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8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429篇
测绘学   116篇
大气科学   324篇
地球物理   360篇
地质学   817篇
海洋学   287篇
天文学   86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1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The D″ layer, which is located atop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has long been an area of focus for global seismology studies. A widely used approach to study the discontinuities in the D″ layer involves the use of the SdS phases between the S and ScS phases, which requires that certain stringent conditions be satisfied with respect to an epicentral distance and earthquake depth. Therefore, this approach is only practical for 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and topography of velocity interfaces in certain local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The Russia–Kazakhstan border region has been a “blind spot” with respect to this detection method. The seismic network deployed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recorded relatively clear SdS phases for the M S 6.3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Spain on April 11, 2010, allowing this blind spot to be studied.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observed waveforms and synthetics and uses the travel times of the relevant phases to obtain a D″ discontinuity depth between 2,610 and 2,740 km in the examined area.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results regarding the depth of the D″ layer discontinuity for this region and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addition to the global studies of the D″ layer.  相似文献   
852.
为分析理解副高活动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引入计量经济学非平稳性检验的思想和方法,对副高脊线、江淮梅雨活动、青藏高压活动及印度季风活动等特征指数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副高脊线指数及其3个影响因子均无单位根,具有非平稳性,且都为一阶单整;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脊线指数与该三个影响因子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分析结果有助于深化对气象要素时间序列非平稳性的认识,进而为构建副高特征指数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内在关联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3.
江苏省汛期强降水过程的延伸期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薇  孙国武  陈伯民  项瑛  陶玫 《气象科学》2012,32(S1):24-30
针对汛期延伸期降水预报问题,根据大气低频振荡特性,运用低频天气图预报方法,通过分析关键区低频天气系统(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的活动特征,建立低频系统与强降水过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低频系统的活动特征来预报降水过程。在2011年7—9月江苏省延伸期强降水过程预报试验中,低频天气图预报方法的预报效果较好,且预报时效为10~30 d,可以在延伸期业务预报中加以应用。此外,还运用模式统计降尺度方法预报降水落区,为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提供背景依据和参考信息,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54.
南京梅雨特征量统计分析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叶香  刘梅  姜爱军  张蓬勃  金琼 《气象科学》2012,32(4):451-458
根据南京整编的1961—2010年梅雨资料,运用Pearson相关法、M-K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京入梅日、出梅日、梅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5个梅雨特征量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其相互关系,以及梅雨特征量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结果发现:(1)近50 a南京梅雨各特征量年际差异明显,其中仅梅雨量存在显著增加趋势,其余特征量存在年代际差异。(2)近50 a南京梅雨各特征量均没有出现显著突变现象,变化都比较连续。(3)近50 a南京地区梅雨各特征量存在多尺度和局地性特征,并且各特征量的显著周期均包含在2~5 a和6~8 a的短周期内。(4)梅雨各特征量中,梅长与出梅日的关系比其与入梅日的关系更密切,梅雨量与梅长的相关程度大于其与入、出梅的相关程度,而梅雨强度和梅雨量变化接近一致。(5)在南京地区显著增暖的背景下,南京地区入梅日为正响应(正相关),而出梅日、梅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是负响应(负相关);梅雨各特征量对春季平均气温增暖的响应比其对年平均气温增暖的响应明显。  相似文献   
855.
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廉丽姝  李志富  李梅  李庆  李长军 《气象科技》2012,40(6):1030-1038
根据山东省196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利用逐级订正法计算了山东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进一步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探讨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冬小麦及夏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存在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空间差异,其中冬小麦优、劣年景气候生产潜力相差3~9倍,夏玉米相对较小,为2~3倍;全省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位于水热条件匹配较好的鲁南地区,低值区在半岛东部沿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与实际单产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山东省粮食产量,特别是夏玉米产量的年际波动受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全省冬小麦、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区域互补性较差.  相似文献   
856.
