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8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通过对西天山温泉湿地钻孔沉积物Rb/Sr、Sr/Ca、Ti/Sr、Mg/Ca、Zr/Sr 5种特征元素比值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识别温泉湿地全新世气候变化驱动模式。结果表明:(1)温泉湿地沉积物提供了新疆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其全新世气候经历了暖干(10300—7700 cal a BP)-暖干向温湿过渡期(7700—7000 cal a BP)-温湿(7000—4200 cal a BP)-温干(4200—2900 cal a BP)-冷湿(2900—81 cal a BP)5个阶段变化过程。(2)与邻近区域其他替代性指标所指示的气候变化相吻合,验证了新疆地区全新世早期暖干、中晚期冷湿的气候变化模式,表明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类似于西风模式。(3)温泉湿地沉积物化学元素比值在7700—7000 cal a BP期间指示的降温过程是8200 cal a BP全球变冷事件的响应;4200—2900 cal a BP期间指示的升温过程或许与3000—2900 cal a BP敦德冰芯反映的全新世次高温事件相关。同时,与周边区域其他替代性指标对比发现,新疆地区逐渐湿润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全新世温度...  相似文献   
32.
利用1958~2015年疏勒河出山口昌马堡水文站径流资料以及同期流域气象资料,揭示了疏勒河出山径流及其对流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总体上,疏勒河出山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山径流增加趋势更为明显,但近几年,疏勒河出山径流量缓慢回落,21世纪初暂时成为代际变化的拐点。研究亦显示,疏勒河出山径流对河源处高海拔山区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出山径流年际变化实际受到山区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时段各因素影响强度具有一定差异;降水是出山径流变化的主控因素,但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加快是近年来出山径流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定量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气温等对径流影响比重超过60%,而降水约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33.
为了解冰川微生物生长特点,分析了青藏高原木孜塔格冰川、玉珠峰冰川和扎当冰川可培养细菌在不同温度,及木孜塔格冰川可培养细菌在不同盐度和pH下的生长特性.木孜塔格冰川52%的可培养细菌不耐盐,只能在0%盐度下生长,38%的细菌可以在0%~4%/6%盐度培养基中生长,其余细菌可以在0%~1%/2%的盐度培养基中生长,且62%的细菌具有较广的pH值生长范围(pH 5~9);另外,38%的细菌只能在弱酸性(5%)或者只能在弱碱性(33%)培养基中生长. 3个冰川可培养细菌生长温度范围均为0~35℃,木孜塔格冰川最适生长温度≤20℃的细菌占其细菌总数的86%,而玉珠峰冰川和扎当冰川最适生长温度≤20℃的细菌则分别占其细菌总数的69%和53%.不同冰川具有不同最适生长温度的细菌的比例不同,同一冰川不同深度相同属类的细菌有相近的生长温度特征、耐盐度和耐酸碱特征.  相似文献   
34.
1993-2016年喀喇昆仑山什约克流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1993、2000、2016年的多景Landsat TM/ETM+/OLI影像,通过目视解译法提取冰川边界,从规模、朝向、高程带和前进冰川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近20年来喀喇昆仑山什约克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冰川呈微弱退缩态势,年均退缩率仅为0.05%±0.20%,其中1993-2000年退缩速率为(0.03%±0.64%)·a-1,2000-2016年退缩速率为(0.06%±0.27%)·a-1。1993-2016年什约克流域291条冰川的末端发生了前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冰川总面积退缩的幅度。此外,近20年来研究区冰川前进现象呈减弱态势。近35年来什约克流域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亦呈增加趋势,气温的显著上升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而降水量的增加则是冰川退缩速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
青藏高原唐古拉哈日钦冰芯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唐古拉哈日钦冰芯表层0.04~3.04 m及深层127.44~130.36 m中可培养细菌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数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表层冰芯中可培养细菌数为0~9.8×103 CFU·mL-1,略高于深层冰芯的0~8.4×103 CFU·mL-1。表层冰芯中微生物总数为103~106 cells·mL-1,深层冰芯中微生物总数为102~103 cells·mL-1。冰芯中可培养细菌属于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Deinococcus-Thermus(异常球菌门) 5大类。但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属于不同的优势门,表层为Proteobacteria(38%),深层为Firmicutes(42%)。表层和深层优势属均为Bacillus(芽孢杆菌属),占比分别为18%和29%。已有研究表明哈日钦冰芯98.8 m达到了公元1000年的历史记录,因此对比千年尺度上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差异,能够为进一步发掘新基因,丰富微生物多样性,为了解可培养细菌的进化历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6.
1993-2015年喀喇昆仑山努布拉流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凯  王宁练  白晓华 《冰川冻土》2017,39(4):710-719
利用Landsat TM/ETM+及OLI遥感影像,通过比值阈值法和目视解译法提取冰川边界,分析了1993-2015年喀喇昆仑山努布拉流域的冰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冰川面积萎缩103.24 km2,占冰川总面积的4.64%,年均萎缩率为0.20%。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研究区冰川萎缩幅度较小。气温升高是冰川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2)规模≤ 0.1 km2的冰川面积萎缩幅度最大,规模较大的冰川萎缩幅度相对较小。(3)不同朝向的冰川均处于萎缩状态,北朝向冰川萎缩率最大,因为北朝向多为小规模冰川,而东朝向冰川的萎缩率最小。(4)有9条冰川末端发生前进现象。  相似文献   
37.
湖冰作为湖泊-大气界面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结果,其物候变化对揭示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色林错边界矢量数据、Terra MODIS和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并结合气象数据及湖泊资料,利用RS和GIS手段综合分析了色林错湖冰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  相似文献   
38.
冰川表面温度决定冰川表面热力状况分布和消融状态,其对建立冰川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和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冰川响应具有重要意义.Landsat系列卫星提供了海量免费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广泛应用于表面温度的时空变化研究.本文使用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的10景Landsat 8 TIRS热红外数据,对比三种单通道温度反...  相似文献   
39.
利用GC和GC—MS的分析方法,对祁连山七一冰川冰雪不溶微粒、冰尘和七一冰川流域表层土壤中的烷烃、脂肪酸、脂肪酸甲酯和长链酯、酮以及多环芳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讨论了它们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组成和分布特征指示了七一冰川地区的有机质具有藻类、高等植物、化石燃料燃烧产物等多种来源。冰雪不溶微粒和七一冰川流域表层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相似,且这两种介质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多于冰尘,表明快速的工业化已经对七一冰川及其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慕士塔格峰海拔7 010 m处提取的41.56 m 冰芯中Sb记录的研究, 揭示了1955-2000年期间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有关国家区域人类活动. 结果表明: Sb的浓度在1~51 pg·g-1之间, 分别为加拿大北极雪冰中Sb浓度的5倍和格陵兰中部的12倍, 表明中亚区域大气中Sb的自然循环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Sb的浓度变化揭示了吉尔吉斯斯坦国Sb矿生产是慕士塔格冰芯中Sb的重要来源; 20世纪90年代Sb的浓度变化也揭示了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煤炭燃烧是慕士塔格冰芯中Sb的来源之一. Sb的浓度变化揭示了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90年代初期这时间段内中亚与Sb有关的区域人类活动呈增加趋势, 自90年代初期随着前苏联解体开始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