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1.
岩体中裂隙水流对裂隙壁的双重力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体中裂隙水流对裂隙壁同时具有法向的渗透静水压力作用和切向的拖曳力(渗透动水压力)作用。本文提出在单一光滑平直裂隙、充填裂隙、水流和充填物一起流动三种情况下裂隙壁所受的渗透静水压力和拖曳力公式,并采用算例定量分析裂隙水流对裂隙壁的这种双重力学效应。结果表明,裂隙水流的渗透静水压力和切向拖曳力作用都会使岩体各应力分量增大,计算岩体应力时应考虑裂隙水流的双重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72.
高压注浆渗流解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压注浆渗流的数学模型,推求出注浆体区和原水体区的压力分布公式,以及停止注浆后井底压力消退情况。分析了注浆井底压力与注浆时间、注浆液粘度的关系以及与渗透率的关系;建立了注浆井底压力和水灰比的经验关系,对灌注桩高压注浆补强工程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降水中氢氧同位素与温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所取得的降水水样和降水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降水中氢氧同位素随温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内陆河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降水中氢氧同位素与温度的关系,揭示了降水中氢氧同位素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降水中氢氧同位素与温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且与降雨前后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性优于与降雨前和降雨后气温之间的,温度与δ~(18)O之间的相关性优于与δD的。在黑河流域,局地性降水的增加影响降水中氢氧同位素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山前或山前盆地,因局地性降水增加,所以降水中氢氧同位素与温度的关系与山区相比较差。  相似文献   
74.
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优化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5.
本文通过实验资料分析, 提出了裂隙岩体应力与渗流之间的分形几何关系式。以研究区岩体系统结构为基础, 提出了岩体系统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的广义双重介质模型, 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某水利水电工程的渗流与控制中, 对坝区岩体进行了应力场和渗流场的耦合分析,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6.
本文把裂隙岩体看作等效连续介质,用渗透系数张量描述岩体的渗透性能;用应力张量描述岩体的力学性能。介绍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相似文献   
77.
岩体水力学基础(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体是由裂隙和其间的岩块组成。当岩块御于近乎隔水状态时,岩体中的渗流可看作裂隙网络流。本文通过分析岩体裂隙网络渗流场、应力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力学关系,提出了岩体渗流与应力场耦合的裂隙网络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8.
X射线岩石CT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X射线CT技术无损探测岩石内部结构和裂纹演化过程 ,起源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 ,由最初对CT图像的认识逐步深化为对岩石裂纹演化规律的分析和应用研究。基于室内岩石试件扫描断面的CT图像 ,目前在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实时监测、加荷条件多样化、裂纹演化规律性、裂纹宽度的定量测量、岩石裂纹三维图像重建、损伤演化与损伤变量分析、CT成果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岩石CT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各种试验条件下精确的CT图像及其成果的应用研究。岩石CT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理论、技术发展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程度  相似文献   
79.
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区水循环分析,剖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特点,即在山区形成水资源、在平原散失水资源和在人工绿洲区产生二元结构;揭示了流域内的水资源以水循环为纽带,相互转化并互相联系;并对山区消耗水量,走廊、盆地、人工绿洲建设引起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变化和消耗水量的增加,以及内陆河下游水分亏缺问题作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要传递流域水循环整体概念、评价山区与平原绿洲之间的局地水循环、实现在西部开发中实施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良性循环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80.
介绍一种地下水质监测网最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