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92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Microsatellites are a ubiquitous component of the eukaryote genome and constitut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ources of molecular markers for genetic studies. However, no data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regarding microsatellites across the entire genome in oysters, despite their importance to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We present the fi rst genome-wide investigation of microsatellites in the Pacifi 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by analysis of the complete genome, resequencing, and expression data. The Pacifi c oyster genome is rich in microsatellites. A total of 604 653 repeats were identifi ed, in average of one locus per 815 base pairs(bp). A total of 12 836 genes had coding repeats, and 7 332 were expressed normally, including genes with a wide range of molecular functions. Compared with 20 different species of animals, microsatellites in the oyster genome typically exhibited 1) an intermediate overall frequency; 2) relatively uniform contents of(A)n and(C)n repeats and abundant long(C)n repeats(≥24 bp); 3) large average length of(AG)n repeats; and 4) scarcity of trinucleotide repeats. The microsatellite-fl anking regions exhibited a high degree of polymorphism with a heterozygosity rate of around 2.0%, bu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heterozygosity and microsatellite abundance. A total of 19 462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s were discovered, and dinucleotide repeats were the most active, with over 26% of loci found to harbor allelic variations. In all, 7 451 loci with high potential for marker development were identifi ed.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microsatellites in the oyster genome will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future design of a wide range of molecular markers and contribute to further advancements in the fi eld of oyster genetics, particularly for molecular-based selection and breeding.  相似文献   
42.
两种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壳内色品系选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通径分析原理及个体间随机交配的方法,进行了两种壳内色四角蛤蜊的形态性状差异及品系选育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壳内色四角蛤蜊除颜色不同外,其它形态性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4个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影响重量性状的主要形态性状并不相同;壳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相关指数均大于0.85,表明所选的壳形态性状是影响活体重的重点性状。两个品系D型及3日龄幼虫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6、12和15日龄紫色品系的壳长和生长速度均高于白色品系,差异极显著(P<0.01);幼虫期间,两者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紫色品系的孵化率和变态率明显高于白色品系(P<0.01)。稚贝室内培育期间,白色品系的壳长明显大于紫色品系(P<0.01);但室外养成期间,两者差异逐渐缩小,90日龄两者壳长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稚贝期间两者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3.
于2010年6月,以性状优良的白黄壳内面F2代菲律宾蛤仔二元杂交系(WO)与紫壳内面F2代选育系(P)为材料,进行了三元杂交研究,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PWO、WOP,并且比较了各实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和变态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从生长上看。三元杂交子WOP生长始终最快,2个三元正反交组幼虫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生长主要受卵源与配对策略的交互作用影响。(2)从存活力上看。三元杂交子PWO幼虫及WOP稚贝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卵源是浮游期幼虫存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3)从变态上看,三元杂交子PWO呈现出一定的变态优势为HmPWO=9.80,卵源、配对策略及交互作用均是影响变态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
本研究以皱纹盘鲍3日龄幼虫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运输水体温度和幼虫密度对运输后幼虫存活率和变态率影响的研究。实验采用双因子实验设计,设置3个温度梯度(分别13、16和20℃),每一温度梯度下设置4个幼虫运输密度梯度(分别为50、100、150和200个幼虫/ml),共12个实验处理,每个处理均设置3个重复组;同时研究了高密度幼虫运输条件下水体溶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因子、密度因子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皱纹盘鲍幼虫的存活率和附着率有极显著影响(P0.001),且多重比较表明在条件为水温为16℃,密度为150幼虫/ml下,是最适宜皱纹盘鲍幼虫的运输。本实验同时揭示12 h运输时间内皱纹盘鲍3日龄幼虫具备能耐受低氧水体环境能力(溶解氧DO2 mg/L)。本研究为皱纹盘鲍异地采苗、人工养殖提供参考,也在皱纹盘鲍幼虫增殖放流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组方法,以三元杂交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壳色品系两道红白斑马(TrWz)和红白斑马(OWz)为材料,进行了2种壳色蛤仔品系间的聚合杂交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期间杂交组幼虫表现出微弱的的生长优势及一定程度的存活劣势;中间育成期间稚贝表现出微弱的生长劣势及明显的存活优势。三元杂交自交组两道红白斑马子代均出现了壳色分离现象,而红白斑马子代均为白斑马,且壳面花纹颜色为红色;正反交组子代均表现为两道红白斑马,其壳色表达具有显著的母本效应;但其壳色表现呈现出非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以长牡蛎27个幼虫发育阶段个体以及成体的5个组织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Dmrt家族中的2个基因(CgDsx和CgDmrtA2)的表达模式以及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CgDsx基因在胚胎发育初期有大量表达,从囊胚期到担轮幼虫初期表达量最高,之后表达量开始降低,在D形幼虫后一直维持在极低的表达水平,此后仅在成体的雄性性腺中具有高度表达。由此可见,CgDsx可能也对早期胚胎发育起一定调控作用,同时参与了性别决定。CgDmrtA2在长牡蛎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各组织间表达差异不显著,在D形幼虫至壳顶后期表达量较高,说明它参与了胚胎中后期的发育过程,可能与神经的形成相关,但是其具体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7.
