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叠加速度分析技术是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经典的时间域速度建模方法.叠加速度分析技术主要包括速度谱计算和拾取两个步骤.至今为止,多数研究工作通过提高速度谱的分辨率以及抗噪声能力,获得高质量的速度谱从而有利于拾取.本文的目标是将叠加速度分析技术转为一个全自动化的处理流程.从参数估计的角度出发,将叠加速度估计转化为稀疏反演框架下的模型参数估计问题,并通过稀疏反演算法自动反演叠加速度,进而提高叠加速度建模的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给出了正问题的定义,即层状介质中CMP道集的预测模型,利用叠加速度、垂向双程走时(t_0)以及反射子波以及CMP道集时距关系(如双曲时距关系)可以预测CMP道集.接着,速度分析反问题可以描述为已知观测的CMP道集,估计模型参数(叠加速度及t_0时间等).利用模型参数的稀疏性作为约束条件并用L_0范数作为模型稀疏性的度量准则,叠加速度分析可以转化为L_0范数约束下的稀疏反演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校正思想的匹配追踪算法求解上述反问题,实现了自动叠加速度建模并为后续的高精度速度反演方法提供较好的初始模型.理论和实际资料的测试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2.
地震波走时层析是主要的近地表速度建模技术.对于变速模型,尤其是复杂近地表模型,波动方程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地震波的一阶绕射效应,理论上反演精度高于射线(束)类层析.然而,波动方程的数值求解的计算量较射线理论增加了几个数量级,严重制约了波动方程走时层析技术的三维实用化.为解决波动方程走时层析中遇到的计算和存储问题,本文通过引入随机边界条件以及离散Fourier积分,提出了基于单频梯度反演策略的实用化三维波动方程初至层析方法.本文方法的优势在于:在计算和存储方面,相比于基于波场重构算法(需要三次波传播)的梯度计算策略,本文提出的单频梯度计算方法对内存需求极低(相对于波动方程正演,仅需要增加两个单频波场以及一个成像体),且计算量至少减少1/3(仅需要两次波传播且无需处理数值吸收边界).此外,随机边界的引入使得正演算法大幅简化因而更适用于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加速.在理论层面,由于影响地震波一阶散射效应的主要区域集中在连接炮检的中心射线邻域的第一菲涅尔带内,随机边界条件的引入降低了随机边界内产生的散射波的空间相关性,使得第一菲涅尔带内的单频梯度相干...  相似文献   
33.
阿根廷滑柔鱼是西南大西洋重要头足类资源,研究其变动、渔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是其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本文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表温(5m)、表层盐度(5m)、57m盐度及其盐度差、海面高度、叶绿素与阿根廷滑柔鱼钓获率进行回归分析,在中位数和高位数2种情况下分别建立阿根廷滑柔鱼的栖息地指数(HSI)模型,从而揭示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栖息地的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各分位数回归方程均能较好地解释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关系(P0.05)。1~5月在60°W以西、42°S~53°S阿根廷沿海的大部分海域,其HIS值基本上在0.7以上;而58°W以东海域的HIS在0.4以下。阿根廷滑柔鱼适宜栖息地分布(HIS大于0.6)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34.
三维偏移距平面波有限差分叠前时间偏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波  王华忠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1):2916-2925
本文提出了中点-半偏移距域内的三维偏移距平面波(offset plane-wave)方程,并给出了其有限差分解法.偏移距平面波可通过对CMP道集进行平面波分解(倾斜叠加或线性Radon变换)生成,然而这样做会产生严重的噪音干扰.本文提出了局部倾斜叠加方法(local slant-stacking)来消除离散线性Rado...  相似文献   
35.
干热岩资源和增强型地热工程:国际经验和我国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热岩(HDR)是一种没有水或含有少量水的高温岩体,保守估计地壳中3~10 km深处干热岩所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球所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所蕴藏能量的30倍。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指通过水力压裂等工程手段在地下深部低渗透性干热岩体中形成人工地热储层,采出相当数量热能的人工地热系统。EGS的研究与开发已有40年的历史,但早期只局限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于近几年起步。目前干热岩的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如大体积人工裂隙热储的建造、实现EGS商业化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本文回顾分析了国际上重要EGS示范场地建设和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积累的教训,讨论了我国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希望为我国今后EGS研究和工程化示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6.
增强型地热系统地热能开发涉及到热和水动力的耦合,对应的温度和压力场时空变化特征是评价地热开发效果的关键问题。基于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深部地质条件,采用TOUGH2进行了地热能开发过程中裂隙-孔隙介质系统中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埋深水平情况下地热能开发的差别,研究了孔隙基质和裂隙介质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岩石导热系数、井径、注入压力、注入温度及裂隙周围基质因素对地热能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定压力开发时生产井抽出控制整个区域的压力分布,压力梯度在注入井区域较大,并随着开发的进行,注入井的注入对压力的影响逐渐增大;温度由注入井到生产井逐渐增大,并随着开发的进行温度降低范围逐渐向生产井扩大;质量和热提取速率随时间逐渐减小。不同埋深位置的模拟结果显示,埋深大的温度相对较高,水的流动性较强,质量和热提取速率较高,压力和温度变化幅度均较大。裂隙系统的渗透率、注入井/生产井压力和注入温度、井径对深部地热开采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影响较大,从而影响热的提取效率;而孔隙基质的渗透率和孔隙度、裂隙介质的裂隙度和岩石的热传导系数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7.