本文依据我国现行发布的公开电子地图数据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要求,详细介绍了在ArcGIS平台下,采用数学变换干扰的方法对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空间数据进行脱密处理的技术过程,及对脱密后的数据进行了精度评定.  相似文献   
857.
基于VR技术的多尺度地质数据3D沉浸式可视化与交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质大数据正在呈爆炸式增长,地质大数据可视化与交互方法成为研究的新方向。如何通过可视化方法将巨大的、复杂的、潜逻辑的地质数据展现与交互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本文提出基于VR技术的多尺度地质数据3D沉浸式可视化与交互方法,该方法既符合计算思维又符合地质专业理论。首先,从理论上提出多尺度地质数据可视化理论模型;其次,基于VR技术实现多尺度、多分辨率地质数据的可视化;最后,构建了3D沉浸式虚拟现实平台,采用实际数据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适用于地质数据的可视化与交互,为科学的定量评价、分析和教学提供新思路,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58.
本文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瓜尔胶(Guar gum)对硫化亚铁(FeS)进行了改性,以增强FeS的稳定性和迁移性。通过实验考察了3种FeS(CMC-FeS、GG-FeS、Nano-FeS)的沉降性能及其在粗、中、细砂3种介质中的迁移性能,并根据胶体过滤理论计算了3种FeS在中砂中的沉积速率及在不同介质中的最大迁移距离。结果表明:改性后FeS的稳定性较高,抗沉降性能CMC-FeS > GG-FeS >> Nano-FeS;由穿透曲线看出,3种FeS在粗、中、细砂中的穿透能力(即出流质量浓度ρi与注入质量浓度ρ0的比值)均为CMC-FeS > GG-FeS > Nano-FeS。粗砂和中砂中CMC-FeS的穿透能力明显高于GG-FeS,但细砂中二者的穿透能力相近,说明瓜尔胶的剪切稀化特性更利于GG-FeS在细颗粒介质中的迁移;FeS注入质量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更多的FeS沉积到介质中,但聚合物改性可以显著降低沉积速率,沉积速率CMC-FeS < GG-FeS < Nano-FeS;改性后CMC-FeS和GG-FeS在中砂的最大迁移距离分别是Nano-FeS的6.4倍和2.6倍,增加GG-FeS注入质量浓度对其最大迁移距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59.
首先,对比分析了ECMWF再分析资料(简称ERA)和NCEP/NCAR第2版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2)计算的大气热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大气热源性质(符号)变化的规律.分析两套资料计算的大气热源差别较大的某些地区,发现ERA资料在这些地区估算的大气热源要优于NCEP2,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ERA资料.对全球大气热源性质(符号)变化规律的研究主要揭示了全球永久大气热源和永久大气热汇的地理分布特征.永久大气热源中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在赤道非洲的西部、苏门答腊岛西边的海域和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各有一个较强的永久热源中心,另外,在日本南部及其东边的太平洋上也有一永久热源中心.永久热汇地区的分布比较有规律,除了南北半球60度到两极之间为永久热汇地区外,南半球5°S~40°S各大陆西边的大洋上都有一个永久热汇中心,另外,在阿拉伯海的北端,北半球15°N~40°N之间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东部也分别有一热汇中心.  相似文献   
860.
采用纯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大陆岩石圈在拉张和底部隆起作用下的张裂现象,编制了三维粘弹性有限元程序,结果表明:(1)单纯拉张或底部隆起时不会造成岩石圈块体层间的相互滑动,不会产生不对称共轭扩张边缘,块体的中间部分总是首先被拉薄而分离,应力应变转移集中到两侧,张裂的不对称性取决于周边的约束或加载条件,张裂共轭边缘的不对称性与周边块体的作用及其它地质改造作用密切相关。(2)拉张与底部隆起同时作用时,将会造成层间的相互滑动,且应力较大。(3)介质的塑性或流变性对张裂及应力有很大的影响,如对位移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应力值降低,使层间产生相对运动,张裂以一种渐变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