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88篇
  免费   5902篇
  国内免费   8040篇
测绘学   2581篇
大气科学   5283篇
地球物理   6739篇
地质学   15970篇
海洋学   4172篇
天文学   1027篇
综合类   3148篇
自然地理   3610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501篇
  2022年   1352篇
  2021年   1647篇
  2020年   1415篇
  2019年   1539篇
  2018年   1701篇
  2017年   1517篇
  2016年   1753篇
  2015年   1561篇
  2014年   1787篇
  2013年   1955篇
  2012年   1899篇
  2011年   1958篇
  2010年   1896篇
  2009年   1881篇
  2008年   1724篇
  2007年   1609篇
  2006年   1415篇
  2005年   1383篇
  2004年   1025篇
  2003年   947篇
  2002年   876篇
  2001年   858篇
  2000年   894篇
  1999年   1086篇
  1998年   830篇
  1997年   901篇
  1996年   827篇
  1995年   689篇
  1994年   567篇
  1993年   514篇
  1992年   403篇
  1991年   285篇
  1990年   234篇
  1989年   177篇
  1988年   176篇
  1987年   130篇
  1986年   107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15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4篇
  1958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吐木休克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前身是晋宁期碰撞造山带)的次级单元巴楚断隆与北部坳陷的次级单元阿瓦提凹陷之间的分界。本文以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证明它是一条内部结构复杂且切穿地壳的深断裂。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恢复了断裂发育史,指出它经历过三期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新近纪。新近纪的冲断与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有相同的构造样式,可分为两幕:中新世的冲断受制于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向南扩展,更新世的冲断主要受制于西昆仑前陆冲断带的向北扩展。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东西走向段和北西走向段的构造特征尚有若干差异,前者在加里东期活动较强,反映了构造的继承性;北西走向段则是加里东期出现的新生构造,在海西期进一步发展,更新世时因被卷入西昆仑的前陆冲断作用,表现出强烈而复杂的变形。  相似文献   
102.
辽东湾凝析气田超压成因及侧向传递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辽东湾西部低凸起北端的JZ20-2超压凝析气田,离供烃中心较远,压力系数却达到1.56~1.7,这在我国东部裂谷盆地比较少见。经过综合分析,作者认为JZ20-2凝析气田异常高压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特殊地质背景紧密相关,辽中凹陷沙河街组三段超压凝析油气沿不整合面、砂体输导通道向辽东湾西部低凸起的运移、充注和能量的侧向传递是JZ20-2凝析气田异常高压形成的根本原因,而上覆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巨厚的强超压泥岩封盖和辽西3号边界断层侧向遮挡共同构成的优越封闭环境是超压保存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该气田超压特征及其远距离超压侧向传递的成因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辽东湾西部低凸起超压流体运移聚集的规律和成藏作用,而且可能提供了一个超压远距离侧向传递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03.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自北向南可分为基底冲断带、箱状背斜带、梳状背斜带和挠曲褶皱带,东西方向上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文分段叙述了各变形带的变形特征,指出东段箱状背斜带不发育,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带)东延未进入东段,因而总体看自西向东变形强度减弱,地形上趋于夷平。该冲断带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中新世和早(-中)更新世;相应地,该带可分为南、北两个"盆""山"亚系统,两者在地层记录、变形期次和变形机制上尚有若干差异。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除了受南天山的冲断和向南扩展引起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基底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化和膏盐层底辟的制约,前者以近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及其共轭发育的近北东向断层最为重要,后者既控制了秋里塔格山脉的形成(主要受垂直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也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东西方向的变形分段中起了重要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变形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和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4.
