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4篇
  免费   1121篇
  国内免费   1509篇
测绘学   618篇
大气科学   588篇
地球物理   1078篇
地质学   2988篇
海洋学   882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443篇
自然地理   65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332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311篇
  2018年   292篇
  2017年   280篇
  2016年   271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55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余星  许绪成  韩喜球  丁巍伟  胡航  何虎  余娅娜 《地质学报》2022,96(12):4131-4139
特提斯最初是指欧亚大陆南缘的古海洋,后逐渐引申出从元古宙、古生代到中生代的一系列位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如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不同大洋在时间上前后交叠。如今横亘在冈瓦纳大陆(南极洲)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是印度洋,是新特提斯洋的继承者,可以另称为“全新特提斯洋”。这一概念的引申直接体现了印度洋与特提斯构造域一脉相承的关系,有助于将今论古、由此及彼,更直观地了解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本文按时间序列梳理了印度洋的大地构造演化和岩浆作用过程,识别了印度洋在155 Ma、120 Ma、90~84 Ma、76 Ma、65 Ma、52 Ma、45 Ma、38 Ma等关键时期的异常海底扩张记录,这些扩张事件将为标定新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提供参照。其中155 Ma可能指示了新特提斯洋的鼎盛期,90 Ma指示了新特提斯洋的洋中脊俯冲,76~52 Ma是非洲- 阿拉伯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 主碰撞(即新特提斯洋西部关闭)的时期,65~45 Ma是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 主碰撞(即新特提斯洋中部关闭)的时期,38 Ma是澳大利亚北部大洋开始净俯冲(即新提斯洋东部开始消减)的时间。印度洋扩张历史的研究为理解新特提斯洋消亡提供参考标尺。站在“后方”印度洋的角度,可以更清晰地透视“前线”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为理解板块构造活动规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2.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构造、地貌演化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前人研究主要揭示了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事件,缺乏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次林错花岗岩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覆盖了整个新生代时期,为探索该区域新生代早期的剥露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该岩体新生代早期冷却事件是岩浆冷却单一作用的结果,还是受快速剥蚀作用的影响,目前仍然存疑,需要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已有的岩石地化和年代学数据,对次林错花岗岩开展了锆石饱和温度和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研究。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结果表明次林错花岗岩的岩浆结晶温度介于647~705℃之间,属低温花岗岩。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结果显示岩体侵位时的最小围岩温度为160~120℃,对应深度约为3. 7~5. 0 km。结合锆石和磷灰石(U- Th)/He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该岩体在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67~40 Ma)经历了一期剥蚀量至少为2 km的快速剥蚀事件。已发表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快速剥露事件可能是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存在的构造剥蚀事件,新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与印亚板块的初始碰撞可能是触发此次大规模区域剥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
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在寻找滑坡体边界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方法是一种累积型测氡方法。由于累积测氡时间长,其灵敏度和异常的重现性远比一般累积测氡及其子体方法好,因此,在地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寻找滑坡体边界的应用中,取得的测量效果明显,表明该方法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94.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95.
矢量数字地图数据质量的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陈星 《测绘学院学报》2005,22(4):278-280
研究和确定了矢量数字地图数据的质量评估因子和评估标准,介绍了利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进行质量评估的过程和做法,并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96.
库鲁克塔格地区二叠纪脉岩群非常发育,主要岩石类型是辉绿岩,并有少量的斜闪煌斑岩、斜长玢岩和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A型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斜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花岗斑岩相似,二者都亏损U、Nb、Ta。斜闪煌斑岩的岩石化学组成属过碱性系列,显著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辉绿岩的岩石化学组成以钙碱性系列为主,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Cs、Rb、Ba、Th元素丰度变化大,普遍亏损U、Nb、Ta。研究证明,辉绿岩脉的这些地球化学特征都与同化混染作用有关,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的变化还与热液蚀变有关。辉绿岩具有富集型Nd、Sr同位素组成,且变化范围大,是岩浆源区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铅同位素组成属低U(Th)/Pb值的正常铅,主要受混染物控制,并不代表源区特征。库鲁克塔格地区岩石圈地幔Nd、Sr、Pb同位素比塔里木板块西缘岩石圈地幔的富集程度更高,且变化范围大,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岩石圈地幔的演化历史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7.
云南中甸五村-移山晚三叠世沉积及盆地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村-移山地区晚三叠世地层发育齐全,并在中咱地块边缘至甘孜-理塘结合带之间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沉积盆地。中甸、格咱和弥里淌三条平行控制性断裂将盆地由西向东依次横向分割成中咱微大陆五村台地边缘三角洲、哈工弧后断陷盆地、属都火山复理石盆地和尼汝弧前斜坡(盆地)。在上述4种构造-相区中沉积了各具特色的沉积物,具有不同基本层序结构、不同生物组合及沉积相特征。显示盆地经历下降-抬升-下降-抬升两个周期性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8.
刘发刚  刘星  彭程  曾庆荣 《云南地质》2005,24(4):414-420
将金平县龙脖河口一带原划二叠纪的玄武岩组,三叠纪的个旧组、火把冲组,更正为元古代,并命名为龙脖河岩群。为研究该区的地层展布、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构造活动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9.
镉的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镉是重金属有毒元素,其环境污染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研究发现,镉等分散元素并不“分散”,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富集,甚至形成独立矿床或矿体,因此有必要对镉等分散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和再研究。本文介绍了有关镉的分布和赋存状态的一些研究进展,总结了我国镉矿资源的分布及特点和地球化学研究现状,提出应加强镉的超常富集机制、铅锌矿床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镉的释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
GIS叠置图层方差分量的极大似然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GIS叠置中的同名点,以维希特分布密度为似然函数,提出了各图层方差分量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该方法不依赖残差,不需要迭代就能估计未知参数和方差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