太平洋牡蛎三倍体与二倍体特殊动力代谢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耗氧强度测定法 ,对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和二倍体代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温度下 ,2n标准代谢 (StM)占常规代谢 (有饵料条件下 ,RfM)的比例平均为 85 7%( 82 6%— 91 % ) ,高于 3n的 78 4% ( 72 %— 84 3% ) ;2n因摄食所耗机械代谢变动于RfM的2 6%— 6 7% ,平均值为 4 3% ,低于 3n的 8% ( 4 9%— 1 3 6% ) ;同时 ,2n用于消化、吸收食物的代谢平均约占RfM的 9 98% ,低于 3n的均值 1 2 6%。经协方差分析检验 ,倍性对标准代谢、消化和吸收代谢及摄食代谢虽未表现出显著作用 ,但在不同生理状况下 ,2n耗氧率的均值都高于 3n。在 2 0℃下 ,对太平洋牡蛎 2n和 3n标准代谢和常规代谢 (无饵料条件下 ,RM)的昼夜周期性比较表明 ,3n的特殊动力代谢 (SDA)峰值略高于 2n,SDA持续时间和总耗能分别为 2n的 1 3倍和 0 80倍。实验还表明 ,2n和 3n在停食后 2 8h和 2 4h分别达到其排氨率的高峰 ,两者的排氨率差异虽不显著 ,但排氨率均值 3n高于 2n。  相似文献   
48.
将美国雄性四倍体长牡蛎与中国北方海区雌性二倍体长牡蛎杂交 ,进行全三倍体长牡蛎培育研究。结果表明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受精率为 47.4%─ 88.9% ,平均为 69.5 % ;来自同样雌贝的二倍体对照组的受精率平均为 91 .4%。杂交组和对照组面盘幼虫的平均孵化率分别为 5 3.9%和 61 .6% ;受精卵发育至稚贝的存活率 ,杂交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1 .3%和1 .9%。杂交组累计培育出眼点幼虫 8.32 4亿 ,稚贝 1 .843亿。杂交组幼虫的生长略快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差异。经流式细胞仪分析 ,杂交组的幼虫、稚贝、幼贝等均为 1 0 0 %三倍体。中国北方海区的长牡蛎可以与美国的雄性四倍体长牡蛎实现良好的杂交 ,产生 1 0 0 %三倍体。利用长牡蛎四倍体培育三倍体 ,方法简便高效 ,显示出四倍体在贝类三倍体商业生产中的巨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牡蛎壳腔容积的两种测量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飞  刘晓  张国范 《海洋科学》2007,31(7):15-19
为确定测量各种壳形态牡蛎壳腔容积的适宜方法,比较了排水法和称重法在测量圆形与长形等两种不同形态牡蛎体积中的异同。分别选取两种形状的牡蛎各9只,每个个体重复测量5次。结果表明,牡蛎形状对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有显著影响,但是形状和测量方法对测量精确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两种方法测得的壳腔容积结果相近,都能满足计算条件指数的要求,其中称重法的适用性更广。  相似文献   
50.
皱纹盘鲍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精子遗传失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国范 《海洋科学》2001,25(10):37-39
用波长253.7nm,光照强度1.108mW/cm^2的不同剂量紫外线照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精子,然后与皱纹盘鲍的正常卵受精。在0-120s的照射范围内,受精作用都仍能正常发生,从早期胚胎存活率上可观察到“Hertwig”效应的存在,单倍体和非整倍体胚胎在孵化前死亡。在150000个精子/cm^2的条件下,精液厚度5mm左右,经70s以上紫外线照射后,精子染色体可完全失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