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395篇
测绘学   200篇
大气科学   191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572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GNSS精密单点定位中的实时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套适用于GNSS精密单点定位(PPP)的实时质量控制方法,重点研究了钟跳探测与修复、周跳探测与标记、抗差估计方法,并在现有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对比分析了不同质量控制方案对PPP的影响,结果表明,钟跳不利于周跳探测,严重影响非差PPP的精度和效率,必须对其进行探测与修复;联合MW、GF组合可以探测出绝大多数周跳,且较使用单一方法更为准确、可靠;采用改进的抗差估计有效抑制了残余粗差对精密定位的影响,显著提高了PPP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2.
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利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水资源以及水环境健康的恶化,河湖水系连通性作为河流健康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中被着重提出。目前,中国对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对河流健康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主要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定义、分类、评判指标、影响因素及其对水环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一阐述。分析表明:维持水系连通可以明显地改善...  相似文献   
123.
为解决人为活动对城市湿地公园内鸟类的影响,对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湖心岛建设进行调查分析,湖心岛建设在保护湿地鸟类资源及丰富湿地景观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理念,提出了湿地公园中湖心岛建设的原则,初步探讨了湿地湖心岛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填筑、岛上生物栖息地建设及岸边护坡等关键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4.
WRF模式模拟的地表短波辐射与实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欢  赖安伟  陈正洪  白永清  成驰  李芬 《气象》2012,38(5):585-592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对2009年1、4、8和10月进行了约4个月的逐日(0~36小时)到达地表短波辐射模拟,将输出结果转换成逐小时太阳总辐射,并以武汉站为例,与地表实测逐小时总辐射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个月的日间模拟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均通过了置信度0.01的显著性检验。(2)日间各时刻模拟值与实况相比,平均预报误差早晚小,中午大;平均绝对误差变化趋势与平均预报误差相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则一般早晚大,09—15时较小且变化幅度小,可信度高于其他时刻。(3)WRFV3模式对太阳总辐射,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均有一定预报能力,尤其以晴天表现最佳。距直接使用模式输出的地表短波辐射结果作为光伏发电系统初值用于发电量预报还有一些误差,可以尝试采用误差订正等方法修订,提高数值预报结果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25.
利用荆州6个国家气象站1989—2018年的夏季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采用与经典人体舒适度模式计算及评判结果对比分析的方法,建立荆州夏季人体舒适度模型,确定人体舒适度评判标准,并用湖北近30 a气象资料对各区域人体舒适度进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荆州6市(县)一年中各有3个月的舒适期,松滋还有2个月的...  相似文献   
126.
本文设计一种基于多分辨率拓扑网络的拓扑启发式影像分割算法,并对其涉及关键性技术进行探讨。通过细致分割实验,验证了采用该分割算法生成高质量图斑对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7.
姚望玲  陈正洪  向玉春 《气象》2010,36(11):88-94
根据武汉市1951—2007年间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与8类年极端天气日数的序列,计算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年平均气温与极端天气日数的相关性,引入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法,探讨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1)近57年来武汉市年平均最低气温增幅为0.45℃/10a,明显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0.19℃/10a的增幅,可见气候变暖主要是由夜间气温升高所致;(2)高温和闷热天气事件为增多趋势,其中闷热天气事件最明显,达到2.8 d/10a,而年雷暴、降雪、低温、大风、雾日则均为下降趋势,雷暴、雾和低温事件降幅明显,每10年减少3.0 d、4.0 d和2.1 d。大风和降雪事件,每10年减少1.8 d和1.5 d。暴雨事件波动幅度较小。(3)年平均气温与当年及超前、滞后1~2年的极端天气事件具有高相关性;(4)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结果发现,气候变暖是闷热天气增多和降雪事件减少的原因,同时亦是大风和低温减少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对极端天气事件预测和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8.
利用2008年7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SACOL)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地表土壤热通量的三种计算方法,即谐波法、温度预报校正法(TDEC法)以及结合自校正热通量板(HFP01SC)测量的温度积分法(ITHP法);进而分析了三种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比较5cm深度处谐波法和TDEC法的计算结果与HFP01SC的实测结果,三者的相位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谐波法与TDEC法的计算值较为接近,但分别比HFP01SC的实测值偏大了2%和6%(主要发生在夜间)。对于地表的土壤热通量(G0),谐波法与TDEC法两者的计算结果仅偏差约1%;TDEC法与ITHP法的计算结果之间也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但偏差达到9%左右。相对于HFP01SC的实测结果,由谐波法和TDEC法计算的G0可将SACOL站的地表能量闭合率分别提高6%和7%左右;利用温度积分法将HFP01SC的实测结果校正到地表后,地表能量闭合率也提高了约6%。因此,在对涡动相关通量做了常规订正的情况下,当充分考虑了土壤热存储后,SACOL站的地表能量闭合率可提高6%~7%,达到82%~83%左右。  相似文献   
129.
近45年华中地区不同级别强降水事件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华中五省84个测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分位值法、趋势系数法、蒙特卡洛统计检验法、曼-肯德尔法、小波分析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中地区不同级别强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突变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分位值减小,降水量、日数的平均值和均方差逐渐减小,变差系数逐渐增大;而强度的3项指标均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降水量自河南向湖南和江西逐渐增大;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强度以湖北东部至江西北部的长江中下游一线以及湖南西北部局部地区为高值区;区域平均的降水量、日数和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但不同测站表现不同;降水量一致在1993年发生突变,呈增多趋势;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突变;强度自1994年开始增强,21世纪后加强、减弱现象交替出现;降水量、日数和强度有12~14年的年代际变化和6~9年的短期变化。  相似文献   
130.
武汉市10个主要极端天气气候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武汉市1951—2007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计算分析了10个极端天气气候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个气温指数中,年及四季高、低温阈值均为上升趋势,并造成最长热浪天数的延长和霜冻日数的减少;低温阈值升速明显快于高温阈值,高温阈值仅在春季变化显著,最长热浪天数仅在冬季变化显著;低温阈值则为极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年和冬季,造成"热春"、"暖冬"频繁;暖夜、闷热、傍晚至夜间的强对流等显著增多,暖日、高温热浪增加,霜冻日大幅减少。2)6个极端降水指数以增趋势为主,其中强降水阈值、比例、日数以及最大5日降水量在冬季增趋势最明显,仅夏季强降水阈值、比例略有减小,冬季日降水强度的增大趋势、夏季持续干期的缩短趋势显著性水平分别可达0.1、0.01。3)一些气温指数在1980—1990年代发生突变,而降水指数未现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