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海洋学   99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We present results on the effect of modified clay on cyst formation of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in harmful algal bloom (HAB). Modified clay (in concentration of 0, 0.1, 0.5, and 1.0 g/L) were added to cultures, and observations were made on cysts of S. trochoidea under controlled laboratory conditio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moval rate of algal cells reached 97.7% at the clay concentration of 1.0 g/L. The cyst formation rate increased from 4.6% to 24.6%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clay was increased from 0 to 1.0 g/L. Two cyst metamorphs were observed: spinal calcareous cysts and smooth noncalcareous ones. The proportion of the spinal cysts decreased from 76.9% to 24.1% when clay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from 0 to 1.0 g/L. In addition, modified clay affected cyst germination. The germination rat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s in the clay concentrations. Non-calcareous cysts had a lower germination rate with a longer germination time. We conclude that modified clay could depress algal cell multiplication and promote formation of temporal cysts of S. trochoidea, which may help in controlling HAB outbreaks.  相似文献   
72.
A fragment of a large sub-unit ribosomal DNA (LrDNA) of 12 strains of Prorocentrum species wa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e PCR products were digested by 3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Cfo Ⅰ, Hae Ⅲ, and RSA Ⅰ) and then resolved in agarose gels.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species had different RFLP patterns, except for P arcuatum (ME 131), which had the same pattern to P. micans (ME 160 and 04).The same fragment of 19 strains of the genus was also amplified and subjected to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11 different patterns were resolved. Different cultures of a same species had the same pattern. The results of RFLP and DGGE analyses showed that eight newly isolated epibenthic Prorocentrum species we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and also from other cultured ones examined in this study. P arcuatum(MEI32) could not be differentiated from P. micans (MEI60 and 04), it was probably mis-identified, since 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morphologically. P. redfieldii (MEI38) could also not be distinguished form P. triestinium(MEI32), it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synonym ofP. triestinium. Unexpectedly, a restriction site was found in P.mican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equence data.  相似文献   
73.
采用实验室内单种分离培养方法,对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 Hulburt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描述其形态特征。采用多因子影响强壮前沟藻生长的方法,在不同温度(18℃、23℃、28℃)、不同盐度(10、17、24、30、35)和不同的光照条件下(3800lx、2400lx)的生长情况,以及各种条件组合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环境因子对该藻生长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最大生长率的最适温度、光照、盐度条件分别为18℃、3800lx、30。根据强壮前沟藻的生长特性,初步探讨了温度、光照、盐度对该藻形成赤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菌-藻相互作用下胞外酶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了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塔马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与几株海洋细菌之间的生态关系。实验表明 ,在培养前期 ,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尚足以维持藻类和细菌的生长 ,细菌的加入是胞外酶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培养的后期 ,混合培养液和藻对照培养液中胞外酶活性持续升高。A.tamarense在单独培养下 ,其胞外酶活性从第12天起才有明显的提高 ,第16天增加较快,达到0.104μmol/(L·h);至第20天藻体衰败时 ,胞外酶活性达到最高水平 ,为0.385μmol/(L·h)。Z7 细菌单独培养时 ,其胞外酶活性在单独培养的2d后有一个高峰值0.133μmol/(L·h)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其酶活性逐渐降低。细菌Z7 和Z10 与A.tamarense共培养下 ,两者胞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75.
粘土矿物对尖刺拟菱形藻多列型生长和藻毒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于1994年1-7月在加拿大贝德福(Bedford)海洋研究所进行粘土矿物(halloysite)对尖刺拟菱形藻(Psuedonitzschiapungensf.multiseries)生长和藻毒素软骨藻酸(DomoicAcid,下简称DA)生成的影响研究,在Gompertz菌类生长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尖刺拟菱形藻生长速率模型,得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藻细胞最大生长速率,结果表明,粘土矿物对藻细胞的“遮  相似文献   
76.
有机絮凝剂在赤潮治理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赤潮治理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选择治理方法的原则是既能有效控制赤潮生物 ,又对其他生物及生态环境无害、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因此 ,虽然目前在理论上或实验室中治理赤潮的方法已有很多 ,但实际应用的还很少。相比较而言 ,絮凝沉降法是一种比较有效 ,且目前可行的方法。它是利用物质的胶体化学性质 ,使赤潮生物凝聚、沉淀 (有时可回收 )。絮凝沉降法对赤潮生物密集时极为有效 ,作用时间短 ,利于赤潮生物回收 ,对非赤潮生物的影响也较直接灭杀法小 ;同时也可消除水体其他悬浮物 ,净化水质。现在国际上使用的凝聚剂有三大类 :无机凝聚…  相似文献   
77.
