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122.
流动观测台网与固定观测台网的结合是当前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针对流动观测时地震计与地震数据采集器互相独立、携带不方便、功耗高的问题,自主研发了一款适合流动观测的集地震信号提取、数据采集、记录和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地震仪.该仪器具有频带宽(60s—80Hz)、动态范围高(140dB)、功耗低(0.6W)、携带方便(整机重量在15kg左右,包括供电系统、GPS天线和包装箱)等特点.详细介绍了该地震仪的外观结构、整体硬件结构、低功耗处理技术和所采用的灵敏度校正、标准方位和正交校正技术.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并给出了具体的测试结果.该仪器研制完成后,投入到了青海玉树MS7.1地震震后流动观测中.从半年的实际使用结果来看,该仪器能够满足流动观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3.
Two kinds of determining methods for scenario earthquak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namely th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and maximum probability method.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wo methods, then taking a high-rise building in the Yantai area as a case study, we use th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and maximum probability method to realize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determine earthquake magnitude, the epicenter and specific space position, and then give two response spectrums of the two method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response spectrum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we find that th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is more suitable for long period structures, while considering long period safety. The maximum probability method is more suitable for short period structures. It is reasonable to choose a corresponding different method when the structures have different natural vibration periods.  相似文献   
124.
针对目前单台地震波形监视记录软件地震检测报警准确率不高的原因来改进地震检测算法。以个旧地震台CTS-1E型甚宽频带数字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形为例,先将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波形无延时的实时仿真成短周期地震波形以滤除大周期的背景干扰,进而得到纵波记录特征突出的地震波形;然后运用改进后的STA/LTA算法来检测地震,从而可以显著提高单台地震实时报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5.
新丰江及龙滩水库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翰林  陈阳 《华南地震》2012,(Z1):96-102
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活动特征与地震定位研究是开展水库地震研究及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基础。结合新丰江及龙滩水库的蓄水过程研究讨论了新丰江及龙滩水库的地震活动性,利用2009~2010年在新丰江及龙滩库区架设的加密台站以及两水库原有的观测台站组成的观测台阵记录到的连续观测地震波形,通过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做了地震精定位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互相关数据改良了地震定位结果,精定位后震中分布更为集中,与库水分布及周围断裂的分布一致,震源深度也有所收敛,希望该方法推广到今后的水库地震研究中去。  相似文献   
126.
赵晓东  陈阳  蒋建 《岩土力学》2016,37(12):3387-3392
概率积分法是煤矿开采沉陷预测的重要方法,可适用于缓倾斜、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分布曲线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针对原方法对任意形状工作面存在的不足,在原有走向和倾向概率积分函数的基础上,以走向和倾向为基准划分积分函数区域,在该区域内剖分非结构化的三角形单元作为二重积分的基本单位;通过坐标旋转变换的二重积分换元法,转化为以直线为上、下限的二重积分,计算旋转后的影响半径,对新的二重积分采用复合辛普森数值积分公式,积分得出地表任意点在基本三角形开采单元下的积分下沉值;最后,通过叠加计算完成任意点、任意形状工作面概率积分法的沉陷预测计算。算法在GIS系统下实现,实例应用效果良好,可为“三下”采煤提供地表移动预测计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7.
基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困境与本质解读,集成模糊综合评价、网络层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依据土地发展潜力评价内容辨析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要素逻辑,诠释了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空间管控策略之关联,提出了杭州湾南岸经济—生态协同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发现:① 科学地测度经济发达区的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是评估海岸带土地效益的关键,采用反比例关系衡量土地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构建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经济与生态的区域矛盾问题,为解决海岸带土地开发向生态敏感区拓展问题提供方法支持。② 杭州湾南岸极高潜力区和高潜力区占57.07%,中、低潜力区占42.93%,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呈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随着人工化地类面积逐渐趋少,自然化地类渐增,土地发展潜力分区呈现等级递减的规律。③ 凝练出经济—生态协同型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是杭州湾南岸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实践趋势与基本模式,构建该模式须遵循“稳定经济开发、严控生态保育、调控双向功能”为主线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陆海系统并行,多功能组团”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方向、“生活—生产—生态”分段式协同管控的空间治理三重系统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28.
《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以内,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随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邀请IPCC筹备关于1.5℃增暖影响及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的特别报告,为UNFCCC谈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回顾近期发表的一些成果发现,在1.5℃到2℃的不同升温条件下,很多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增加。2℃条件下一些易受威胁的系统,如生态系统和农业系统,将承受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海平面明显上升,珊瑚礁锐减,季风降水减弱等影响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不同地区对全球不同程度增暖的响应也存在很大差异。总的说来,相较于2℃增暖而言,将增暖控制在1.5℃以内能进一步减小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然而,要把全球增暖控制在1.5℃内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并且目前对1.5℃增暖的影响认识仍然十分不足。定量分析2℃和1.5℃增暖对不同区域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的影响差异,需要更高分辨率的模式以及更多针对2℃和1.5℃增暖影响而设计的专门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129.
调研了近几年光纤传感器在海洋探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测量海水温度、压力、盐度、叶绿素、pH值和溶解氧的相关光纤传感器以及光纤水听器。简要介绍了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及性能,同时跟踪了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与传统的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光纤传感器是对现有传统海洋探测器的重要补充,并在一些探测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最后,探讨了光纤传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在海洋温度、压力、叶绿素、水听器等领域可能会率先突破技术瓶颈并实现商用,同时提出了未来海洋光纤探测技术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0.
地震台站的数据共享和安全访问是基于IPv4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由于IPv4的地址局限,缺乏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措施,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建立在私有IP地址的行业局域网,只能实现基于台网级的数据共享访问。下一代互联网IPv6协议取代IPv4是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实现台站级数据访问为目标,构建在IPv6网络环境下地震观测网络系统的安全组网模型,同时针对现有观测系统的特点,探讨IPv4地震观测系统过渡到IPv6的系统模型,为下一步IPv6技术在地震行业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