基于GIS的吉林省西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DRASTIC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西部平原区的实际情况,利用GIS的矢量制图功能生成各单指标图,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模块生成评价单元,并利用GIS的属性数据库对吉林省西部平原的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8.
龙口-土堆金矿大地构造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胶-辽-吉构造带南段,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研究区虽经多年的勘探开采,但其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薄弱且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了成矿机理研究和进一步勘探工作.文章从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方解石脉和其他矿物的微量元素与C-H-O-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入手,探讨了龙口-土堆金矿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方解石具有明显不同的Fe、Mn含量,其中主成矿期含矿方解石具有最高的w(Fe+Mn)(114070×10-6),荆山群大理岩w(Fe+Mn)最低(3971×10-6),而不含矿的方解石的w(Fe+Mn)(5410×10-6)介于前两者之间.不含矿方解石样品δ13CPDB值在?6.90‰~?0.19‰之间,δ18OSMOW值在5.38‰~12.15‰之间;含矿方解石样品δ13CPDB值在?8.56‰~?6.41‰之间,δ18OSMOW值在8.66‰~10.61‰ 之间;荆山群大理岩样品 δ13CPDB值在?3.83‰~?6.73‰ 之间,δ18OSMOW值在14.39‰~16.28‰之间.研究表明: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指示含矿碳酸盐脉形成于花岗岩和地幔多相体系;不含矿碳酸盐形成于火成碳酸岩和地幔多相体系;含矿方解石形成于地幔多相体系.石英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别为δDwater=?51.5‰~?119.9‰和δ18Owater=0.6‰~7.81‰,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同时可能存在大气降水和地层建造水的参与.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8.5‰~12.7‰之间,硫同位素组成呈明显的正态分布,以富集34S为特征,显示了岩浆硫和壳源硫混合的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区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文章认为龙口-土堆金矿床为岩浆热液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其流体来源于壳幔混源的多相体系.综合成矿条件分析,文章完善了胶东金矿成矿模式,指出矿区中碳酸盐脉富Fe+Mn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指示围岩含矿或近矿.该研究成果可为胶东金矿床的深部及外围找矿勘查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人工压裂是获取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关键环节,压裂后的人工裂隙带结构对开采条件下水热传递过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结合我国共和盆地干热岩储层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着重分析干热岩不同产状人工裂隙带的渗透率与宽度对热储中水热传递过程的影响机理,明确不同人工裂隙结构条件下水热产出能力,进而优化井间距。结果表明:当人工裂隙带渗透率较小时(小于5 D),裂隙带规模越大,开采井温度越高;当渗透率较大时(大于10 D),在水平裂隙带中,随着裂隙带规模的增加,由于注入冷水的快速扩散导致整体低温区域增加,开采井温度反而降低。在水平裂隙带中注入冷水主要为水平向流动,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开采井温度更易受注入冷水的影响而降低;但在垂直裂隙带及倾斜裂隙带中,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垂向自由对流增强,注入冷水更易于向储层底部高温区域流动,经加热后到达开采井,使得开采温度提升。综合比较,同一井间距条件下,低渗水平裂隙带以及高渗垂直裂隙带的产热能力较其他裂隙带更强。  相似文献   
40.
广东茂名大放鸡海区文昌鱼分布与底质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南海大放鸡岛周围水域4个季度采集的文昌鱼Brarchiostoma belcheni和砂样,对文昌鱼进行生物学测定和对干燥后的砂样用12、24、50、100、200和300目等6种筛眼的网筛分选,取得不同粒径砂粒的百分比数据,以砂样数据分别与文昌鱼的平均生物量和资源密度数据配对聚类,发现砂粒粒径为0.36—0.78mm的分布与文昌鱼分布最为密切,且无季节性差别;采用SPSS10.0进行相关性检验表明砂粒粒径为0.36—0.78mm的砂粒百分比与文昌鱼分布相关性高度显著。曼-惠特尼U检验表明砂粒粒径为0.36—0.78mm百分比>50%时文昌鱼密度显著高于粒径百分比≤50%时文昌鱼密度;文昌鱼资源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与砂粒粒径为0.36—0.78mm的砂粒百分比等值线进行叠图分析发现,文昌鱼的季节性移动与砂粒百分比等值线的移动基本一致;利用文昌鱼的资源密度与砂粒粒径为0.36—0.78mm砂样的百分比进行曲线拟合分别得到幂函数曲线、混合曲线、等比级数曲线、指数曲线等4个回归方程,回归相关检验均高度显著,但以混合曲线、等比级数曲线和指数曲线拟合度最好,误差概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