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6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实施海洋负排放践行碳中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海洋负排放相关的八个基本路径,包括陆海统筹减排增汇、海洋缺氧酸化环境减排增汇、滨海湿地减排增汇、养殖环境减排增汇、珊瑚礁生态系统减排增汇、海洋地质碳封存、海洋碳汇核查技术体系,以及海洋碳汇交易体系和量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旨在抛砖引玉,引发研讨、推动...  相似文献   
32.
悬浮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及藻类对吸附磷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1987年12月采自平度县大泽山水库的水样和沉积物样品,实验研究了悬浮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以及藻类对悬浮沉积物吸附磷的利用。实验证明,悬浮沉积物对PO_4—P的吸附相当迅速,24小时即趋于饱和;绝对吸附量随水中原有PO_4—P浓度和沉积物含量增加而增加,相对吸附量也随水中原有PO_4—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沉积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少;悬浮沉积物的吸磷或释磷,取决于沉积物吸附的磷量与水中溶存PO_4—P浓度两者的相对关系,在吸附释放平衡条件下,二者的数量变化呈对数相关。藻类培养结果表明,悬浮沉积物吸附磷能被藻类直接利用。据此,作者提出应当用总活性磷,而不是溶解无机磷作为浅水型内陆水域有效磷的指标。  相似文献   
33.
焦念志 《海洋与湖沼》1993,24(5):562-562
为适应海洋科学的发展和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学研究中心”于5月8日正式成立。 资源与环境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两大课题。占全球面积71%强的海洋是地圈、水圈、生物圈的主体组分,在调节全球气候与提供可再生资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机制,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海洋的生态过程。因而,海洋生态学已成为90年代海洋  相似文献   
34.
海洋古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 ,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海洋生态学研究取得了若干重大突破 ,并导致了一系列新认识、新发现 ,正在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发展 ,并影响着相关学科的发展。海洋超微型生物生态学就是一个十分活跃、正在崛起的新领域。Waterbury在1979年发现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Chisholm在1988年发现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海洋初级生产者结构的认识。而90年代海洋浮游古菌的发现与确认改写了早期认为古菌只存在于极端环境的论断 ,并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35.
海洋浮游生物氮吸收动力学及其粒级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焦念志 《海洋与湖沼》1995,26(2):191-198
于1991年秋-1992年夏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站之一的胶州湾进行了4个季节的现场实验,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胶州湾浮游生物群落对两种主要源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动力学及其粒级特征。研究初步阐明自然浮游生物落在不同季节,对不同氮源的吸收特性和受控机制,首次在群落水平上给出不同粒级浮游生物氮吸收特征的定量描述,从而为新生产力研究,生态系能流分配和生源要素生物地化循环研究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36.
Measurements of ammonium and nitrate uptakes by natural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from Jiaozhou Bay at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ammonium an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with 15N trace techniques showed that uptake rate of either nitrogen was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other but that the influence of ammonium on nitrate uptake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nitrate on ammonium uptak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ammonium on nitrate uptake manifested as competition at lower concentrations and as inhibition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ammonium concentration >0.6 umol/L), but no total inhibition appeared within the concentration.range of the experiments (0-10umol/L). The influence of nitrate on ammonium uptake seems to be a result of competition for uptake sites on the cell surface. In view of the in situ nutri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given marine . environ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both nitrogen sources are utilized by phytoplankton. Nitrate uptake in the presence of ammonium and ammonium uptake in the presen  相似文献   
37.
湖泊、水库是开放型的生态系,营养物质不断地从外界输入,并在系统内循环,其中一部分又以不同的形式输出。磷是大多数内陆水域的限制性营养元素,这一点早已为人们所重视。由于磷在水域中的存在形式、循环过程及时空分布复杂多变,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得出整体性的结论,需要建立有若干参数的数学模式。在这方面,国外学者已做了大量  相似文献   
38.
化学需氧量(COD)被广泛用作污水处理厂的有机污染指标.污水处理过程中去除大量有机物以满足COD环境标准,该过程会伴随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例如甲烷.然而,COD指标涵盖了大量不仅不是污染,且可能是潜在碳汇的难降解有机物.本文收集并分析了来自全球86座市政污水处理厂的COD数据,应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COD产...  相似文献   
39.
北黄海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王勇  焦念志 《海洋与湖沼》1999,30(5):512-518
于1997年11月,在北黄海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研究营养盐对浮游植的的上行效应。将浮物植的分为3个粒级:网采浮游植物(netphytophlankton,简称net,20-200μm)微型浮植物(nanophytoplankton,简称nano-,2-20μm)和超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简称pico-,〈2μm)实验期间pico-味绿素a的生物量占整个浮的群总叶绿素a生  相似文献   
40.
海洋初级生产过程中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1992年8月-1993年5月,运用生物抑制剂方法和^14C,^15N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胶州湾表层水中小于200μm的浮游生物群落中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以及在硝态氮(NO3^--N)、氨态氮(NH4^+-N)和氨基酸氮(AA-N)吸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原核生物在总初级生产力中占有相当比重(16.38%-41.00%),NO3^--N主要由真核生物所吸收(64.86%-8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