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306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262篇
地质学   725篇
海洋学   164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上扬子区震旦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扬子区的震旦系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前者包含较多的黑色页岩,而后者则以发育大套白云岩为特征。从岩相序列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序列到三级层序,可将浅水台地背景的震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以各个主要剖面的层序划分为基础,依据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可以建立研究区震旦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其中包含较多的深水黑色页岩系的陡山沱组,反映了大冰期之后的海侵作用的特点;与寒武系的变化特征不同,自北西而南东沉积环境由浅变深,该沉积背景中沉积了原生沉积组构保存较为完好的灯影组白云岩,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前寒武纪末期特殊的白云石化作用特征,同时也代表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沉积学问题。从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系到灯影组白云岩,不但构成了一个更大级别的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还反映了一个与三级和二级海平面变化过程相响应的缓坡型碳酸盐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该过程较为清楚地显示在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和岩相古地理图之中。  相似文献   
902.
国家基础多源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数字正射影像直观而详细地记录了地表的自然现象,具有良好的可判读性和可测量性,从而成为现代GIS应用越来越重要的数据源。本文针对国家基础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安全存储、集成管理、分发服务和提供应用的技术要求,通过对海量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建库的数据源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适合多源数字正射影像建库的数据组织方式和数据存储模式,最后设计建立了国家基础多源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国家级海量多源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903.
A teleseismic profile consisting of 26 stations was deployed along 30°N latitude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By use of the inversion of P-wave receiver function, 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at depth from surface to 80 km beneath the profile have been determined. The invers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lateral variation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tectonic blocks on the profile. From Linzhi north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the crust is gradually thickened in NE direction; the crustal thickness reaches to the maximum value (∼72 km) at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and then decreased to 65 km in the Qiangtang block, to 57–64 km in the Bayan Har block, and to 40–45 km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teleseismic profile (to the east of Batang) coincides geographically with the Zhubalong-Zizhong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carried out in 2000, and 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determined from receiver function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btained by deep seismic sounding in respect of the depths of Moho and major crustal interfaces. In the Qiangtang and the Bayan Har blocks, the lower velocity layer is widespread in the lower crust (at depth of 30–60 km) along the profile, while there is a norm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lower crust in the Sichuan Basin. On an average, the crustal velocity ratio (Poisson ratio) in tectonic blocks on the profile is 1.73 (σ = 0.247) in the Lhasa block, 1.78 (σ = 0.269) in the Banggong-Nujiang suture, 1.80 (σ = 0.275) in the Qiangtang block, 1.86 (σ = 0.294) in the Bayan Har blocks, and 1.77 (σ = 0.265) in the Yangtze block, respectively. The Qiangtang and the Bayan Har bl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er S-wave velocity anomaly in lower crust, complicated Moho transition, and higher crustal Poisson ratio,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hot and weak medium in lower crust. These are considered as the deep environment of lower crustal flow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lowage of the ductile material in lower crust may be attributabl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energy in upper crust from higher on the plateau to lower off plateau.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s No. 40334041 and 40774037)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Grant No. 2003DF000011)  相似文献   
904.
公元8世纪以来贵州荔波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记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中国贵州荔波龙泉洞L1及L2两根石笋19件ICPMS230 Th测年和459件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L1时限范围为918-1910aA. D. , L2为724-1888aA. D. ;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平均分辨率分别为6. 6a和3. 6a。两根石笋δ18O记录取得了平行一致的结果,石笋记录可分为3个气候期,即: 中世纪冷期(公元8世纪- 995aA.D. ) ,石笋δ18O总的偏重,变化幅度较小,最轻为- 8. 84‰ ,最重为- 6. 72‰ ,平均值为- 7. 76‰ ;中世纪暖期( 995- 1340a A. D. ) ,石笋记录为两峰夹一谷, 200年级的一个半旋回,δ18O最轻为- 9. 47‰ ,最重为- 6. 58‰ ,平均值为- 7. 94‰ ;小冰期( 1340- 1880aA. D. ) ,石笋记录为四谷三峰相间交替,即季风表现出由弱到强的200年级3个半旋回,δ18O最轻为- 9. 50‰ ,最重为- 6. 07‰ ,平均值与中世纪暖期基本一致,为- 7. 92‰ ,但变化幅度要大一些,特别是弱季风期要偏重一些。L1及L2两石笋δ18O记录可以很好地和中国中东部物候记录对比。在总体变化格局上也可以和格陵兰冰芯记录进行对比。石笋记录也可以与宇宙核素产率及太阳耀斑记录进行对比,小冰期中石笋δ18O记录的4个低谷期(弱季风期) ,正好与宇宙核素产率及太阳耀斑曲线的低谷区相对应,并分别可以和太阳黑子1810年达尔顿极小值、1645- 1715年蒙德极小值1420- 1530年的斯波瑞尔极小值、1280- 1440年的沃尔夫极小值一一对应。太阳黑子的变化,直接改变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说明低纬度地区短尺度季风气候直接响应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05.
