS 5.5, SSTs displayed a progressive cooling from 28.6 to 24.5 ℃, culminating at the LGM. During this gradual cooling period, warm events such as MISs 5.3, 5.1 and 3 were also clearly documented. By comparison of SST between the study core and Core 17954, a pattern of low or no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and high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s was exhibited.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uch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t the glacial than at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Spectral analysis gives two prominent cycles: 41 and 23 ka, with the former more pronounced, suggesting that SSTs in the southern SCS varied in concert with high-latitude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53.
夏、冬两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2001年7~8月 ,2002年1月两个航次的悬浮物浓度资料 ,并参考其它水文参数 ,简要分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 :无论夏季还是冬季 ,长江入海悬浮物总是向东南方输运 ;冬季由于再悬浮作用显著 ,悬浮物浓度明显高于夏季 ,且南北分布范围也明显增大 ,垂向分布均匀。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海流流速值和观测的悬浮物浓度值计算悬浮物的断面通量 ,并最终得计算区悬浮物夏、冬两季的沉积量 ,夏、冬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沉积量分别为0.79×108t,1.44×108t。  相似文献   
54.
南海南部约30 ka来沉积有机质的生物输入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位于南沙海区的1962柱状样中的有机质进行了热解色谱分析,估算了沉积有机质中水生生物输入和陆源生物输入的变化情况,得出了两种输入的高分辨率的堆积速率曲线,并依此探讨了有关的古海洋事件。发现Younger Dryas、Heinrich及Bond周期事件在本海区皆有表现,说明“西太平洋暖池”在末次冰期是不稳定的。  相似文献   
55.
弧后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探讨:以东亚陆缘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弧后盆地大地构造体制的讨论,作者认为基属活化作用的产物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分析,作者提出结论认为,由于东亚岛弧系岩石圈的均衡作用及海沟外侧冷却大洋岩石圈块体的下沉拖曳牵引等作用,使软流圈在岛弧系下方发生分异,这种分异作用带动东亚陆缘向东扩张,从而产生弧后的张开。  相似文献   
56.
运用电脉冲转基因仪对合浦珠母贝卵子进行电脉冲处理以优化电穿孔法转基因的电击参数。实验中调制百分比:100%;脉冲间隔:1.0s:电极距离:2mm;脉冲个数:5个,参数保持不变。用不同的电脉冲参数组合(脉冲电压100-400V、脉冲持续时间0.5~3.0ms、脉冲频率10~50kHz,共28个组合)对卵子电击,然后加入精子进行授精,统计各组受精率和孵化率,以受精率和孵化率达到50%以上为衡量指标。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卵子对低脉冲频率和高电压非常敏感,当频率低于20kHz或脉冲电压高于400V时对卵子损伤较大。脉冲持续时间对其影响不大,适应范围较宽。优化的转基因电击脉冲参教组合为:脉冲电压1.0kV/cm,脉冲持续时间20ms,脉冲频率50kHz,或者脉冲电压1.5kV/cm,脉冲持续时间1.5ms,脉冲频率50kHz。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建林边滩沉积物粒度分布、粒度参数及水体流变性质的分析,阐述了黄河三角洲上河道水流属于牵引流范畴,与低含沙水流无本质上的差别,并探讨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8.
东海北部黑潮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的重要影响,浮游动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1].  相似文献   
59.
李凡 《海洋科学集刊》1981,(18):133-148
近几十年来,许多沿海国家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岸带调查工作,并对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某些规律进行了深人研究。但是,对于有潮海滩不同地貌部位上的泥沙运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及不同地貌部位上,反映泥沙群体运动结果的堆积体运动规律等的现场调查,至今报道不多。实际上,有潮海滩并非单调一致,海滩不同地貌部位上的泥沙运动规律和地貌发育规律,都有极大的、甚至本质上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性,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海岸带泥沙运动和地貌演变的规律,是有所裨益的。 白沙口位于山东半岛南岸,五垒岛湾之西(见图1) ,湾口朝南,面对黄海。湾内堆积地貌发育。一条巨大的湾口沙咀,自常家庄南岬角向西延伸,逼近海阳所南部的角滩。沙咀的北面为泻湖,白沙滩河注入其中。所谓白沙口,实指泻湖的出口,也为一潮汐通道。由于陆源物质长期倾泻入海,出口处岸线呈扇形向海突出,形成白沙口潮汐三角洲。退潮后,三角洲上一片白沙,沙咀、沙洲等堆积地貌非常发育。它们在海浪、潮流,和河流径流等各种动力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活动性很强,其位置变化无常,给航运和水工建筑等带来许多困难。1971-197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山东省水文总站协作,在本区进行了系统调查,曾写了专门调查报告。本文试图根据其中的部分现场观测资料,对本区海岸带泥沙运动和地貌演变的一般特征、差异性,及其与动力因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0.
白沙口潮汐电站的淤沙问题在1972年就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省水文总站合作进行了研究,并于1974年提出了研究结果和淤沙防治措施的建议。但由于某些原因有关建议未能得以实施。近几年来淤沙又有发展,严重威胁着潮汐电站(图1)的寿命。1983年9月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与山东省科委决定对白沙口电站的淤沙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解决洄淤问题,不仅是白沙口潮汐电站的迫切任务,而且对开发我国潮汐资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此项研究的成果撰写,主要阐明电站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