胶州湾浮动弯角藻赤潮生消过程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根据 1 999年 6月中旬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水域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赤潮的监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赤潮生消动态过程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Chl.a及水文化学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本次赤潮高峰持续时间为 3天 ,面积约为 1 5 km2 ,赤潮原因种为浮动弯角藻 ,密度变化范围为 5 2× 1 0 6— 1 0 2 8× 1 0 6个 /m3 ,Chl.a变化范围为 1 .5 3—3 2 .2 8mg/m3 ,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 4.0× 1 0 6— 7.7× 1 0 8个 /m3 ,赤潮过程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 ;水文化学等要素亦有较大变化 ,海水呈棕褐色 ,透明度范围为 0 .1— 0 .3 m,温度范围为 2 0 .4— 2 4 .8℃ ,盐度范围为 2 9.4— 3 2 .9,DO、COD均出现异常增高现象 ,营养盐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铵态氮、磷酸盐、硅酸盐降幅明显 ,成为后期限制赤潮种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 ,导致赤潮逐步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78.
黑潮入侵东海陆架途径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项目二"黑潮及其变异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航次调查资料、历史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对黑潮入侵东海的途径、机理和影响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赤潮高发区,多学科研究结果证实存在黑潮入侵东海陆架近岸的底部分支,该分支是黑潮影响近海生态过程的主要途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底部分支存在季节变化:通常情况下,在春季开始出现,在夏季7月份达到最强,可以入侵到近岸50m等深线位置,向北可到达30.5°N附近,然后在秋、冬季其入侵主轴位置逐渐远离岸线向外海偏移,不会入侵到50m等深线以西的近岸区域,该底部分支出现和赤潮发生具有一定的同步性。数值模拟和观测结果表明黑潮入侵底部分支还存在年际变化。基于地球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地形β-spiral理论,并为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所验证,该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黑潮入侵分支会存在,并且该理论预测出凡是黑潮路径与等深线不平行的地方都会发生入侵流的垂向偏转,底层流的方向和地形梯度的角度决定了入侵主要发生在底层还是表层,且该理论在世界大洋具有普适性。此外,研究还表明,黑潮入侵底部分支可以把具有高磷酸盐、高盐、溶解氧含量相对较低等特征的黑潮次表层水及热带藻种等物质输送到长江口邻近海域,从而对东海陆架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9.
利用改性粘土去除藻华生物是目前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最常用的方法。本文研究了六种铝盐改性粘土(PAC-MC、PAFC-MC、PAFCs-MC、AC-MC、AS-MC、PAS-MC)对藻华生物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去除效率,考察了悬浮液pH、改性粘土颗粒表面电位及粒径分布等因子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赤潮生物由于生物特征不同,其去除效率存在较大差异,PAC-MC、PAFC-MC、PAFCs-MC对东海原甲藻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但对于球形棕囊藻去除能力较差;AC-MC、AS-MC、PAS-MC对两种藻华生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水体酸碱扰动较大,在pH敏感水域应注意用量;对于同一种改性粘土,提高铝离子含量、增加改性粘土浓度有利于除藻效率的提升;自絮凝程度越低、表面正电性越强(或负电性越弱)、悬浮液pH值越低的改性粘土,除藻能力越强。本研究进一步为改性粘土应急处置有害藻华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0.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暴发藻华时多以囊体形态出现,但迄今缺乏囊体消除方法研究。本文在球形棕囊藻藻华暴发水域取样进行实验,比较了原土及不同改性材料制备的改性粘土对囊型球形棕囊藻的消除效果,并考察了水体pH、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磷(DIP)等在治理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粘土经表面改性后对球形棕囊藻消除能力明显提高,对囊体亦有一定破碎作用,且改性粘土浓度越高,其除藻破囊效果越好;在有效消除囊体细胞情况下,添加改性粘土对水体中pH及DOC含量影响较小,但可以导致DIP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