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徐州地区山西组砂岩中碎屑组分鉴定统计的结果显示,长石的含量为29%~52%,平均40%,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研究区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分选差-中等,磨圆次棱角状-次圆状,说明碎屑为短距离搬运;砂岩中斜长石的牌号显示源区主要为酸性岩;砂岩组分的Dickinson三角图解表明,物源总体来自大陆物源区的隆起基底,经分析确定物源区为丰-沛隆起。  相似文献   
12.
安徽巢北早石炭世和州组沉积特征及旋回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湖北部地区位于下扬子板块北部边缘部分,下石炭统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其中和州组发育特征明显。在进行详细的野外测量和描述基础上,对和州组剖面进行岩石学沉积环境沉旋回性分析,确定了该组的沉积构造并探讨了旋回地层的成因。和州组剖面由5个水体向上变浅的旋回组成,Ⅰ、Ⅱ、Ⅲ旋回下部为灰岩,上部为泥岩,构成下厚上薄的的结构单元,反映水体周期性向上变浅,属于开阔台地沉积环境;旋回Ⅳ、旋回Ⅴ,达到最大海侵,为台地边缘浅滩相沉积环境。石炭纪扬子板块的海平面变化受冈瓦纳大陆冰川消长影响显著,沉积层序具有等时性,冈瓦纳大陆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是控制沉积旋回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被动声纳中,目标定位的测定只能利用目标声源发出的信号或噪声,爆炸声源与常用的电声式脉冲声纳发射器比较起来,具有某些明显的优点,可代替发射换能器来实现距离和方位的测定.针对水下爆炸声源,采用三元标量阵进行研究,通过确定信号到达各个阵元的时延信息来测定其目标方位和距离,并利用内插方法提高定位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处爆...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新疆南疆大规模枣园的检测识别,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泛化迁移深度学习的枣园目标检测识别方法。以GF-6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制作了Jujube数据集,并将其泛化扩充增强;以Faster R-CNN体系为基础,利用多态协同模式实现数据集的有效关联和优化重构,进行检测识别模型的迁移深度学习以提高对目标对象检测识别的泛化能力。结果表明,模型算法的验证识别精确率、召回率和调和平均值分别达0.979、0.952和0.965,在应用测试中,3个指标平均值均大于0.929,优于传统检测方法,且本文模型方法总体分类精度为0.97,Kappa系数为0.93,均高于面向对象最邻近法,能够有效地满足研究区规模化枣园目标检测识别的精度和效率的要求,为精细化枣园田间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源数据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12年RTK-GPS、2015年三维激光扫描和2018年无人机航测数据,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研究区,分别从物质平衡、面积、末端等方面分析近期冰川变化。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近年来呈快速消融趋势。2012—2018年冰川面积减少0.07 km2,年平均面积变化率为-0.01 km2·a-1;同期,冰川末端退缩率为6.28 m·a-1,且2015—2018年退缩速率大于2012—2015年;2012—2018年间表面高程下降,物质平衡为-1.13±0.18 m w.e.·a-1,物质损失主要发生在消融区。将2012—2018年间大地测量法冰川物质平衡与传统的花杆/雪坑法观测结果相比较,发现二者较为一致。而2012—2018年间物质平衡减小速率(-0.64 m w.e.·a-1)大于1980—2012年间(-0.47 m w.e.·a-1),表明近期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继续呈快速消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依据王家岭煤矿中奥陶统峰峰组岩性特征及采样分析结果,把该组划分为四个层段:风化淋滤段、上部含石膏段、厚层泥晶灰岩段和下部含膏岩段。在分析该区水文孔抽水试验和岩样溶蚀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水文地质特征、构造特点、岩性等方面情况,分段分析了峰峰组的隔水特性,分析认为:风化淋滤段、上部含石膏段和厚层泥晶灰岩段隔水能力较弱,下部含膏岩段隔水能力很强。分析结果对开采太原组煤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冻融条件下非饱和路基土的强度及微观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非饱和路基粉质黏土在冻融条件下的强度及微观特性的影响,对路基非饱和粉质黏土进行了冻融循环试验、非饱和土直剪试验、氮吸附试验,结果表明:非饱和土强度随冻融循环的增加呈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冻结负温为-10℃黏聚力降低最明显,通过BET法求得试样经历不同外部条件影响后的比表面积值,根据氮吸附试验的等温线计算出非饱和路基土的分形维数,试验试样的比表面积与分形维数都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冻融循环3次时达到最大值,随冻结负温的降低而降低。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非饱和路基粉质黏土经多次冻融循环后,基质吸力对非饱和土的黏聚力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观音山勘探区煤层含气量灰色关联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含气量受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往往难以准确预测。以云南观音山勘探区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识别出影响煤层含气量的主要因素,先后建立了煤层含气量预测的GM (1,N)模型和GM (1,1)模型。进一步分析揭示,煤层埋藏深度、煤层顶板5 m内砂岩厚度和顶板岩性是影响观音山勘探区煤层含气量的3个关键因素,利用残差尾段序列建立的GM (1,1)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为研究区域,采用改进后的SEDEX法对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模拟实验探讨了沉积物再悬浮对上覆水体磷酸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碎屑磷(De-P)是沉积物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占总磷(TP)的50%以上;其次是可提取态有机磷(Or-P)和非活性有机磷(Re-P);生物可利用磷(BAP)占总磷的比例约为21%,可提取态有机磷(Or-P)是生物可利用磷(BAP)的主要存在形态。沉积物再悬浮时,水体磷酸盐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沉积物再悬浮会引起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水体磷酸盐浓度升高主要源于沉积物中磷的释放,而间隙水的贡献较低。沉积物发生再悬浮时,厌氧条件相对于好氧条件,更有利于沉积物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脉西北麓地区白垩纪至古近纪时发生强烈的断裂构造活动,沿区域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红层盆地,并沉积了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包括从北东到南西分布的信江、南城、南丰、宁都、石城、瑞金、会昌等盆地。这些盆地明显受NNE向断裂所控制,除北侧的信江盆地规模稍大外,其余均为小型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随着华南区域隆起,盆地内红层抬升,在构造、河流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众多丹霞地貌。由于红层岩性、构造及河流侵蚀强度的差异性,在不同盆地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丹霞地貌,其经历的演化阶段也不尽相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及对比研究表明,该地区丹霞地貌景观按照形态特征可分为山峰类、陡崖类、崩塌体类、峡谷类、洞穴类及其他类六种类型;面积高程积分法和多级缓冲区分析表明,该地区丹霞地貌演化具有从北东向南西年轻化趋势,其成因与红层、断裂活动、河流发育等条件的空间差异具有相关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武夷山脉西北麓丹霞地貌的成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