海洋立管涡激振动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深海油气资源的开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问题.在海洋环境下,洋流是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的主要原因.当洋流流经立管时会在立管的两侧产生交替的泄涡,导致立管受到横流向和顺流向的脉动流体力.这被认为是海洋立管涡激振动的主要诱因.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工程问题,它涉及许多科学上悬而未决的难题,如紊流、流动分离、分离点的漂移等等.此外,事先无法确定的立管的位置和立管与洋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大大增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尽管近几十年里科学界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个能够准确、高效、经济地预报海洋立管涡激振动的方法仍然没有得到.即便如此,最近的研究工作依然在许多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首先介绍了涡激振动的背景知识和基础理论.随后,回顾了近年来海洋立管涡激振动方面的研究成果.接着,重点介绍了当前海洋立管涡激振动领域内的两个热点研究问题,即:在多大程度上立管的顺流向振动能够影响立管的横流向振动,以及尾流的三维效应是如何影响立管的涡激振动响应的.最近的研究发现,当结构与流体的质量比小于6时,顺流向振动能显著增大横流向振动的振幅.最近的研究还发现,立管尾流的三维特性和立管受到流体力的轴向相关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流动的发展(海流折合速度从0增加到12),立管尾流的三维特性发生变化,在初期,立管尾流的三维特性不明显,流体力的轴向相关度基本等于1,也就是说,流体力和立管的位移响应是同步的,因此能量不断地由海流向立管转移,导致立管的振幅不断增大.当海流折合速度大于6时,流体力的轴向相关度由1锐减到负值,此时,立管尾流的三维效应显著.最后针对今后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06.
基于CCMP卫星遥感海面风场数据的渤海风浪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风场数据是一种具有较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和全球海洋覆盖能力的新型卫星遥感资源。在充分分析CCMP海面风场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以该卫星遥感海面风场数据为强迫输入项,运用第三代浅水波浪模式SWAN对渤海一次风浪过程进行了模拟,将模拟的结果与T/P、Jason卫星高度计观测得到的有效浪高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相关性达到0.78,模拟结果平均偏高0.3 m。试验表明CCMP卫星遥感风场数据能满足海洋浪高预报需求,能在海洋数值预报和海洋环境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7.
用1955年1月-2001年12月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再分析资料、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资科,讨论了热带太平洋ENSO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以及与印度洋儡极子(Dipole)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垂直最大温度距平曲面(MTAL)上,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分布存在着与热带太平洋ENS...  相似文献   
908.
褐藻酸降解菌埃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espejiana)菌株Al01,通过发酵培养制备褐藻酸酶.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40℃,最适底物浓度为1%~2%;在离子浓度为0.5mmol/dm3时,Mn2+对酶促反应稍有促进作用,Ca2+、Hg2+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酶用于裙带菜单细胞和原生质体解离时,以酶液组成为褐藻酸酶1%、纤维素酶1%,45×10-3的NaC1为渗透剂,酶解温度25℃,pH7.0,酶解3-4h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09.
反鱼雷鱼雷(Anti-torpedo torpedo,ATT)作为一种可主动搜索并拦截多种制导类型来袭鱼雷的硬杀伤武器,毁伤概率高,成为各国水下防御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介绍现有鱼雷制导类型和各种鱼雷防御手段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 ATT 武器的优势,整理了国外 ATT 武器发展现状,详述各国 ATT 武器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最后,对 ATT 武器的作战使用开展研究,仿真分析不同条件下 ATT 对来袭鱼雷的拦截概率,为开展 ATT 武器研制及其作战使用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10.
A single bioaugmentation reactor and a side-stream gaslift membrane bioreactor combined with bioaugmentation are conducted to treat real wastewater from a centralized piggery slaughterhouse in Vietnam. The bioaugmented reactor is inoculated with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s (Bacillus sp.) isolated from piggery slaughterhouse wastewater. The results of a single bioaugmentation experiment show high removal efficiency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84.8%–97.5%) and total nitrogen (TN) (69.9%–87.2%) at loading rates of 1.28–3.89 and 0.14–0.37 kg m−3 d−1, respectively. The combined system demonstrates a significantly higher TN removal efficiency (89.0%–96.1%) (p < 0.001), more stable flux (36.0–38.4 L m−2 h−1), and transmembrane pressure (0.95–1.05 bar), and better capacity of separation of solid–liquid phases compared to the single bioaugmentation. High COD and TN removal efficiency is possibly due to assimilation and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proces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indicate the feasibility and propitious efficiency of the bioaugmented gaslift membrane bioreactor for piggery slaughterhouse wastewa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