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0篇
  免费   498篇
  国内免费   676篇
测绘学   304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440篇
地质学   1316篇
海洋学   30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23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及相控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钻井岩心、薄片、物性等数据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相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可分为交代白云岩及缝洞充填型白云岩两大类型,交代白云岩又可分为泥粉晶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粗晶白云岩以及角砾状白云岩等次级类型。白云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以晶间孔隙、溶蚀孔隙、缝合线孔隙和裂缝为主,裂缝起到了连通孔隙的作用,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研究表明:交代白云岩具有明显的相控特点,东侧的英东—罗西一带的交代白云岩主要发育在内缓坡背景的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及潮坪相带,而在西侧的古城4井一带的交代白云岩以角砾状白云岩为主,发育于环边陆棚的礁前斜坡带。白云岩储层发育除受后期成岩作用(白云化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断裂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受早期沉积相带的控制,内缓坡是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72.
黑龙江省中西部地球排气与地震活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邵济安  赵谊  张福松  陆永发 《岩石学报》2010,26(12):3651-3656
本文根据近两年来在黑龙江省中西部沿断裂带逸出的H2、CO、H2S等还原性气体组合,结合C、H、S、He、Ar同位素研究,讨论了还原性气体组合的深源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安达地震为例,作者阐明了以氢气为首的还原性气体逸出与深部构造背景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深源还原性气体的逸出孕育着地壳不稳定的因素,有诱发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可能。地球排气作用与地震作用关系的研究在类似黑龙江省中西部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的地区是地震预报较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3.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蹬槽剖面的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8个三级层序界面,把本研究区域晚古生代地层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S1大致相当于本溪组;S2大致相当于太原组;S3大致相当于山西组;S4和S5分别对应下石盒子组的上下部分;S6对应上石盒子组;S7对应石千峰组。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或残积相风化壳、或滨湖相中细砂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障壁岛-潟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三角洲前缘相砂泥层以及浅湖相细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前三角洲相泥岩及富泥质的浅湖相沉积序列。层序S1~层序S2物源不丰富,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海侵初期或海退时期;层序S3~层序S6物源相对丰富,聚煤作用主要出现在最大海泛附近。  相似文献   
174.
通过对长螺旋钻进过程中阻力矩的计算,得出了不同直径和孔深情况下的阻力矩值,依此对长螺旋钻具的强度进行比对,给出了不同口径的长螺旋钻具参数。还介绍了长螺旋钻头的不同结构形式及配套器具,简述了多功能钻机长螺旋钻进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75.
邹平地区是山东省内最主要的铜矿产地和成矿远景区,先后发现了王家庄铜矿和碑楼铜矿,构成了区内典型的次火山岩型矿床系列。该文通过搜集和研究邹平火山岩区以往多年的信息资料,并结合近几年的地质物化探工作及其找矿成果,初步建立了邹平火山岩盆地铜矿的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就下一步该区找矿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6.
英台断陷深层的气源条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评价和认识天然气勘探已获重大突破的松辽盆地深层中部断陷带之外断陷的勘探潜力,利用龙深1井风险探井的分析资料,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的结合上,对英台断陷的气源条件和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英台断陷深层营城组、沙河子组不仅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残余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普遍处于有利于大量成气的高-过成熟阶段,而且有机质类型并不像前人认为的那样以III型有机质为主,而是以绝对成气潜力更高的Ⅱ1、Ⅱ2型为主,这进一步提高了深层断陷的成气潜力;恢复之后的有机质原始丰度和原始生烃潜力更高,体现了恢复对客观评价高-过成熟源岩的重要意义;初步的定量评价表明,英台断陷的天然气资源量为(938~3 758)×108 m3,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群)的气源条件.这也可能意味着松辽盆地除了中部的徐家围子和长岭断陷之外,其它断陷也具备值得重视、探索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7.
本研究以分离自西北印度洋深海热液硫化物的铁还原栖热腔菌(Thermosipho ferrireducens) JL129W03T为研究对象,在以四方纤铁矿(β FeOOH)为电子受体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生长量和主要的代谢产物,并结合其基因组信息预测了主要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厌氧糖酵解是该菌的主要代谢途径,发酵代谢产物包括乙醇、乙酸、乳酸、丁酸和CO2。同时,该菌含有\[Fe Fe\]型氢酶,可以利用厌氧发酵过程产生的还原态铁氧还蛋白获得电子产生H2。在培养基中添加四方纤铁矿后,促进了菌株的最大细胞生长量(3.17×107 cells/mL至2.19×108 cells/mL),也促进了菌株对淀粉和纤维素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00%和34%)。同时,培养基中添加四方纤铁矿后,菌株JL129W03的乙醇产量增加了76%,而丁酸的产量却降低了73%,对H2、乙酸、乳酸的产生影响较小。本研究对了解Thermosipho ferrireducens JL129W03T的生理代谢特点和进一步应用开发清洁能源(H2、乙醇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8.
海洋来源的菌株在高盐污水类修复处理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而烃类物质是污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多个苯环的芳香烃族化合物,对人类和环境具有较大的毒性,而目前关于多环芳烃(PAHs)厌氧代谢的相关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以PAHs(萘、菲和芘等)为唯一碳源和能源,通过厌氧富集对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的PAHs降解菌展开研究。富集物细菌菌群分析结果表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海旋菌属(Thalassospira)、海杆菌属(Marinobacter)、海洋杆菌属(Oceanobacter)和食烷菌属(Alcanivorax)等是主要的功能类群;其中盐单胞菌属是最主要的功能类群。通过筛选分离获得一高效烃降解盐单胞菌株,鉴定并命名为泰坦尼克盐单胞菌(Halomonas titanicae) PA16-9,该菌与模式菌株Halomonas titanicae BH1T的16S rRNA相似性为99.52%。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搜寻NCBI数据库,发现Halomonas titanicae广泛存在于废水、活性污泥、油田、湿地等有机质复杂区域,生态位分布极广,可利用丰富多样的底物。通过生长实验表明,菌株PA16-9能在厌氧条件下以硝酸盐为主要电子受体,利用芘、苯并芘和十六烷等烃类物质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在培养45 d后芘的降解率达到61.9%,期间亚硝酸盐逐渐积累,浓度达到约0.24 mmol/L。盐单胞菌广泛存在于厌氧烃降解富集菌群中,暗示了盐单胞菌属在厌氧烃代谢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上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9.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水面无人艇可代替人工进行危险任务作业,目标检测是其完成自主探测的核心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克服了人工特征提取精度低、通用性差等局限性,已成为图像处理的主流方法。 首先,对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对算法分类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并指出了不同类型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然后,分析了无人艇水面目标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各类深度学习工作的贡献、优势和局限性;最后,总结了面向水面无人艇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可行的方案以及该应用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0.
在实际的工程运用中,领航者–跟随者算法无法解决无人艇在编队形成过程中的相互碰撞问题, 往往需要提前确定编队初始状态,避免编队无人艇之间的相互碰撞。针对该缺陷,将速度障碍法引入领航者– 跟随者算法,并将威胁评价引入速度障碍法中,以解决无人艇在编队过程中的相互碰撞问题。建立了无人艇的运动仿真平台,并对提出的无人艇编队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试验。试验表明:该算法提高了编队控制的稳定性,降低了编队形成过程中的碰撞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