王猛  刘焰  何延波  魏东 《地质科学》2008,43(3):603-622
利用GTOPO30和SRTM3数字高程(DEM)数据,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造山带)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地质地貌的初步分析。从SRTM3数字高程数据提取出坡度数据,初步分析了喜马拉雅山脉坡度和高程的特征。数字高程和坡度图清楚地展现了喜马拉雅大型断裂带(构造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气象局下属的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4省区气象观测台站55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观测数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喜马拉雅DEM和裂变径迹数据,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至西,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地形起伏逐渐变小,而高程渐次升高,与此同时剥蚀速率降低;从北至南,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地形起伏增大,高程快速降低,而剥蚀速率则急剧升高。这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年平均降水量大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相对较强,年平均降水量小的地区,地表剥蚀作用则较弱,即:在喜马拉雅地区,长周期的地表剥蚀过程(可长达数个百万年时间尺度)和短周期(仅仅50年)的降水量观测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105.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模式初探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源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综合分析技术,按成藏“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对生、储、盖、圈(闭)静态要素及其内生、排、运、聚、散(失)动态过程的综合研究,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的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进行探讨,提出了以次级凹陷为中心、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带紧邻并围绕次级凹陷最低部位呈环带状分布的大型凹陷内成藏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永乐次级凹陷中心及其三级聚油环带及徐家围子次级凹陷以西为"网式"运聚特征;在凹陷级成藏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对大面积密井网开发区综合解剖,提出三级构造带中单个的局部构造圈闭(群)、单个的(局部构造——)岩性圈闭(群)控油和成藏规律,为认识本区基本控油单元、油水分布规律、油气勘探及扩大新探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祁连山近期七一冰川融水径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6年8月1日-9月30日的实测水文数据,对"七一"冰川融水径流产汇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出该冰川日消融特征.通过对冰川融水量的估算以及径流模数的计算,并与过去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近些年来"七一"冰川消融强度和消融量都在增大,而且2006年消融量为近几年观测的最大值.虽然不同年份消融量不一样,但"七一"冰川总的趋势是一直处于萎缩状态,随着全球变暖,"七一"冰川的萎缩可能将继续下去.通过对设立在沿冰川下游方向两个不同的水文断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七一"冰川融水径流在向下游运动过程中有部分水入渗为河谷潜流,观测期内两个相距不到2 km的水文断面间渗漏损耗占近1/3左右.  相似文献   
107.
地质历史中,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吴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是影响本区沉积相带展布的重要因素。早、中三叠世时,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南延伸到太和场以南,宝元以北一带。宝元、龙爪等构造处于泸州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而宝元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部,龙爪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中部。此古地貌格局,与区域海平面升降一起,控制了早三叠世沉积相带展布和地层厚度。在古地貌高的隆起区域,由于水体开阔、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沉积了有利于形成储集体的滩相沉积物(生屑滩、砂屑滩、鲕粒滩等)。从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古隆起的斜坡区,地层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物向粒度变细、颜色加深的特征相变。  相似文献   
108.
姜立峰  王宁  徐连宝 《探矿工程》2008,35(2):43-44,47
以天津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总装厂房基坑支护工程为例,介绍了SMW工法施工在天津软土地区的应用情况.实践证明,该工法具有支护变形小、止水效果好、工期短、工程造价低、节能环保、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天津软土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9.
寒区冻土水文模拟模型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70%以上的地区都存在着季节性冻土,它对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冻土的特殊性,目前并不能从本质上揭示冻土水文机理,冻土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是冻土水文模拟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冻土地区水文过程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国内外对冻土水文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冻土区水文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0.
到目前为止,由水利部水文局主持和编制的水文站网、水文仪器及设备、水文监测、水文情报与预报、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含标准物质)、水资源监测与评价、水文综合管理、水利通信、水利信息化等一系列技术及管理标准和规范共有300多项,这些水文标准和规范是整个水利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基本形成一套能够满足我国水利事业协调发展和安全需要的水文标准化体系,支撑并规范了水文、水利信息化、水利通信等相关工程的有序、科学和健康发展.同时要努力克服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不足,加大经费投入,培养一批标准化工作精英,为我国的水文标准化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