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7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7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5 毫秒
61.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S5.5级地震,11时10分,震区再发生MS5.0级地震.截止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乾安地区(本文统称为前郭-乾安震源区)已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5次.虽然震源区外围中强地震活跃,但在前郭-乾安震源区内,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仅2006年3月31日在距离本次地震序列以西8 km处发生过一次乾安、前郭交界MS5.1级地震.除此之外,距离震源区90 km处,曾于公元1119年2月发生过M6.7级地震.为了更好地认识区域孕震环境,本文利用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黑龙江数字地震台网的三分向宽频带波形资料,建立了适用于这些台站的分区速度结构模型,反演了2013年10月31日-11月23日前郭-乾安震源区ML≥4.5级中强地震的矩张量解.结果显示,几次中强地震均呈现逆断层兼少量走滑性质,其中NW走向的节面Ⅰ为此次中强地震序列的断层面,发震断层的优势走向集中在320°左右,优势倾角分布在38°~65°.根据矩张量反演结果,结合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郑钰,待发表)后的空间分布情况,我们推测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可能是震源区基底深部一条NW向隐伏逆冲断层,这条断层延伸至地表的位置可能位于震源区北侧靠近124°经度隆起带附近.此外,震源区的发震构造和浅部应力场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场背景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的次级应力场.  相似文献   
62.
昆仑山断层围陷波的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产生的断层带,布设了沿断层和横跨断层的两条人工地震测线.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定量分析和处理,求得了昆仑山断层带内部的细结构.分析工作包括从S波震相开始的振幅谱计算、速度频散计算、群速度测量,并用面波频散方法反演S波速度结构,用振幅谱比的方法估计断层带的Q值.野外试验结果表明,S波震相与围陷波组的时间差随炮点与台站之间距离增大而增加,在断层带外的测点上观测到与断层带相关的场地效应.最后得出昆仑山断层带宽度为250m、速度结构为断层内低速的分层结构和Q值为15(断层内)和30(围岩).虽然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比美国加州Landers地震的震级(Ms76)大,且地震产生的破裂带长度长得多,但是这两个地震断层带的宽度却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3.
采用九寨沟MS7.0 (MW6.5)地震的余震直达P波、S波走时数据,通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震源区及其邻区的P波和S波速度结构,并利用成像结果对余震进行了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集中分布于高、低速异常交界处偏低速异常一侧,呈走向NNW,倾向SW,倾角较高的分布特征;余震序列两侧的P波、S波速度结构揭示了发震断层两侧介质性质的差异,即上盘为刚性较强的高地震波速度区,下盘为刚性较弱的低地震波速度区。由余震分布特征和地震波速度结构推断:九寨沟地震发生在上地壳底部,发震断层具有上盘地震波速度高、下盘地震波速度低的特征;主震引起的后续破裂在上地壳内部的剧烈形变区内传播,破裂能量终止于25 km深度附近。   相似文献   
64.
基于高频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地震学地震震级公式和目前连续GPS研究震级标度的成果,使用国内外M_W5.9~9.1的17个地震事件的高频GPS测站的峰值地动位移数据,构建了新的基于GPS峰值地动位移(PGD)的震级标度关系。依据新建立的关系和实际数据分析认为,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关系适用于M_W5.6以上大地震的震级计算,并得到不同震级的地震使用该标度关系的震源距适用范围,提出使用场地校正项和震源辐射与传播路径校正项修正基于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关系。  相似文献   
65.
河北文安地震与云南盐津地震震害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6年7月4日在河北省文安县发生5.1级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的经济损失;而22日在云南省盐津县发生的同样震级的地震却造成22人死亡,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本文对比分析了这两次5.1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震害情况,探讨了我国东部地区与西南部地区地震灾害的异同。  相似文献   
66.
刘莎  吴朋  杨建思  苏金蓉 《地震学报》2015,37(5):787-795
选用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震源区的泸沽湖台站2008年9月—2013年9月连续5年的地震数据进行剪切波分裂计算, 从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初步获得了宁蒗-盐源地区的区域应力特征, 以及该地震发生前后地壳应力的特征性变化. 泸沽湖台站快波偏振方向结果显示, 该台站具有NE向和SE向两个优势取向, 与研究区域内断裂的走向相同. 该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特别是在宁蒗-盐源MS5.7地震发生前后. 在宁蒗-盐源地震发生前一年, 泸沽湖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缓慢地增加, 表明该地区地壳应力逐渐积累; 直到该地震发生前一个月, 泸沽湖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才开始急剧下降, 表明地壳应力随着地震的发生而迅速释放.   相似文献   
67.
<正>"八五"期间,中国提出发展自己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比西方落后近20年,形成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分为台网、流动台网和台站3部分。区域台网和流动台网的试验系统分别在北京遥测地震台网和江苏省地震局进行试验,发现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九五"期间,对改进后的自主研发数字地震现测系统在部分区域台网推幵,改进、推广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经过设备与软件改进,  相似文献   
68.
The extraction of points on the bare earth from point clouds acquired by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ps for the generation of digital terrain models (DTM). This process is called “filtering”. However, most of the current filters erode the bare earth in steep sloped landscapes and at discontinuities, and they retain low vegetation. Therefore, a new filtering method for extracting ground points based on a distance limit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angle criterion is used to assure the robustness of the algorith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filter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erive the ground points from point clouds in complex urban areas. Supported by the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No.0438), the National 863 Program of China (No. 2006AA12Z151).  相似文献   
69.
基于可达性测度的公园绿地服务公平性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城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公园绿地的供给与人口对绿地的需求往往难以匹配,出现了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和服务不公平性的现象。本文以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可达性测度为基础,开展武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社会公平性的时空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新一轮规划实施后,从服务的整体效益来看,武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资源分配向着更趋于公平的方向发展;从公园绿地服务的空间格局来看,绿地可达性提高较为显著,可达性极低区域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70.
文安地震现场观测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文安地震现场观测工作,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震现场观测,所以本文总结了现场监测工作的成功与不足,提出了改进地震应急观测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